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闽南建筑 > 正文
首座乡村钟楼见证潮涨潮落
发布时间:2013-05-22 来源:泉州网-泉州晚报

  直径1米钟表上海订制

  钟楼,钟自然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人不惜花费5.5万元,从上海钟厂订制了两面直径1米的钟表。据悉,当时国家工作人员月收入90元左右。经过一年多努力,1986年,钟楼正式落成,悠扬的钟声响彻四方。在钟楼落成的同一年,陈老先生出资5万元,当时的大队干部叫来一辆推土车,从村中央推出了割山村第一条村道。“当时村里到处都是羊肠小道,听说要建路,大家都很高兴,不用打招呼,推土机一路推下来,推到谁的田地再事后丈量,一户宗亲甚至让出了自家房屋的一角。”

  有了笔直的道路,陈老先生建造的钟楼、海边别墅及延伸到海上的架高亭轩,成为村里一道风景线。在沿海大通道未建设前,钟楼脚下,总有慕名而来的客人在砌得齐整的石头岸上听海水潮涨潮落、看沙滩小孩嬉戏玩耍。而钟楼与高高围墙之间的夹角也成为村里人从事海蛎生产的歇脚处、避风点。

  钟厂确认“首座乡村钟楼”

  “有儿时美好的记忆在那里”、“小时候天天在那里晨练”……回泉后,记者将钟楼的照片发上微博,竟勾起了不少在外同学好友的回忆。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个与他们年纪相仿的钟楼还是泉州首座乡村钟楼呢。“福建沿海一带,的确有不少华侨或在外经商的村民喜欢建钟楼。”经联系上海钟表负责同志顾先生,他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能够制作特订钟表的厂只有上海市的中国钟厂和上海钟厂,随后两厂合并为目前的上海钟厂。顾先生经仔细查阅两厂的顾客资料,确认陈老先生建的钟楼为泉州首座乡村钟楼。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