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淑贞在进行彩扎花灯创作
人物名片
曹淑贞
国家二级技师
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
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嫦娥奔月》《龙船》座灯、彩扎宫灯……自20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每一届泉州元宵灯会上均能看到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曹氏花灯领军人物曹淑贞的作品,她将濒危艺种彩扎融入花灯创作中,绽放异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年过七旬的曹淑贞,从小跟着父亲学做花灯,1966年进泉州工艺美术公司跟随老艺人学习,专攻人物彩扎,1969年开始独立制作,数十年如一日守护传统技艺,成功将彩扎和花灯相结合,并运用走马灯设置,让彩扎人物在花灯中转动,让泉州灯会更加灵动、迷人。1989年以来,她的作品经常参加各种博览会,并频频远赴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交流展示,深受欢迎。
一家五位传承人 携手“守艺”
昨日,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29位学生走进泉州老城区水门巷曹淑贞的花灯艺坊,沉浸式体验曹氏花灯制作过程,并各自独立完成一盏彩扎花灯的制作。曹淑贞现场传授技艺,一同助阵的还有其弟妹和大女儿李静咏。近年来,频频有学生组团走进曹淑贞的花灯艺坊,学习泉州花灯和彩扎制作。
曹淑贞的花灯艺坊可谓是人才济济,单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就有5位,其中曹淑贞和李静咏母女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曹淑贞3位弟弟曹志猛、曹聪明、曹志雄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作花灯、彩扎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能静下心来。招不到好的学徒就发动身边的亲人上阵,现在一家有4代人参与‘守艺’,忙时有40余人参与其中。”曹淑贞说。
彩扎兴起于唐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由纸扎演变而来,纸扎品多用于红白喜事场合,也就是俗称的“糊纸”。后来,材料上由过去仅用纸扎发展成为使用土、蜡、搪塑、丝绸布料等,因此被称为彩扎。“泉州彩扎”于2019年被列入第六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有一段时间,彩扎摆设曾是老泉州人嫁妆的标配之一,完全供不应求。”曹淑贞年轻时不仅随父亲学习了泉州花灯制作,还得到陈天恩、卢金钗、陈朗矿等老艺人真传,制作技艺名扬海内外。曹淑贞制作的花灯被誉为曹氏花灯,作品远销东南亚,在美国等地也有粉丝。早年,有一对美国夫妇来泉州旅游,逛灯展时被曹淑贞制作的花灯迷住,慕名上门定做了一盏灯,并空运到大洋彼岸,运费比花灯贵好多,但他们认为能将如此精美的花灯带回去,很值得。
彩扎与花灯相结合 绽放异彩
曹淑贞在泉州花灯创作中融入彩扎因素,首创彩扎与花灯相结合,并运用走马灯设置,让彩扎人物或动物在花灯中转动,十分生动,后来这也成为泉州元宵花灯的传统做法之一,深受大家喜爱。“彩扎题材很广泛,有神话人物、卡通形象、各种动物,把彩扎融入花灯创作中,极大地提升了表现力。”曹淑贞说,将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艺术融入泉州花灯里,不仅增强泉州花灯的表现力,还能更好地传承非遗瑰宝,让彩扎艺术继续传承下去。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2014年9月,曹淑贞的彩扎作品《南音》获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永久收藏,该作品运用传统彩扎工艺,惟妙惟肖地再现了泉州南音演奏的场景,栩栩如生。曹淑贞认为,彩扎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并不局限于花灯,还可以作为收藏的工艺品,或是赠送的礼品,“这也是未来彩扎传承发展的一个趋势。”
让曹淑贞欣慰的是,其女儿李静咏已继承她的衣钵,将泉州彩扎工艺发扬光大,现在已是泉州曹氏彩扎花灯制作中心彩扎技术总监,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彩扎艺术珍品。多年前,她们母女携手以白居易长诗为题材创作的彩扎人物群像《琵琶行》,不仅入选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海丝(泉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还在第八届海峡两岸文博会中华工艺精品奖角逐中喜获佳绩。
近年来,曹淑贞频频走进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校园,弘扬泉州花灯和彩扎艺术,期待让更多的人来关注非遗瑰宝。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