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高层言论 > 内容

西沐:中国艺术品市场隐含本土化与国际化分野

时间:2013-05-08 来源:中国经济网

西沐

 

  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研究员,文化部《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主笔、统筹人、博士生导师西沐做客中国经济网“文化名人访”。王岩/摄 

 

    最近发生的三件事情不仅仅非常有意思,而且让我们思考中国艺术品市场与国际艺术品市场的关系问题:一件是国际机构发布的两份关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数据报告所引起的争论;另一件是国家文物局颁布的《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 (第二批)》,对2001年颁发的标准进行了补充,规定吴冠中的作品一律不准出境,关山月、陈逸飞的作品原则上不准出境,启功、于希宁等21位书画家的代表作不准出境,理由是“为了保护国家文化遗产,加强管理”,引起广泛争论。第三件事是佳士得近日宣布成为首家在中国获得拍卖执照,且独立开展拍卖业务的国际艺术品拍卖公司,并计划于2013年秋季开始在上海举行拍卖。通过最近发生的这三件事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我们不可能回避如何面对世界艺术品市场的问题。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发展与研究的过程中,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实际上隐含着“本土化”与“国际化”这一不同的认知立场的分野,对此,我们应该予以梳理。

    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如何走向世界的探讨过程中,我们研究“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问题时,当下可能更多地是考虑中国艺术品市场如何“国际化”,如何走出去。但在国际化过程中如何审视自己,如何认知自己,可以说还是发展中的一个新问题。因此,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到今天,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世界市场与本土市场的关系,需要对中国艺术品市场“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问题进一步思考。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明晰中国艺术品市场“本土化”与“国际化”发展的本质与边界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与协同中国艺术品市场国际化进程。

    在研究中国艺术品市场“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时,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中国艺术品市场“本土化”与“国际化”问题的背后恰恰是文化立场取向与权力的结构关系,而恰恰是这种关系,会形成艺术品市场理论与实践上的话语掌控、资源支配的差异化格局。因为在世界艺术品市场发达的国家,由于其市场与学术的强势地位的存在,一般不太容易产生“本土化”与“国际化”这样一些认知的错位问题,很多时候,可以说市场“本土化”的过程就是市场“国际化”的过程。同样,从艺术品市场研究与实践的角度来看,在世界艺术品市场发达的国家,“本土化”实践与探讨其实就是“国际化”的实践与探讨,这是由认知强势所带来的话语建构的强势格局所决定的,对此我们应有清性的认识。所以,我们强调,中国艺术品市场在走向世界市场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世界艺术品市场发达国家对于市场实践与学术惯性的强势引导,特别是以这种市场实践与学术惯性所形成的权力逻辑,对中国艺术品市场话语权及其体系架构的先入为主的导向,避免出现在不同市场结构间的出现的一种同质化的发展取向与研究中的异化问题。

    研究中的异化问题在这里主要是指“伪本土化”与“伪国际化”两个方面。所谓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伪本土化”,即是夸大中国艺术品市场这一系统对象的本土性特质与特殊性,过分强调市场共性规律与西方艺术品市场理论效度及效应有限,并以此拒绝中国艺术品市场实践及理论的“国际化”过程。而我们要讲的“伪国际化”,主要是指无视艺术品市场理论知识及规律的效度边界的实际存在,忽视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特属性与特殊的内在市场结构,一味地强调西方艺术品市场实践及理论的普适性及案例示范意义。艺术品市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的“伪国际化”,有两种表现最为突出:一是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生搬硬套西方的艺术品市场理论,不求甚解乱用名词、不顾条件乱用模式、不分析特定的市场发展状况乱贴标签,对此我们也可称之为食洋不化,囫囵吞枣。虽然在当下我们对世界艺术品市场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但也常发生一叶障目的状况。二是超越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基本情况与阶段,盲目追踪和照搬西方艺术品市场理论与实践的一些前沿,东施效颦,照葫芦画瓢。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虽然我们最为缺乏的是国际化,但危害最深的也是这种“伪国际化”过程。所以说,中国艺术品市场理论研究与实践,最需要一种智慧的视角,在国际化过程中完成本土化建构,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视角与路径。

    我们讲,中国艺术品市场本土化的本质是什么?最为核心的不外乎是,使外来的艺术品市场理论与实践中的合理成分与本土的艺术品市场理论与实践的实际相结合,并不断推动对本土艺术品市场内在规律的认识,以及这种认识与规律在本土艺术品市场研究与实践中的应用,是一种具有本土市场特色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体系的取向。本土化的意义之所以在今天我们建议不强调,就是因为我们面临一个全新的世界艺术品市场治理的格局。世界艺术品市场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处于深刻的分化中,而中国艺术品市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中国艺术品市场自身应如何构建既充分体现本民族审美趣向,又与面向世界的审美文化体系同步的市场发展体系?世界艺术品市场如何与中国艺术品市场深度融合?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未来十年至二十年,可以说将是属于中国收藏国际艺术品的黄金十年。一个中国能够发挥更重要作用的世界艺术收藏体系的逐渐形成,有助于提高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国际地位。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艺术品市场需要在如今看似混乱的市场规则中,寻找理性规则的落脚点。有了理性的中国规则参与下的世界艺术品市场才能渐趋完整。而收藏体系的逐渐完备同时也刺激着中国艺术品市场价值评判标准的发展,从价值评判的高度对艺术品市场进行梳理和定位,并在杂乱无序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建构适应自身发展的一套标准。这种标准实际上也会直接或是间接地影响中国甚至全球的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这一过程本身,既是本土化的过程,更是国际化的过程,关键是我们的视角与立场要找准。

    当下,我们的立场就是要站在全球化视野下,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广泛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共识,利用市场机制整合全球性资源,架构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市场规律、体系及发展模式,探寻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路径,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注入灵魂。这一过程我们就可以看作是艺术品市场国际化中的本土化过程。而积极参与世界艺术品市场发展中的对话,并通过市场化运作,把国家战略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作为突破口,从而促进文化、经济与市场的相互包容是这一过程的重要手段。

    当下,我们更应站在一个高度,做好世界艺术品市场理论与实践知识及规律、中国本土艺术品市场理论与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国情的有机、有效的结合,而不是简单粗糙地嫁接与移植,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与担当,找准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创新的着力点及不断走向世界的突破口,逐渐彰显中国艺术品市场理论研究与实践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体系中的独特而又重要的战略地位与影响。这既需要实践的探索,也更需要理论的努力与勇气。

[责任编辑:艾玛]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信箱:tg@hxci.cn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