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王顺兴信局的兴衰历经三代人,为时84年之久,是清末民初时期闽南侨批业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之一。创始人王世碑一生颇为传奇,从一位穷苦的“水客”,到“客头”,再到泉州“邮政之父”,进而成为侨批界翘楚,他的身上体现了闽南人重商务实、爱拼敢赢的精神。王顺兴信局的几位掌权人还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留下良好口碑。
辛勤付出获得回报
由奇园、船楼、廻向书房等组成的王顺兴信局遗址,今位于鲤城区江南街道王宫社区内,为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老泉州南门外著名的滨江侨乡,王宫社区拥有大量雕刻精美的红砖古厝、豪华气派的西洋建筑,以及中西合璧的番客楼。王顺兴信局便是其中最负盛名的老建筑群之一。
王顺兴信局遗址有碉堡式的入口
王顺兴信局的创始人名叫王世碑,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出生于泉州浮桥王宫村一个清贫家庭。王世碑19岁时就到厦门谋生,在一条行走小吕宋(菲律宾)的船上当船工。当时船上往来的大多是华侨,他们为了生计,在茫茫海上摆渡着出人头地的希望。有一首闽南语《番客歌》道出了早期华侨的无奈与辛酸,歌词称:“唱出番客有这歌,番邦趁食无兜划(无奈)。为着生活才外出,离父离母离某子(妻与子)。五年八载返一摆(次),做牛做马受拖磨。想着某子一大拖(一大群),勤俭用不敢开半瓜(花钱)。”世碑虽为船工,但他与这些四处奔波的华侨有着同频的辛酸,身在异乡,不仅工作极为辛苦,而且身边连一个能说上知心话的人都没有,这种船头谋生的日子无疑是煎熬的。
小吕宋王顺兴信局的邮戳
不过,世碑的辛勤付出也获得了回报。据泉州市华侨历史学会理事陈如榕介绍,由于世碑对下南洋的新老搭客态度很好,很快获得往来的侨客好感。那时国内尚无邮政和银行机构,华侨通信、寄钱全赖返里的同乡或“水客”。于是,不少侨客便委托世碑带银信给家人,并付给他一定的报酬。久而久之,世碑的人脉渐广,这时他干脆定下托寄银信的规矩,按寄款2%收取佣金,正式当起了“水客”。等到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后,世碑果断买船自己当上“客头”,专门雇佣“水客”从事递送银信的工作。如此,他迅速积累了大量资产。
开办泉州最早的侨批局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中国被迫开放沿海更多通商港口,一些沿海口岸工商业出现畸形繁荣,这也侧面促进了民信业的发展。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正式开办“大清邮政官局”,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同时也放宽了民间邮寄代办所的门槛。王世碑相准这一历史性的“风口”,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向清政府申请创办了王顺兴信局。该信局是泉州地区最早的侨批局,王顺兴也因此被誉为泉州“邮政之父”。
王顺兴信局创始人王世碑(翻拍照)
当时的信局多为私人经营的商业组织,信局店员人数为几人到几十人不等。王顺兴信局的经营地点最初开设于菲律宾岷里拉(马尼拉)新街尾新路异文斋门牌第79号,在国内则设分局于泉州新门外王宫乡的廻向书房。后来随着国内业务的迅猛发展,信局的重心便移至泉州王宫乡。王世碑此时年近七旬,为使信局发展得更好,他先是召集自己的长子王为奇和侄子王为针、王为目、王为皮等人协助处理事务,后来直接让为针、为奇掌握“客头”生意。1906年,王世碑在所立的《阄书》中提及:“客头此途系为针、为奇两人掌理,日后得失与为目、为皮无干,不得藉言生端诸事。”为针、为奇这对堂兄弟,从此成为王顺兴信局新一代掌权人。
王为奇(翻拍照)
王为针(翻拍照)
1912年王世碑去世后,为针、为奇两人精诚合作,奉行“立信立本”的信条,积极拓展业务,使得信局生意日益红火,光在王宫乡配备的专职信差就有十五六号人,还有文书、账房等职员。一名邮差的月工资可达30元到40元不等,这在那个年代算是收入很高的“美差”了。每次批银一到信局,员工就必须投入紧张的工作当中,有时甚至要工作到深夜。据说,那时的批银中常有拐银、龙银、乌银等混杂其间,须细加辨别其质地及重量,俗称“看银”。王宫乡老人中流传着一句俗语“经过王为针家门没听见敲银声,肯定会走霉运”,就是以调侃的口吻来表达当年王顺兴信局的红火程度。
