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泉州十佳好母亲:陈惠莲




      陈惠莲,岵山镇龙阁村人,一个基层的中共党员,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的农家母亲。在遭遇了丈夫、二儿子相继离世后,又七年如一日独自照料四肢无力、生活无法自理的大儿子和小儿子。面对生活带给她一次又一次的巨大打击,陈惠莲用最坚忍的信念毅然扛起家庭的重担,尽自己的全力无微不至,无怨无悔的照料两个儿子长达十几年,她的母爱之心和坚韧意志无时不刻感染着周边群众,她的事迹更是传遍了整个龙阁村。

  陈惠莲,1946年6月出生,199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就参加工作的她,一直在龙阁村委会帮忙,1988年陈惠莲当选龙阁村委会妇代主任且连任3届。直至1997年退休,她都还在为龙阁村民众兢兢业业服务着。村里的乡亲说到她,没有人不称赞,他们最经常评价陈惠莲的词就是“热心”、“善良”、“真诚”。作为一名中共党员,陈惠莲为龙阁村基层工作奉献了20年,获得了当地群众的认可。

  陈惠莲18岁嫁与龙阁村,她的公公陈再贤是龙阁村烈士,早早就过世了,夫妻两同婆婆一起生活。除了耕地种田,丈夫偶尔帮人做工,惠莲则在村里帮忙,两人相互扶持,相互照料,日子倒也算过得平平稳稳。但好景不长,在婆婆过世没多久,丈夫45岁那年,被查出患上尿道癌,从此无法劳作。惠莲除了要照料生病的丈夫还要担负四个孩子的学费,日子一下变得艰苦,但是惠莲没说什么,只是默默的承担了下来。1996年,丈夫病重过世,当时家里大女儿刚出嫁,三个儿子都还在上学,整个家庭的重担一下落在了惠莲一个人肩上。惠莲没有抱怨,而是更加辛勤的劳作填补家用。三个儿子看惠莲一人太辛苦,都选择辍学早早的出来打工。好在三个儿子聪敏好学,跟村里老人学了一手纯熟的泥水工手艺,特别是二儿子,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叫他们接活的人络绎不绝。这样过了3年,三个儿子陆续娶妻生子,一家人的日子总算慢慢的好了起来。

  但是天不遂人愿,2003年,才三十岁出头的大儿子和小儿子突然一起患病,都是四肢无力、发颤且行动不便。两个儿子的病情让这个稍有改观的家庭再一次遭受打击,不仅家里两个劳动力没有了,还要攒出给两个儿子看病治疗的数额巨大的钱。这让惠莲忧心,但她并没有放弃,她想着还能跟二儿子一起努力。在陈惠莲咬牙坚持的时候,老天再一次给这个家带来巨大的灾难。2007年让陈惠莲引以为傲的二儿子在凌晨从家里出发去给人做泥水工的路上出车祸身亡。这个毁灭性的消息让惠莲一下瘫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两个瘫痪儿子的病情、孙子孙女的学费,这些都让惠莲陷入深深的无助和绝望。三个儿媳中,二儿媳改嫁,大儿媳和小儿媳,带着各自的孩子出了门,除了二儿子的小女儿还跟她一起生活外,其他亲人鲜少再踏入这个家。在这样的困境下,陈惠莲没有被打倒,她知道除了自己没人能照顾两个瘫痪的儿子,所以自己更不能倒下。在这种认知下,她含着泪勇敢的走出悲痛,为了照料好两个儿子和小孙女,她除了种地外,还自己种菜、养鸡鸭、养竹鼠去卖,一点点的挤出钱来维持四个人的生活。即使处于这样的困境,陈惠莲也从不抱怨诉苦。村里的乡亲同情她,经常给她送日用品;镇里民政办帮助她,为她的小孙女找到赞助上学的单位,并经常去慰问她。对于这些她都会感激的接受,并用最真挚和善的笑容回报你。现年68岁的她已经默默熬过十几年这样的日子,你甚至从她朴素整洁的外表和偶尔露出的一丝笑容,很难想象她所遭遇的苦难。别人怜悯她为她不值,她总是说:一切既然已成定局,那么,哀叹命运不如勇敢面对。毕竟,生活还要继续。这位平凡的农村妇女身上,我们看到了平凡中的伟大,朴实中的坚韧,她身上闪烁着传统中国妇女优良美德的光芒。

  中国经典国学《弟子规》中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陈惠莲用自己切实的行动诠释了“爱”的真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在越来越文明的新农村里,这样的好妇女就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杰出代表!


Copyright © 2012 泉州文化产业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2006170号-2
主办单位: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 泉州市文广新局 | 技术支持:海峡文创网
运营机构:福建泛海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福建达业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