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变身”创意新居
核心提示
随着社会发展变迁,许多居民相继搬出了古大厝,不少老屋成为“空心房”。如今,有这样一些年轻人,他们拓展活化民居的形式,在保护老房子传统风貌的基础上,通过营造实践融入新的视觉与理念,创造性地打开了呈现老宅子的多种可能,展现不同的生活方式,让更多的人能沉浸其中,体验与品味老宅的魅力。
古厝空间里的泉州元素
重现古厝原有的院落景致
用美学巧设计
泉州非遗风物进古厝
走进位于市区旧馆驿巷25号的串门有新驿·清源驿,这座300多平方米的双手巾寮悬山式古厝,曾经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经过几次修缮改造后,重现了古厝原有的院落景致。
这是一次双向奔赴的选择。今年初,这座古厝寻找新的运营者,而一支由来自泉州、厦门和龙岩组成的“95后”团队正好也在寻找他们心中的古厝,希望能有一个地方可以承载他们的泉州非遗风物计划,于是一拍即合。
为了能赶上今年五一的人流,团队紧锣密鼓地进行了两个月的装修和产品开发工作。两个月,对于来自泉州的文创负责人颜丽娜来说是个挑战。他们走访了惠安、安溪、永春和德化,挖掘各县市区的非遗物件和手艺,精心将这些元素充分融入古厝装修,用年轻人的设计活化老宅之美,打造泉州风物的体验空间。
在古厝里,红色的地砖和红砖墙保留了闽南古厝最原始的特色。大厅的吊灯灵感源于惠安女的斗笠;而大厅背景墙上的泉州插画风物地图则是丽娜的手绘插画;古厝各房间的灯光由专业的灯光设计师精心打造,既巧妙隐藏了电线,又通过不同角度的光源凸显了古厝屋顶的建筑特色,柔和的灯光在古厝空间内营造出家的意境;狭长的红砖过道成为网红打卡地;可以吐泡泡的金鱼花灯增添了一份趣味和古韵……在尽可能保留建筑原样的同时,软装布置强化了闽南风情。
狭长的红砖走廊成为网红打卡地
团队还联合泉州在地觅秋甜品工作室,以泉州风土、非遗为灵感,创作各种甜品茶饮。诸如刺桐花、东西塔、石敢当等造型的手工饼干,以簪花、姜母鸭为造型的蛋糕、铁观音研发的一茶三品,纸织画、惠安女图案设计的宋元邮茶包、结合惠安女头巾设计的抱抱袋……各式浓缩泉州元素的伴手礼,都成为游客可以随身带走的泉州小物。
温暖的不仅仅是古厝的灯光,还有在古厝装修时遇到的人。为了帮助团队节约成本,花灯手艺人根据要求制作好金鱼骨架,然后指导他们自行上色;在订单已经排到明年的忙碌中,金苍绣手艺人挤出时间帮他们设计出宫灯作品。在古厝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到泉州非遗手艺人的痕迹。
为了让路过的人更清晰地看到古厝的面貌,店门口还改造了一扇大大的折叠推拉门。坐在古厝院落的天井里朝巷子望去,就可以看见人来人往,闭上眼睛,聆听经过巷子的铃声、车声、叫卖声、雨天的雨声、人与人之间的问候声、孩童的嬉戏声,最是古城烟火气。
团队成员不论身在何处,都会定期召开线上会议,复盘近期运营情况或者碰撞新想法,不断丰富古厝的文化内涵。团队还计划以泉州为始,拜访100位非遗老师,再造100件风物,向世界表达文化自信。今年,他们将在古厝落地多场非遗推广活动,迎接更多来串门的朋友,通过体验非遗,进一步了解泉州。
小院里展示的不少物件带着乡村生活痕迹
雅致的“自助小院”
讲传统重创新
自助生活进民居
每每回到位于南安蓬华镇山城村的老房子,郭建全和郭建远看着闲置了至少35年、空荡荡的老厝,心里就有点五味杂陈,活化利用老厝的心愿由此萌发。他们等待了很久,终于遇到了来自南安的木荷和来自南京的老白,两个年轻人带来了“自助院子”的理念。
房子投入的成本微乎其微,房主把老宅提供出来给大家自助使用,访客分摊各类生活成本。在这里不用付房费,睡的是大通铺。电磁炉、煤气灶、土灶台、热水器、厨房……生活设备齐全,访客可以到附近的镇区购买食材和生活用品,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过上“自助式”的生活。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亲切地称呼老房子为“院子”。
