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内容

【闽南掌故】王慎中与他的《遵岩集》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4-09-06

王慎中祖父王寰故居旧址据传为今开闽三王祠。图为位于泉州中心市区南俊路的开闽三王祠。

《遵岩集》是后人研究王慎中的重要材料

《遵岩集》内有王慎中留下的大量诗赋

开闽三王祠内有介绍王慎中的展板

清源山景色宜人,包括王慎中在内的泉州诸多历史名人眷恋此山。

九日山风景秀美,王慎中曾多次至此并留下诗赋。

王慎中画像

明代泉州文化绽放异彩,理学有蔡清,心学有李贽,史学有何乔远,文学有王慎中,艺术有张瑞图,军事有俞大猷等,这些代表人物共同构成了泉州丰富的人文景观,呈现出兼容并蓄、创新求变的特点,在全国文化版图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王慎中(1509—1559)开启了明代散文流派唐宋派,位居“嘉靖八才子”(其他七人为李开先、唐顺之、陈束、赵时春、熊过、任瀚、吕高)之首。

王慎中,字道思,初号南江,别号遵岩居士,主要活动于明嘉靖年间。他早期写作受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的影响,专攻秦汉,后来师法唐宋之文,形成了文以明道、义法并举、性情之效的文学思想,对明代公安派、清代桐城派有积极影响。《明史》称他“为文初主秦汉,谓东京下无可取。已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他的作品“演迤详赡,卓然成家,与(唐)顺之齐名,天下称之曰‘王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明代以来“日久论定,言古文者终以顺之及归有光、王慎中为归”,可见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传世的著作有《遵岩集》《玩芳堂摘稿》《王遵岩家居集》等,其中《遵岩集》是王慎中的个人全集,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思想和文学才华,也记录了他的生平交游和思想变迁。本文将从王慎中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遵岩集》的版本、内容等方面,探讨王慎中与其《遵岩集》的独特价值。 □李双幼/文 吴拏云/图

宦海沉浮仕途坎坷

王氏世居晋江安海,自王慎中祖父王寰迁居府城起,王氏一门诗书传家,从王慎中开始连续两代一门五进士,被称为“璐霞王”。王慎中在家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他的人生经历大概分为三个阶段:早年读书至科举得名阶段、入仕至被罢官阶段、归乡至终老阶段。

王慎中自幼聪明好学,四岁跟随母亲诵读《三百篇》,五岁跟随塾师学习《孝经》《论语》,十岁能文,十一岁跟随陈琛族弟、理学家陈让学习《春秋》,十四岁尽通举子业,并且师从蔡清弟子易时中学习。嘉靖四年(1525),年仅十七岁的王慎中第一次参加乡试即中举,第二年进京参加会考连第进士,一时声名鹊起,传为美谈。

得中高名的王慎中顺从家里的意愿,乞疏归娶。二十岁回京赴铨,先后任户部主事、礼部祠祭司主事、礼部主客司员外郎,在选拔翰林的关头,他因不肯投帖拜官,因而被从名单中移除,改为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吏部验封司郎中。期间曾往广东任乡试主考官,他选拔为解元的林大钦,在次年科考中摘得状元,因此被赞为识才。

意气风发、性情豪放的王慎中很快又见识到了官场争斗的诡谲叵测。嘉靖十三年(1534),他因为右副都御史张衍庆父亲请封一事,被安上私心违例的名头而被贬为毗陵(今江苏常州)通判,因此又有王毗陵的称呼。在常州任职期间,他一度代理江阴县令,延访民俗,惩凶办案,兴学倡教,几个月后就因为政绩突出而升任南京户部主事,又转为南京礼部员外郎。嘉靖十五年,升任山东提学佥事,两年后调任江西布政使参议,一年后升任河南布政司参政。然而,嘉靖十九年的一场政坛波动掐断了他的政治前途。面对皇帝长期不上朝理政的荒诞局面,罗洪先、唐顺之、赵时春联名上疏《东宫朝贺疏》,请求新年元旦由太子出御文华殿接受百官朝贺,嘉靖皇帝闻言勃然大怒,将三人罢黜为民,而与三人交好的王慎中被无端波及,一个月后也被罢职,且终身不复用。

王慎中的仕途在三十三岁戛然而止,从此家居泉州,著述与交游,遇有拂逆之事更增郁结之情,最终病逝时年仅五十一岁,葬于南安三十四都竹洋乡。其弟、尚宝司少卿王惟中作《河南布政司参政王先生慎中行状》,工部尚书雷礼作《河南参政王遵岩墓表》,太常寺少卿李开先作《遵岩王参政传》。

