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敦仁曾隐居的安溪佛耳山附近山景
石笋公园内有古渡头遗址
承天寺内一隅
紫帽山上的金粟洞寺
南安一片寺(泉州晚报资料图)
晋江九十九溪风光旖旎
德化浐溪既可徒步,也可泛舟。图为作为德化县城市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及浐溪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月亮湾湿地公园。 (泉州晚报资料图)
核心提示
本周五(4月4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又称行清节、踏青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在中国民间,清明节前后与亲朋好友外出踏青是一项悠久的传统。燕回、游春、思亲,在这个糅合了思念与生机的时节,就让我们循着古人的诗赋,以心为墨,以足为笔,在春的宣纸上书写享受自然的惬意篇章。 □融媒体记者 吴拏云 文/图(除署名外)
乡野漫游中的生命礼赞
驱车出城,乡野间的油菜花田翻涌着金色浪潮,孩童执纸鸢奔跑的欢笑声,农人荷锄而归的背影,共同编织成陶渊明笔下“归去来兮”的现代图景。而在唐末五代,爱民如子的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也曾于晚春时节漫步出游,写下《柳堤诗》:“种稻三十顷,插柳百余株。稻可供饘(zhān)粥,柳可爨(cuàn)庖厨。息耒柳阴下,读书稻田隅。以乐尧舜道,同是耕莘夫。”他还在诗前所作的《序》中称:“春云暮矣,雪絮飞毬,悠扬远近,叹人生之聚散,宜闲居而自适也。于是秉耒就耕,书横牛角,锄且带经,或偃息乎繁阴之下,开卷自得,悠然而乐……”詹敦仁晚年的诗,意境高远,空谷绝尘,称他为“闽南陶渊明”也一点不为过。明代黄润的《春日田家乐》一诗,与詹诗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该诗曰:“春时最乐是田家,大麦合和小麦花。舍北泥融将乱燕,湖东草长忽鸣蛙。老妻伐木修豚栅,稚子添藤挽鹿车。入夜灯前团笑语,更无愁梦到天涯。”至今读来,犹觉真切感人。
詹敦仁一度隐居于安溪的佛耳山,他的《山居吟》曰:“春瓮新开笑语哗,桑麻谷粟五侯家。柳翻新袖莺调曲,鸡主司晨蜂投衙。”《行山吟》则道:“一片青山值万钱,牧童笑指有牛眠。我来多种松杉木,绿荫苍苍不记年。”充满了对田园山野情趣的描述,袒露了自己热爱自然的心迹。清代名士洪世泽的《英溪渚上即事》同样放眼郊野自然,该诗道:“小渚晓凄凄,临流意转迷。轻云遮半岭,飞雨过前溪。水涨芳洲绿,烟含野树低。人村何处是?隔浦有鸣鸡。”当细雨初霁,花枝凝露,方知春光和生机从来不是瞬间的惊艳,而是岁月长河中永不褪色的礼赞。
古刹禅音里的春之觉醒
南安一片寺位于南安官桥镇境内五峰山的最高峰。寺为一片巨石盖顶,此石古名“白石山”,亦名“一片瓦”;而寺名“一片寺”,又名“片瓦岩”。五峰山风光旖旎,一片寺别有洞天,千年以来吸引众多名臣雅士来此赏景吟游。明代翰林院编修黄汝良有诗云:“石屋乾坤永,神工结构真。上方窥万井,下界坐千人。摄屐宁知险,振衣已出尘。蹁跹双鹤迹,仿佛在嶙峋。”形象而又逼真地描绘一片寺的奇、险、美。
