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古称上元节,又称元夕或灯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按照司马迁的记载,汉武帝在正月十五那天祭祀“太一”,因为是皇帝亲自祭祀,故而处处灯火通明。点灯、观灯习俗也就此传下。上元节的时间是在正月十五,人们普遍将它视为春节重要的一部分,只有过了正月十五,才算把“年”过完。
自隋唐以来,元宵节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狂欢节”,从庙堂到民间都重视这个节日。在唐代,都城长安实行宵禁制度,但是元宵节前后几日,却特许弛禁,放三夜花灯,称之为“放夜”。人们于是组织大型灯展、猜谜、歌舞、放烟花等元宵活动,纵情狂欢,以示对新年的祈福。到了宋代,预赏元宵的时间比前朝还长。宋代周密《乾淳岁时记》记载:南宋时,从九月赏菊灯之后,就开始试灯,做“预赏元宵”,一入新年正月,“灯火日盛”。明清时期,大多沿袭了宋代的习俗,元宵节也就成了春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泉州人自古以来看重元宵节。古早时,泉州人上元节前夕都要在居家、店铺门口悬挂花灯或大红灯,烘托喜庆气氛。生男孩之家,制作或购买花灯,挂到寺庙、宗祠,以示“添丁”。民间对于灯的需求大增,也就促进了花灯制作产业的蓬勃发展。夜幕降临,人们纷纷涌到街上,观灯、赏灯,参加看戏、猜谜、攻炮城等各种文娱活动。泉州自古即有“戏窝子”之称,元宵节更是各类戏种竞相争艳之机。嘉礼戏、梨园戏、南音、高甲戏、打城戏、傩舞、刣狮等纷纷亮相,各自吸引大批拥趸前来驻足欣赏。在永春,“炸佛”活动从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并在元宵节当晚达到高潮。
古时迎神赛会是于元宵节前后数日进行,谓之“进香”。泉郡明代的迎神赛会盛况,时人何乔远在其《闽书》中曾以“一国若狂”之语加以形容。迎神过程中,有的还抬阁及妆神等,境内人家皆烧纸钱待之甚恭。泉州元宵夜还有一种极富传奇色彩的“听香”习俗。“听香”者一般为小姑娘和青年妇女,主要是在庙外预卜姻缘,或祝福夫婿出门做工、讨海、“过番”都能平安赚大钱。
元宵节最著名的应景食品就是元宵丸(即上元丸)。泉州的元宵丸独具特色,据说是南宋泉州城内的南外宗正司的皇室后厨所传。其制法独特,以炒熟的花生仁去膜捣末,加上白糖、芝麻、蜜冬瓜碎、金橘泥,拌以焗葱白的熟猪油、香蕉油(香精)捏成丸馅(现代改为模具敲压丸馅),晾干后沾湿置于盛有糯米粉的盘中,反复多次滚转而成,吃起来香甜有嚼劲。
此外,在元宵节民俗中,人们还会以元宵丸供祀祖先、神明,谓之“祭春”。供品之后会由家人分食,以兆一年圆满吉庆……从历史长河中一路走来的元宵节和其他的传统节日一样,有着独特的习俗,泉州晚报首席美术编辑、画家洪志雄为此特地创作了一组国画作品,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泉州传统上元民俗,在水墨丹青里领略浓厚的传统民俗风情与文化品位。
(吴拏云/辑 洪志雄/绘)
团圆吃元宵
迎神赛会
闹元宵猜谜语
听香
上元耍百戏
“炸佛”
夜游赏花灯
制作花灯大比拼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