推动明代文学发展进步

王慎中考中进士时年仅十八岁,年纪轻轻就得以摆脱举子业的桎梏,广泛涉猎文字而终有成就。在户部、吏部时,与唐顺之、陈束、李开先、赵时春、任瀚、熊过、屠应埈、华察、陆铨、江以达、曾忭等人讲习十分频繁,学问大进。其文学观初时受“前七子”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强调对秦汉文学的模仿与复归。随着交流的深入与对文学本质认识的深化,特别是从任南京散职开始,他有更多的时间肆力问学,除了与同朝旧友切磋外,与江苏、浙江、山东、江西、广东等地方名儒,如王畿、王玑、湛若水、魏校、顾璘、杭淮、徐问、毛宪、吕柟、陈沂、邹守益、聂豹、欧阳德等人也进行了广泛交流,其文学观逐渐成熟与独立。贬官居家以后,王慎中先后经历了丧父、丧妻、丧母之痛,逐渐倾向佛老之慰,在清源山半岭筑屋参悟,这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可能要数阳明心学的王畿。王畿,字汝中,号龙溪,人称龙溪先生,是王阳明最赏识的弟子之一、王门七派中“浙中派”的创始人。早在南京时,王慎中就“与龙溪王畿讲解王阳明遗说,参以己见,于圣贤奥旨微言,多所契合”。四十九岁时,专门到福州三山石云馆与王畿、阮鹗等人论学,讨论内容被详细记载于王畿门人所辑的《三山丽泽录》中。

在清源学派静虚思想的浸淫以及阳明心学的影响下,王慎中开始注重内心的自省,性情渐趋宽厚、温和。他由拟古秦汉转而师法唐宋,尤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人的作品,强调文章应以“道”为本,注重内容的充实与思想的深刻,同时讲究谋篇布局,追求以流畅自然、语浅情深的文辞风格抒发胸中性情。这一转变深刻影响了唐顺之、李开先以及后来的归有光、茅坤等人,从而形成了“皆以文章擅天下”的唐宋派,推动了明代文学向更加健康、多元的方向发展。

从创作风格来说,王慎中经历了从华丽雕琢到质朴自然的转变,作品更加注重文章的思想内容与情感表达,因此富有深邃的思想、流畅的文笔和真挚的情感。钱谦益评论其:“诗体初宗艳丽,工力深厚。归田以后,搀杂讲学,信笔自放,颇为词林口实,亦略与应德相似云。”在《送都指挥俞君志辅序》中,他开篇即提论“生当封万户侯,死当以革裹尸,此古之英雄贪名殉节者所为慷慨而自许也”,点明了俞大猷慷慨赴军、为国效力的崇伟志向,通篇行文铺排得当,洋溢着对俞大猷的赞扬之情。在《海上平寇记》中,他抓住了俞大猷“被服进趋,退然儒生也”的特点,指出其在平荡漳州海寇的过程中,“未早教之兵而能尽其力者,以义气作之而已;用未厚养之兵而能鼓其勇者,以诚心结之而已”,说明俞大猷的军事思想具有“文武才猷”的特点。

总之,王慎中作为明代中期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其文学观与创作风格的转变不仅体现了他个人文学思想的成熟与独立,也反映了明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他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他个人的创作实践,更在于他对明代文学发展的贡献与影响。

《遵岩集》具多维度宝贵价值

《遵岩集》是王慎中去世后,由其儿子王同康和女婿庄国祯整理而成,系统收录了王慎中的大量诗文作品,反映了他对文学、历史、政治等多方面的见解和思考,可以说是王慎中全集。在此之前,有嘉靖二十九年(1550)蔡克廉校刻印行的《玩芳堂摘稿》和嘉靖三十一年(1552)洪朝选编次、王惟中校正、句吴书院刻的《王遵岩家居集》,收录的篇章比较零散。

目前流传《遵岩集》的主要有四十一卷本、二十五卷本、四十二卷本三个版本。四十一卷本为嘉靖四十五年(1566)刘溱刻本,前有洪朝选序,后有嘉靖丙寅刘溱序,是王慎中诗文作品的首次全面整理,也是《遵岩集》的祖本。二十五卷本为隆庆五年(1571)严镃刻本,经庄国祯等人删节、修改,将原来的四十一卷改为二十五卷,包含目录一卷、正文二十四卷,前有洪朝选序、隆庆五年庄国祯序,后有嘉靖丙寅刘溱后序、隆庆五年严镃后序。四十二卷本为清康熙五十年(1711)闽中同人书社刻本,由安溪人李光墺、李光型在前几个版本基础上加以校补而成,因此收录的篇章更为完备。这三个版本在内容和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均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四库全书》收录的《遵岩集》以二十五卷本为底本,删去了卷首的序言和卷一的目录,因此将原来的二十五卷改为二十四卷,将原来的书名《遵岩先生文集》改为《遵岩集》;而《四库全书荟要》则保留了洪朝选序和目录,但不单列为一卷,因此将底本的卷一拆分为两卷,凑回二十五卷之数。

四库全书本《遵岩集》包括诗、词、记、序、志铭、碑记、墓表、传、行状、祭文、杂著、偈颂、赋、书等体裁,其中序、记、书、志铭、墓表、传、行状、祭文等散文三百多篇,其中不乏王慎中与嘉靖年间名臣显宦、文人士子乃至江湖闲人,如明代中期名臣徐阶、严嵩、夏言、胡宗宪、聂豹、杭淮,名人魏校、毛宪、唐顺之、李元阳、罗洪先、张岳、俞大猷等人的交往篇章。这些散文或写景,或叙事,或记人,或议论,展示了明代的社会风貌、士人百态思想、作者的文学才华,对于明朝政治、兵制、律法、民情、市俗、风教等研究提供了诸多翔实资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王慎中及其《遵岩集》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还为理解明代社会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遵岩集》的版本流传和文本变迁过程也为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承与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对王慎中及其《遵岩集》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位明代文学巨匠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

(作者系黎明职业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