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内容

【闽南掌故】永宁城隍庙与丞相文天祥的故事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4-07-05

石狮市共有四处城隍庙:永宁城隍庙、石狮城隍庙、墩上城隍庙、五权镇城隍宫。这四座宫庙中,永宁城隍庙是祖庙,后三座均由之分灵而成。永宁城隍庙内奉祀的城隍爷文天祥,在明代被敕封为忠佑侯,尊崇备至。文天祥被誉为“宋末三杰”之一,以忠义著称;而永宁古卫城乃“英雄之城”,历代流传捍土卫民的故事。文天祥与永宁城的“巧遇”,可谓精魄相融的典范。

永宁城隍庙是石狮历史最悠久的城隍庙

庙内主祀南宋“文丞相”

据西晋《博物志》载,相传中国最早的城池是大禹所造,专门用来保护人民的。而在周朝,到了除夕,人们都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是水庸神,水即隍,庸即城,“水庸神”即“城隍神”。祭祀城隍,其实就是敬奉城市的守护神。到了明代,明太祖对城隍神大行封赏,城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后来又下令各府、州、县将城隍庙改建成各级衙门的公堂一般,城隍神被寄予治国安邦、祛恶除凶、调和风雨、监察吏民、救病治瘟等愿望。民众对城隍神的崇拜由此达到极盛,城隍神在百姓口中也被敬称为“城隍爷”。

石狮的永宁卫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到第二年基本完工。据说当时江夏侯周德兴奉了明太祖之令,在泉州府城东南37公里、晋江县永宁里二十都(今石狮市永宁镇)近海处,将元代巡检司的永宁寨改建为“永宁卫”。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海防志》载:“洪武二十年,命江夏侯周德兴入福建,抽三丁之一为沿海戍兵防倭,移置卫所当要害处。时泉设卫一,曰永宁。守御所五:曰福全,曰崇武,曰中左,曰金门,曰高浦。又设巡检司一十九,是年设浯屿水寨。”卫、所皆沿海而建,并且由周德兴亲自选址打造成临海城堡。

永宁卫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

《八闽通志》载:“(永宁卫城)周围八百七十五丈,基广一丈五尺,高二丈一尺,为窝铺凡三十有一,为门凡五:南曰金鳌,北曰玉泉,东曰海宁、曰东瀛,西曰永清,各建楼其上。城外有濠,广一丈六尺,间以大石,深浅不同,濠水或时涸。”按现在的度量换算,永宁卫城周长约2917米,基广5米,高7米。从上述史料不难看出,永宁卫城既有宽厚的城墙,又有濠池,按明初的规制就应该在城内建一座城隍庙来“镇境”。于是,永宁卫第一任指挥佥事洪海便兴建了永宁城隍庙。据说,永宁卫城奠基的时间是农历五月二十八日。另据华侨大学李天锡教授的研究,该城隍庙主奉的城隍爷不是别人,正是南宋大名鼎鼎的“文丞相”文天祥,明初敕封忠佑侯,爵位级别为正三品,这在明初是州城隍的待遇。

状元才子被寄予厚望

明代,江夏侯周德兴出于海防的需要,将永宁卫城建于地势陡峻的山坡之上。卫城整体建筑坐西朝东,居高临下,以强势的身姿俯视东边大海。城形如同鳌鱼卧滩,故又称“鳌城”。卫城主要街巷为“一纵三横”,交错相通,犹如鳌鱼背上的纹路。“一纵”是贯穿东西的大街;“三横”为南门街、北门街;水关街、场口街;永进巷、打铁巷、英西巷。

永宁城隍庙坐落于城中心偏南之地,为坐北朝南格局,这也是南方城隍庙的标准“坐姿”。实际上在古代,城市有“因庙兴市”一说,庙宇香火越旺盛,带动的人流量就越多,城市也就愈发容易步向繁荣。所以城隍庙除了选址重要外,“择神”也尤为关键,因为在古人看来,城隍神的“庇佑力”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永宁卫城选择奉祀文天祥,可以说与文天祥这位南宋历史人物的独特魅力是分不开的。