晋江有座名山叫灵源山,山上有泉南享有盛名的寺庙——灵源寺。该寺建于隋初开皇九年,历代不少儒生于此结庐读书,亦多名士至此咏题诗篇。明代诗人、散文家王慎中有一年也游宿该寺,并作《宿灵源禅院》一诗:“拘拘有妄身,一一不能舍。形骸自来缚,日使道心寡。偶用片云闲,得此憇兰若。奇峰千万垒,一派飞泉洒。飒飒天风来,松声如雨下。冥濛衾帱深,烟霭翠盈把。不灭慧灯悬,照兹四体假。始知房闼卧,息偃类奔马。誓欲托名山,于焉投静者。荒茅便可芟,无为俟聊且。”王慎中不愧为嘉靖八才子之一,他的诗赋大多别出心裁,“诵之应声”。这首诗光影、声息兼备,将山寺景色与禅意圆融一体,可谓自辟蹊径之作。
历史悠久的金粟洞寺在紫帽山上。据说该寺观最早是唐代道士元德真人郑文叔开山所建,现存建筑则是清宣统年间由僧觉津主持修建的。晚清南安名士陈步蟾有次上紫帽山时曾游金粟洞,并作长诗《金粟洞怀古》:“紫帽山头云绕屋,祥光万道当空矗。天瓢金粟粒粒圆,传说羽衣郑文叔。缅昔沧海变桑田,仙人跨鹤下云烟。天亦雨珠兼雨玉,滋培地力报丰年……于今石洞薜萝封,仙人从此渺无踪。嘱咐烟云来管守,凌霄高塔锁重重。南箕北斗尚高悬,天亦怜我孰可怜。待得刺桐花再放,万牛辇出下峰巅。”这是一幅纵想历史的诗意画卷。
泉州承天寺(又名月台寺)内殿宇纵横,塔树映趣,景色独特。南宋状元名臣王十朋与承天寺寺僧潜老交往甚笃,曾游寺赋诗多首。寺东有方池塘,池边遍植梅花,花开方塘,花含朝露。王十朋赋《方池梅影》诗:“和靖先生去久长,此花倒影浸方塘。犹添月台清佳景,还忆松风送远香。驿使春来也寄信,寿阳额上减粘妆。只今风韵名传老,早赋西湖行一章。”月台甬道尽头往右,可见竹影摇曳,可观池水映绿。王十朋赋《啸庵竹声》诗:“蓝苑小筑绝尘埃,丛竹迎风四面栽。但得庵中元主在,方知法外遍含来。日移疏影来还去,风撼幽窗闭又开。侧耳不随声色往,一轮明月满瑶台。”寺北有鹦哥山,树林茂密,云烟氤氲。王十朋赋《鹦山暮云》诗:“返照东方映彩明,鹦山犹带暮云生。狂风不作承天起,微雨欲来遍地横。江右开时知御阙,闽南浮处识温陵。空飞本是无心物,为雨为霖从我行。”同样眷念承天寺的还有清末进士林骚,他的《游承天寺》:“空门自昔说传灯,花木禅房路几层。十景已非诗想象,一尘不染界清澄。佛如鹫岭泉通未,客至鹦山茶唤曾。霸业久荒青琐杳,草鸡难问打钟僧。”承天寺最初寺宇地为五代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的南园,习称“南园故址”。诗中“霸业久荒青琐杳”指的就是南园一度荒芜。不过如今南园旧址已向游客敞开,园内还有方池、亭廊、碑林等物,颇值游赏。
江溪堤岸边的人文烟火
晋江,其名因晋代士族南渡沿江聚居而得。其流,由分别发源于永春雪山与安溪云中山之东、西两溪,蜿蜒至丰州双溪口,汇为晋江干流,纳九十九溪涧,于泉州湾入海。晋江泽被泉州陆域逾半,乃福建第三大河,被誉为泉州“母亲河”亦名副其实。明代进士庄一俊在其《晋江歌》中曰:“……我行晋江草木春,垂钓鲸波坐隐沦。上溯虚斋精理学,下驱数子出风尘。风尘数子才非一,览古怀贤泪沾臆。李聪长史谏楚王,一去长沙三叹息。陈琛提学养高名,浅说通典刊无极。清新谏议史于光,笋江玉立声琅琅。少年司农周天佐,沉沙没石何可当。四贤寤寐岂后时,百代风骚我得之。一朝削去金门籍,含悲呜咽空尔为。晋人避乱来江水,今人遨游江水湄。虚斋千古不磨灭,江水东流无尽期。青天白日空三益,衰草断桥歌五噫。”将晋江风光与蔡清、李聪、陈琛、史于光、周天佐等人的故事熔为一炉,侃侃而谈泉州历史。泉州清源山有三峰鼎峙,故又称“三台山”,由于前有晋江如银带蜿蜒,山影时常倒映江中。明代刑部尚书黄克瓒《咏晋江》即写出此景:“城枕三峰百蝶开,苍溪数曲绕楼台。江闲萧鼓游人少,天外帆樯估客来。洲渚遥分平野绿,石桥横障晚潮回。舍舟扶杖登高处,万里熏风亦快哉。”
