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闽南建筑 > 正文
一楼一家族的风情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泉州网

  携手站立的建筑物

  “其实建造这条街的不只是阿四师傅一个,还有另外一位叫友土(闽南语)的师傅,他建了那幢‘东风楼’。”陈宗顺告诉我们。“东风楼”建于1968年,是华侨陈来枝出资修建。骑楼上下两层都是由八根“中华柱”擎托,象征八方呼应。而二楼起居室外,有四幅陶瓷彩绘画,都是山水、花鸟图案,象征着四海升平。

  住在“东风楼”附近的居民称,割山村当地的华侨都很爱国,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就想尽办法给国家捐钱捐物。在抗日战争结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纷纷寄钱回家乡兴建“番仔楼”,在这些建筑物里随处可见带有“爱国”、“国富”、“强国”之类字眼的装饰品。

  陈宗顺透露,其实整条新街可以分成三个家族,像“登碧楼”、“东风楼”这样的大宅,其实说到底还是一家人,“两座楼实际上是陈来枝他们七兄弟建造的”,所以这两幢楼在二楼还用一条走廊连接在一块。住在“登碧楼”的居民表述,家族里很多人都住在一块,“在南洋打拼时,是患难与共的好兄弟;回国后在生活上,也是相帮相助的好兄弟”。在楼内的屋顶上,还悬挂着部分家族成员的相片,“为的是记住每个人,我们都生活在一起”。

  回想当初,部分闽南人义无反顾地走向海洋,在异国他乡辛勤劳作、艰苦创业,“番仔楼”是他们与故乡亲人最坚韧的纽带。再看看如今这条楼下新街,每幢建筑物都是紧挨在一起,就像手牵着手站立的巨人一样,挺立于天地间。这一楼一家族的风情,也许,就不仅仅是一种大厝里的风情了。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