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打城戏:融合释、道二教法事活动的宗教戏剧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2-05-22

  泉州打城戏,又名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 发端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2年),流行于泉州、晋江、南安、龙溪及厦门、金门等地。它是融合释、道二教这之法事活动形式而形成的,为全国罕见的宗教戏剧。

  据载,泉州开元寺,自唐至宋,每年中元皆筑坛设醮,超度亡魂,寺僧则表演一些短小佛经故事,穿插杂耍技艺,以招观者。约于1860年,已有七百余年道教活动史的晋江小坑园村,首次出现道士(俗称“师公”)创建的打城戏班,俗称“师公戏”,聘请提线木偶艺人口授《目连救母》等戏文。清末民初,泉州开元寺僧延聘打城戏艺人,另组建大开元班,打城戏又称“和尚戏”。至此,打城戏便成为泉州佛、道两教的宗教活动剧种。

  泉州打城戏源起于宗教祭祀活动,发展和成熟于道、佛僧人的法事表演,无论是内容与形式,都与宗教血脉相连,还与民间民俗活动有相依相存性。打城戏的主要演出活动场所和生存环境则依附着民间殡丧等法事活动,如“做功德”等。在这些活动当中,它既是一种戏剧表演,同时也是一种民间的宗教活动。

  打城戏的表演以罗汉科舞为主,兼有提线木偶的若干表演特色,以武戏著称,武打运用泉州南少林拳技;音乐则在道情和佛曲的基础上,吸收提线木偶的“傀儡调”,成为别具一格的宗教韵味。因其适于丧仪法事活动,保存大量民间的特技、杂耍、舞蹈以及所谓“大开笼”的恐怖表演。如演员的桌上翻跳功夫,连垒七、八块桌子,从上面翻下来,一个人可双手、腋下、咀、颈部夹十—粒鸡蛋从八块桌顶翻下来站在小板蹬上,叠罗汉、吃火吐火、吃纸拉肠、甩须、甩发、蚌舞、黑白鬼舞、叉舞、旗舞等,尤其是“开大笼”,如公鸡与蜈蚣;雌雄鬼,鹰与蛇,虎与狼等动物搏斗,和一些恐怖场面表演,用刀劈面、用剪刀刺眼和刀插肚、锯腰等。这些表演带有很强的的神秘性与独特。

  打城戏形成于宗教法事仪式活动,所以被称为仪式戏剧,保护好打城戏对研究宗教的娱能化和戏剧的宗教功能,以及宗教中的戏剧文化都有重要意义。

来源:海峡文创网 责任编辑:尪筱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