出泉州临漳门,晋江大溪从黄龙渡以下经浮桥的这一段江流称笋江。这里上有浮桥(笋江桥),自古有泉州十景之一的“笋江月色”。明末大学士黄景昉曾兴游笋江后作诗道:“横披万丈水晶屏,肯比寒光照浅汀。江气向人元自白,月魂连树不知青。锦袍擢舸闻供奉,罗袜凌波怨洞庭。谁谱浪沙东去曲,夜深歌与老龙听。”清初举人黄裴停舟笋江边,望着悠悠江水而诗曰:“行行川路尽平沙,夕照归帆浦外斜。附郭那堪闻戍角,临流空自想仙槎。野僧云里敲山磬,溪叟桥边泛浪花。薄暮长江凭纵望,荻芦深处有人家。”今在笋江边设有石笋公园,内含古榕、古渡、古碑、古石笋、旧浮桥等众多文化史迹,讲述着泉州的海丝故事。
在晋江安平桥附近,古有安平西埭。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载:“安平西埭,在八都安海西桥右。”水自柏峰山发源而来,分为九派,名曰九溪。西埭风光秀丽,是古代难得的“打卡胜地”,这不,明代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刑部右侍郎詹仰庇就曾泛舟垂钓西埭,黄凤翔在其诗《颜石亭贰守见招,同詹司寇泛舟西埭》中展现了当天的情景:“别浦风光海色连,菰蒲荡漾小春天。凿坏颜阖徧留客,垂钓詹何共泊船。堤涨潮痕新雨后,桥横塔影夕阳前。行吟不是湘潭侣,闻听渔歌一叩舷。”营造出了一幅湖水荡漾、风光无限的恬适画面。
蓝溪,位于安溪县,又称“官桥溪”。该溪发源于安溪县芦田乡莲花山南麓,流经芦田、西坪、虎邱、官桥,至城厢乡仙苑渡口汇入“西溪”,全长52公里,水源丰富。南宋进士林伯春沿着蓝溪溪畔踏青,将一路见闻写入《蓝溪次曾状元韵》一诗:“羊肠路入最高峰,倦倚东风点瘦筇。芳草有情春意远,青山依旧暮云重。新来梵阁添奇观,前度诗人带老容。寄我此身天地里,梦回林杪一声钟。”诗题“曾状元”即指南宋状元曾从龙。明代安溪知县黄怿也曾游历蓝溪,不过他是坐舟而行,其《舟行蓝溪写怀二首,次紫峰陈先生韵》一曰:“怪石滩头震怪音,舟师忙指楫升沉。闽中风景多如此,回首凭阑虑转深。”又一曰:“更鼓分明空谷音,独怜世态有浮沉。乾坤何处非儒业,好吐丹心九陛深。”看得出刚开始蓝溪水流湍急,黄知县乘舟游溪是受了一定惊吓的,好在到平稳处时,又有闲情偶寄山水了。
德化浐溪,又名“浔水”,发源于闽江支流大漳溪(尤溪水系)的南上游,是德化县境内最长的河流。浐溪支流有花桥溪、盖竹溪、丁溪、缨溪、大云溪、蕉溪、石龙溪、双芹溪等。清代典史王佐的《浐溪即景》诗曰:“一带清流绕郭门,公余缓步听潺湲。烟拖陶柳芳洲蔼,风送潘花锦浪翻。雷雨开来符古谶,云龙淉出见真源。波间鸥鹭闲如许,踏向沙头共负喧。”他这是推荐大家徒步游浐溪啊。清人黄好仁亦有同感,其诗曰:“沿溪深处石嵯蚜,松竹阴森间野花。错落烟村多傍水,西湖风景似非耶?”另一位清代名士黄守仁则趁着月夜泛舟,其诗曰:“清流如带汇长湖,掩映云山入画图。一叶轻舟时泛月,风光得似剡溪无?”徒步也好,泛舟也罢,看来大家对于浐溪风光都是一致好评的。当我们沿着古人的诗行踏青,踏出的何尝不是一条追光之路。
来 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