作为过往岁月见证者的古厝,不少还保留得不错,如果随着时代变迁而被遗忘,未免过于可惜。清空了古厝里的杂物和落灰后,木荷带来了闲置的竹帘,郭建远添置了一些桌椅,搬来了些废旧农具。曾经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木荷希望营造一个与当地生活相关、简单清雅的氛围。
在院子的不同角落,书架上摆放不同题材的书籍,墙边有木质风谷机,还有书桌、围棋桌,以及竹竿、竹叶和盆栽等物件。院子在经过整理后焕然一新,散发出文艺气息。其他的物件则是由到过这里的访客添置的。他们把从周边摘来的野花分成花束养在玻璃瓶、矿泉水瓶中,再摆到院子里各个角落,装饰着小院。
有的访客返程后还会把家里闲置的书籍、摇椅寄来院子,有的还会邮寄生活用品和自家当地的特色小吃,大家用自己举手之劳的行动为小院做力所能及的事。
有人来这里疗愈,有人来这里考察,有人来这里体验生活。院子只提供大通铺而不设单人间,也是希望访客通过体验“自助式”的生活方式感受周边乡村的人文氛围。木荷说,院子自今年1月底开始运行至今,通过线上推广,已有来自内蒙古、甘肃、江西、江苏、广东、重庆等地的访客来短暂住宿,也有访客在院子里过年,与当地村民一同体验充满闽南气息的传统民俗。
老房子因为有人居住,又焕发了生机。
采访接近尾声时,记者遇到了一位来自多伦多大学的学生访客,他在院子里已经住了两个星期,结束相关的课题调研工作后即将返程。记者和木荷正要离开,他说:“你们先走,我来收拾清理茶盘。”他已将自己融入到院子的生活中,精心照料着院子的一切。
易恢检参与番仔楼的清理改造
清理后焕然一新的番仔楼
重保护细打理
百年番仔楼变身
“番仔楼的框架保存得比较好。再过两个月,整体的修缮工作就能完成。”从今年3月底开始,来自湖南的易恢检在网络平台持续发布改造番仔楼的进度,“可遇小院”的样子越来越清晰,“改造老房子是一件治愈的事情。”
去年,爱旅行爱折腾的易恢检在上海干了八年的程序员后,在34岁时裸辞来到泉州,找到了人生的新起点与可能性。他在网上与台商投资区的龙苍社区“一见钟情”,决定来实地看看它的真容,果真被当地一处老房子深深吸引住了。“当时特别喜欢,这座房子过去肯定很漂亮。”易恢检决定租下这座房子,甚至去东莞与房东面谈,最终说服了房东同意出租。
在改造过程中,易恢检不断发现番仔楼独特的美。一楼角落的房间,每当夕阳西下,阳光透过窗户投射到房间的红色地砖上,金色的光芒暖透人心;二楼长达十米的阳台是他的最爱,站在那里透过窗户看龙苍社区,仿佛是在画框里欣赏着红砖厝社区的美景;三楼的天台则可以环视龙苍社区的全貌。
原本杂草丛生、破败不堪的番仔楼正在蝶变中。前庭杂草已被清理,种上新的植被。为了加固房屋结构,易恢检除了向从事建筑工作的父亲请教,还通过网络与网友交流,最终找到钢结构结合水泥浇灌的方式,在保护番仔楼的同时也起到了安全加固的作用。为了呈现心目中番仔楼的样子,易恢检通过网络淘到了物美价廉的各类建筑配件,甚至有网友愿意捐出一些老物件来支持易恢检后期的软装添置。
短短半年,易恢检就打开了自己人生的全新历程。随着改造的不断推进,虽然目标还在不断调整,但也逐渐清晰——“闽南与南洋建筑相结合的风格。”户外小院已经初具规模,他计划做成一个休闲吧,配备共享厨房,房子的主体将改造成民宿,“希望在城市忙碌的人们,可以到这个宁静的小村落享受慢时光。”
改造房子的过程中,易恢检也在疗愈自己,“房子和我都迎来了新生。”现在的龙苍社区也成为易恢检口中的“我们社区”。有一处房子,写写代码,与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交流……这里不仅是他生活的新起点,也是他未来的一个落脚地,更是他向往的生活。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