鼎盛时期的王世碑家族除以经营侨批为主业外,还在菲律宾马尼拉开设顺行隆布庄,在厦门鼓浪屿开办中华电灯厂,在厦门中山路开设同济钱庄和太原汽车行。
颇具特色的船楼与奇园
1925年,王为针在泉州王宫霞塘建造貌似大船的建筑物,该建筑物后被称为“船楼”;紧随其后,王为奇也在霞塘附近大兴土木,建造奇园别墅,从1928年正式施工,1930年方才告竣。
奇园为欧陆式别墅
陈如榕先生在介绍奇园建筑特色
据陈如榕介绍,船楼和奇园两处建筑各具特色,表达着不同的追求与理念。王为针的船楼,今位于王宫街26号,为中西合璧的双层洋楼。船楼前座呈船首之状,后座为骑楼式排屋,兼具船尾之形,从空中俯视,整体貌似一艘将要远航的大船,故称“船楼”。工程设计独具匠心,且寓意深刻,这船式的外形据说是为铭记王氏家族靠船发家,与海丝记忆息息相关。后座有一长排的房间群,据称以前是给信局员工处理银信以及住宿用的。船楼内外皆有雕花木门,外覆百叶窗户,廊间密布用来射击的枪孔,内庭还有隐式天井,建造工艺精致,既融入现代西式风格,又不失闽南传统风情。
船楼后座有一长排的房间群,据称以前是给信局员工处理银信以及住宿用的。
王为奇的奇园,今位于王宫街38号,为欧陆式四层别墅。奇园的建筑蓝图是为奇的次子清辉与英国人共同设计的。为防洪水,建筑基础高于原地面2米多。整幢楼系钢筋框架结构,通高16米左右。别墅正面有通顶罗马柱12根,从一楼直抵三楼,线条分明,上下刻有花纹。从外观上看,该建筑设计为前廊后台,楼房的四角处及墙壁间隔墙的交接处,均有方柱衔接凸出,显得十分敦实。建筑物的砌体、门窗以及顶楼的琉璃瓦,一律采用欧式材料构造,显得豪华气派。楼前有三级磨平的花岗岩梯形台阶,拾级而上即为廊台。一楼客厅挑高达4.5米,前后门窗净亮,采光度上佳。厅堂左右各有两房,内置壁炉、洗手间和小阳台等,高大的窗户均配彩雕玻璃,且带有三层合一的叶扇,十分精巧。二楼房间设置基本与一楼相同。第三层楼另设有密室,暗藏于屋顶之中,密道入口就在大衣柜内,令人叹为观止。四层顶露台装有英国螺旋式风力发电装置及储水过滤装置,这在当时都是极超前的设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奇园一度作为乡公所、人民公社食堂、生产队仓库来使用,建筑内迄今仍能见到那个时代的部分标语口号。据悉,朱德、陈毅两位元帅还曾在探视军中遗孤时,到访过奇园。
奇园内精巧的壁炉
奇园窗户带有三层合一的叶扇
船楼和奇园在当时堪称豪宅,两处建筑物折射了王顺兴信局在巅峰时期的繁华景象。
历史遗址遗迹将“重生”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个匪患严重、社会动荡的岁月里,王宫乡的王顺兴信局也频遭劫难。信局的营业场所系批银的集散重地,当年由地方团练守卫(团练教头系霞洲村有名的拳师詹庭南、陈海),可谓戒备森严。然而,信局还是在1923年、1927年、1930年三次遭受土匪洗劫。其中有一次损失最为惨重,当时有土匪百余人半夜攻破信局大门,将里面存储的大量批银以及王氏各房私人的首饰细软等物,洗劫一空。
不过,对于王顺兴信局来说,致命的打击还在后面。王顺兴信局在第二代掌权人时代已转入汇兑时期,由于信用良好,尚能稳扎稳打赢取利润。但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时,信局已转由新一代年轻人主持工作,他们变得激进,大肆参与投机做起“汇水买卖”(类似期货期权交易)。1930年,美国发生严重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一片萧条。王顺兴信局在汇水买卖上亏损巨大,累及国内外各铺局。最终,信局于1935年宣告破产。从王世碑开始,三代人苦心经营的王顺兴信局,也走完了它长达84年的风雨旅程。
早年信局的公文柜(翻拍图)
王世碑家族一直热心地方公益事业。1930年,王为针开展兴教办学活动,改本村宫庙为小学堂,独力捐资创办陶英小学,后力聘乡绅李藻、陈章吉、陈章桂等人成立陶英学校校董会,提供雄厚资金办学。除此之外,王氏成员曾踊跃参与石笋桥、接官亭等泉州古迹的修缮,也曾捐资在王宫乡铺路及修建雨亭。
而今前往王顺兴信局遗址,你会发现奇园和船楼两处建筑比邻而居,可以说是相得益彰,为王宫社区增添了典雅而又浪漫的气质。历经近百年风雨,两处建筑物的部分墙体墙面已现斑驳,但每一道时光刻印的裂纹仍散发着不屈的气息。它们曾是大时代背景下的“繁花”,而今铅华褪去,依旧暗香浮动。
当下,泉州鲤城区正在打造王宫华侨历史文化街区。据悉,该街区作为全市首个“华侨+文旅”项目,将修缮历史风貌建筑,打造牌楼、古戏台、古福船等景观,建设王宫华侨乡村记忆馆、省级侨批馆等场所。相信届时包括王顺兴信局在内的王宫华侨历史旧址遗迹,又会以新的姿态“重生”。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