永宁城隍庙外的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碑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市青原区)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有文献称,文天祥生得相貌堂堂,身材魁伟,关键还博学多识、才气冲天。《文天祥墓志铭》即称:“公高明俊朗,英悟不凡。”文天祥18岁时在庐陵参加乡试获第一名;宋宝祐三年(1255年),20岁的他参加礼部省试中选吉州贡士;一年后参加殿试时,以法天不息为题评论策对,文章有1万多字,竟能不打草稿,一气呵成地写完。宋理宗阅卷后大受震撼,亲自擢选他为当科状元,并御笔写下一首《赐状元文天祥已下诗》:“道久于心化未成,乐闻尔士对延英。诚惟不息斯文著,治岂多端在力行。华国以文由造理,事君务实勿沽名。得贤功用真无敌,能为皇家立太平。”

20岁出头就被皇帝寄予“立太平”的厚望,这在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可惜,文天祥生不逢时,南宋王朝在当时强大的蒙古铁蹄面前,渐呈崩塌之势。而这样的历史境遇,也为文天祥后面的悲情人生,埋下伏笔。

浩然正气激励仁人志士

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包围南宋都城临安,文天祥临危受命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并出使元朝,却遭扣押。临安城破,赵罡在福州被拥立为帝,后在大臣们的护卫下南逃。文天祥此时得以逃离敌营,并与陆秀夫、张世杰二人一同招兵揽将,抗击元军。转战数年后,文天祥又于海丰五坡岭被俘。不久,南宋王朝经历崖山之殇,陆秀夫背着少帝跳海而亡。如墨海浪,吞噬忠臣赤心,南宋也宣告灭亡。文天祥苦咽亡国之痛,写下了千古名篇《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狱中还完成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至元十九年(1282年),誓不降元的文天祥在刑场从容就义,终年47岁。世人以“一死成仁慷慨归”来形容文天祥之死,文天祥也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的浩然正气,激励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明朝名将于谦称赞他:“殉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后世多地建有祠堂来奉祀“文丞相”文天祥,譬如在今天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潘墩村即有专祀文天祥的庙宇“文天祥庙”;南平亦建有“大忠祠”;龙岩建有景忠祠(即文信公祠);在江西省吉安市则有“文信国公祠”。明代一些城隍庙,如北京城隍庙、杭州城隍庙、甘肃定西城隍庙,以及泉州的永宁城隍庙,皆奉文天祥为城隍神。起源于明代的漳州长泰县岩溪珪塘祭祀民俗,以“三公下水操”为核心,主要也是为了纪念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这三位南宋爱国名臣。

可以说,伴随文天祥忠义形象的树立,其圣贤地位逐步确立,加之官方的尊崇和士人的膜拜,民间对于文天祥的“圣贤崇拜”愈演愈烈,并在明代形成了一个高峰。

“英雄之城”拥有忠义本色

主祀文天祥的永宁城隍庙是永宁卫城最重要的附属建筑之一。在永宁卫第一任指挥佥事洪海创建该城隍庙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永宁卫知事王廉又对其进行修葺;成化九年(1473年),永宁卫中千户所正千户陈宗施以翻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经由乡贤发动、各方善信捐资进行扩建,新建左右回廊以奉祀二十四司监事官,增设戏台,扩建中亭。此次重修,基本上奠定今天城隍庙的规模;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再历重修;光绪年间(1875—1908年),加以整修。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重修碑记

文天祥以忠义著称,而永宁卫城乃“英雄之城”,历代流传捍土卫民的故事。弘治十五年(1502年),永宁卫镇抚尤天爵率军民多次击退倭寇的轮番进攻。然而,援军迟迟未到,城中守军伤亡惨重,尤天爵率领残部坚持巷战,宁死不屈,最终血战殉国。除了长子在卫城沦陷前夜突出重围外,其余家属也为国捐躯。明朝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倭寇纠集大股兵力进攻永宁城,由于指挥同知杜钦爵和百姓日夜坚守,奋勇抵抗,倭寇未能攻入,因即退兵。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倭寇进犯安平,又犯惠安、鸭山、南安、石笋桥、永宁城等地,军民奋勇反击方令倭寇撤退……类似战事,不胜枚举。

