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创作参赛频获嘉奖。舞蹈《姑嫂看戏》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选调参加第四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获一等奖。在全国群众文化政府最高奖“群星奖”比赛以及全国少儿文化蒲公英奖、中国人口文化奖、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中国曹禺戏剧奖·小戏小品(非职业组)大赛、CCTV全国电视小品(非职业组)大赛及其它全国赛事中,获72枚奖牌,获奖数居全省之首。
(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全面推进。南音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动实施13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园区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十百千基础工程”(即建立10个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100个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与传习中心、1000个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点),建立传习所50个,在中心城区设立展示点199个。建立健全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1个;认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4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3个。形成三级传承人体系,33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3人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62人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投入普查人员2332人,社会力量参与8807人,各县(市、区)投入普查经费275.71万元。首次普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市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143444条,项目调查18312项,普查成果汇编11套、177册。
文物博物事业蓬勃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录》。全市有四级文物保护单位776处,其中国家级20处,省级76处,市、县级680处。合理布局、优化整合博物馆资源,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建成开馆,泉州南建筑博物馆迁入泉州市博物馆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新建2家县级博物馆;注重博物馆内涵建设,完成了泉州海交馆的民俗文化、伊斯兰文化陈列布展工作;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海交馆通过国家一级博物馆评定验收,泉州市博物馆、晋江市博物馆、德化陶瓷博物馆通过国家二级博物馆评定验收;完成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推荐申报工作;抓好全市多处建设项目的文物调查和抢救性发掘工作,完成府文庙明伦堂、关帝庙、安平桥等文保单位的修缮工作,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来源:泉州市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阮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