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园区已成为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然而大多数文化产业园区定位不清,要么成为人迹罕至的空城,要么成为普通的办公区,文化的特色并没有显现。如何避免以工业园区的做法来“生产”文化产业园区,如何保持文化产业园区的“文化”特色和生命力,如何把文化产业园区融入城市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四川省成都市作出了自己的探索,本报记者特调研成文,以飨读者。
旧厂房里的国际艺术盛宴
十月,成都市民享受了一场“文化盛宴”,在“2011成都双年展”欣赏到当代艺术、设计、建筑的魅力。这次题名“物色·绵延”的主题展,让许多市民第一次与当代艺术“亲密接触”,走进展馆的观众达30万人次。这场展览不再局限于艺术界的小圈子,已变身为一场大众的、全民的国际艺术盛宴。
是什么原因让成都市民放下麻将走进展厅?主办方通过抽样调查后认为,原因在于成都市委市政府提供的良好服务,调动了各种资源进行策展和宣传,既提高了展览的艺术水准,又降低了参观人群的门槛限制,提供了一项面向全体市民的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
这次展览在吸引广大市民、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的同时,更蕴藏一个文化产业的“大手笔”--占地面积218亩的东区音乐公园文化产业园区精彩亮相。这个由红光电子管厂旧厂房脱胎而成的文化产业园区,虽然只开业一个多月,一期出租率已达到80%以上,已有100多家公司和店铺开业。园区内人气很旺,路上成群结队的年轻人,穿着时尚,颇具艺术气质,成为园区内的风景。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阮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