内部建筑结构严整、精美

今天的永宁城隍庙由门楼、前殿、戏台、拜亭、后殿和左右厢房组成。后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前有檐楼,抬梁式木结构。前后殿均为重檐歇山式屋顶,余为单檐歇山顶。永宁城隍庙规制完备,除主祀城隍神外,还模仿封建仪制,设置二十四司、四大将、三夫人、役吏差官等近百尊神像,是闽南地区少有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城隍庙。其建筑艺术结构严整、精美。书法、联文、木雕、石雕、砖刻均出自明、清高手。门楼两侧“雷厉”“风行”四个石刻大字,书法遒劲、端庄大气。拜亭两侧的清代石雕狮子栩栩如生,雕工精湛。庙内尚保存道光年间重修碑记、碑序各一方。该庙于1996年2月被列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门楼内的“风行”石刻,字体书法遒劲。

数百年来,永宁城隍庙香火旺盛,前来进香及分灵者络绎不绝。而今,城隍庙则成为永宁旅游的热门景点,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品味这里的忠义文化、祥福文化。

历史与传说相互交融

文天祥不仅是永宁的城隍爷,他与泉州亦有诸多因缘。在泉州市区,有一条义全后街,早年当地居民称之为“天祥街”。民间传言,文天祥在南宋末曾护送幼主到过义全后街,因而百姓们在那修建了“文相宫”。文相宫,原称文信国公祠,也称文相祠,宫前有石柱联曰:“忠义无如丞相节,文章自是状元才”,述说着文天祥的故事。其门牌号现为义全后街47号,据说亦是为纪念文天祥在47岁时就义。宫内还有一块泣血石(亦称血泪石),民间传言,文天祥当年因山河破碎、幼主无助,因而在此石前失声痛哭,血泪滴落于这块石头上,该石因此得名。

南安罗东霞山村有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塑像

在南安罗东霞山村芦川溪边,建有一座文天祥纪念馆。当地传说,临安城被元军攻破后,文天祥曾至南安罗东、丰州、水头朴里等地招兵买马,用于勤王,地方百姓积极响应。文天祥就义后,罗东乡民仍以当地大旗寨为据点,进行抗元活动。由明代开始,罗东民众还尊文天祥为“文帝公”。文天祥是否在南安招兵,史无记载。不过,他的一位至交好友、南安人陈龙复倒的确是在家乡积粮招兵过。陈龙复在宝祐四年(1256年)与文天祥同登进士,后“历仕州、县,以清俭闻”。咸淳十年(1274年),南宋朝廷诏天下“勤王”。文天祥响应诏令举兵,之后苦战于闽、粤。陈龙复见朝廷缺兵短粮,遂返回家乡,用尽方法囤粮聚士。而据《文丞相督府忠义传》载,德祐初(1275—1276年),文天祥“开府南剑,举辟多知名士”,陈龙复以“老成重一府”,继续在循州、梅州聚兵积粮。或许正是陈龙复在南安以文丞相之名招兵买马,才让百姓误以为文丞相真的到过南安。后来,文天祥与陈龙复等率部来到五坡岭时,遭元军袭击,文天祥被执,陈龙复遇害。陈龙复牺牲时,享年73岁。文天祥曾诗咏陈龙复,云:“卿月昂金掌,老气横九州;前辈谁复纪,吾道长悠悠。”文天祥卒后,人们在南剑州建有“大忠祠”,文天祥、陈龙复等人并祀其中。

闽台故事佐证同根同源

“经纶弥天壤,忠义贯日月。”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陈龙复等人,忠贞报国,虽最终未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但他们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以及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一直为后人所称颂和敬仰。文天祥入祀永宁城隍庙,可谓众望所归。

永宁城隍庙还是闽台文化交流的见证。相传,明永乐年间,永宁高姓商人在台湾开设“日兴”商行,专营大陆土特产。一次鹿港商行失窃,损失甚大,有人向高姓商人献计,敦请永宁城隍爷渡台办案。高姓商人听从此话,返乡恭请永宁城隍爷前往鹿港。结果,城隍爷一到鹿港,贼人惶恐不已,遂投案退赃。从此,永宁城隍爷神威大震。每年城隍诞辰,鹿港商家都要过海到永宁朝拜。乾隆十九年(1754年),鹿港建起城隍庙,取名“鳌亭宫”。鹿港城隍庙三川殿外的楹联“赫濯声灵昭鹿水,绵延香火肇鳌亭”,昭示着鹿港城隍庙是自永宁城隍庙分灵而来,两地城隍庙实则同根同源。永宁城隍庙亦为闽台忠佑侯城隍的祖庭。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