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石笋受江风吹栉已逾千年,1961年列为省首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石笋是于解放初移动约七八米,才位于现址。移动前,石笋下面还有个基座,是由两块花岗岩石叠在一起,近似磨盘,其中一块中间凹下,当地人称为“仙尿盆”。宋代泉州太守王十朋的诗句:“剌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就是指此而言的。
石笋通高约4米,是用七段经过简单琢制、石面粗糙、直径不等的圆柱形白色花岗岩垒叠而成的,整体呈圆锥状,底部粗壮,上部瘦秃,末端略作尖锥状,形似破土而出的春笋。下部五段周围雕有阴刻斜线纹饰,犹如竹笋外壳,形状奇特古朴,保留了原始的天然状态,引人注目。
石笋应该是北宋之前的遗物,具体时间无考。有史前、汉、唐之说。有些考古学家根据它经过铁器加工过,推断它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约一万年———四千年前)晚期铁器出现以后的产物,也有人认为不可能是原始社会的遗物。汉代泉州地区,尚属闽越族为主的原住地,并未真正开发,对于堪舆术也未予重视。而唐代中期的泉州则已建城,发展较快,成为地区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海交贸易中心,泉州的石雕艺术在唐代也已初兴,所以石笋始立于唐代更为确切。
[责任编辑:尪筱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