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非遗传承人潜心剪纸67年 一纸一剪刀显指尖乾坤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4-06-25

杨民兴希望更多人了解剪纸文化

杨民兴至今保留着自己的第一幅作品《公鸡》

▶杨民兴作品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经过多次构思、定主题、画草图、反复修改,一幅活灵活现的作品最终在杨民兴的手中诞生。作为市级非遗《泉州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杨民兴从13岁开始正式学习剪纸,在67年间,他用剪刀剪出数千张充满灵性和活力的作品,也剪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受母亲影响爱上剪纸

“我从13岁开始尝试剪纸,最初接触并爱上这门民间艺术与我的母亲有莫大的关系。”如今80岁的杨民兴深情回忆道。“我母亲是一位传统的妇女,虽然没读过书,但擅长女红,既能剪出千姿百态的南安盘花,也能绣出活灵活现的刺绣作品。我小时候戴的虎头帽、围嘴、肚兜,家中用的枕巾、帐帘、绣花鞋,村里婚嫁时的盘花……几乎都是出自我母亲勤劳的双手。”

在母亲的影响下,杨民兴自幼就对剪纸充满兴趣,细心观察母亲起刀、裁剪、修剪的每一步。13岁时,他正式向母亲学习剪纸,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幅作品《公鸡》,很快他就掌握了常见的裁剪方法。

在上初中的时候,杨民兴遇到了同样对美术感兴趣的同学戴德兴,两个人经常一起讨论剪纸和画画。因为戴德兴有一些美术基础,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杨民兴就和他合作,你画我剪,在好友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用一把剪刀剪出各种新颖的图案。同时,杨民兴也向戴德兴及其他人学习绘画,逐渐摸索自己的剪纸风格。

博采众长自成一格

在艺术风格上,杨民兴主要学习申沛农和罗枫两位剪纸大师的艺术风格。人物是大多数剪纸作品的核心元素,在剪纸艺术中孩童的头身比一般是1:5,申沛农大师擅长展现孩童形象,通过简单、形象的动作表现出儿童快乐、充满活力的特点;而罗枫大师的作品装饰性更强,其作品中的人物多数为大人,通过拉长的方式凸显主人公修长的身形,颇具艺术美感。杨民兴将这两位大师的风格有机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民间剪纸具有许多典型特色,在图案上,经常用到锯齿形、月牙形、椭圆形、水波纹等形状,其中锯齿形是民间剪纸的灵魂;在表现手法上,民间剪纸变化多端,一个太阳有十多种表现手法。”杨民兴介绍说,他也逐渐形成自己“简洁又夸张”的艺术风格,他剪的孩童形象,眼睛大大的,嘴巴有笑意,通过“线线相连”的手法将各部分组合起来,极具个人特色,不少剪纸大师及爱好者一眼就能看出是出自他手。

杨民兴守正的同时也不断创新,在单色剪纸作品《福虎迎春》中的文字部分,如果采用传统的阴刻手法,会面临不好剪、易断、耗时长等多个问题,杨民兴则运用套色剪纸中的“剪贴方法”,先在白色宣纸中剪出要用的文字,再将其贴到作品中,既没有违反剪纸的传统技法,又避免了传统阴刻的局限性,速度快效果好。

不遗余力推广非遗技艺

一幅剪纸作品主要有定主题、画草稿、剪纸三个工序,每个工序包含多个小步骤,但创作力旺盛的杨民兴几乎每隔两三天就能创作出一幅新的作品,这与他长年累月的积累以及熟能生巧的手法息息相关。

从13岁首次接触剪纸到现在耄耋之年,杨民兴与剪纸相伴超过一甲子,但现在的他对剪纸依然充满热爱,不断学习与探索。

杨民兴擅长用新题材展现时代性,“东京奥运会期间,看到来自泉州南安的李发彬、黄东萍在赛场上连夺两金,我十分激动,为此创作出2幅长3.6米宽0.9米的巨幅剪纸作品,记录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杨民兴不仅在各类活动上推介《泉州剪纸》这项非遗技艺,学校、社区等场合也成为他推广剪纸的重要阵地。只要有人愿意学,他总是将自己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在他的微信上,经常会有学生来询问剪纸问题,杨民兴也是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在遇到比较复杂或者语言难以讲清的问题时,他会通过画简图、录视频的方式解答学生遇到的疑惑。“我会继续不遗余力地推广剪纸技艺,让更多人来了解剪纸文化,上手尝试剪纸。”杨民兴说。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