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县城西郊的科山上,藏着诸多古代摩崖石刻,留下一段段历史佳话。草木葱茏,古柏苍翠,最高处玲珑秀丽的莲花塔,山腰的一潭水库波光粼粼,博古爱好者可以走科山古道,一路欣赏镌刻在山石上的摩崖古迹,回味文人墨客留下的文脉风骨。
科山“最高峰”摩崖石刻
科山摩崖石刻比比皆是
结庐科山
科山旧名登高山,北宋初年,名士卢瞻在山中结庐读书,把登高山改名为“高士峰”。卢瞻中举登科后,人们改称此山为登科山,简称科山。元代时,卢瞻的后代卢琦也在科山上读书。他写了一首诗“卢子读书处,山高草木深。如何螺水里,永夜作龙吟”来纪念先辈卢瞻。这首诗被后人镌刻在科山山石上。
传说卢琦小时候读到李白夜梦笔头开花,从此才思横溢,诗名远扬的故事,很是羡慕。他问自己的老师余子贤说:“先生,人世间真有生花笔吗?”余先生说:“有的笔头会生花,有的笔头不会生花,只是我们肉眼难以分辨罢了。”卢琦恳求老师给他一支生花笔。余子贤拿了一捆毛笔,对他说:“这里有一百支毛笔,其中有一支是生花笔,但究竟是哪一只,我也分辨不出来。你用每支笔写文章,写完一支换一支,把它找出来。”于是,卢琦每日苦读诗书,勤练文章,可是练秃了几十根笔也没找出来。老师劝他锲而不舍。几年后的一天晚上,卢琦拈起第一百支毛笔去写一篇《游温陵记》,突然觉得文思泉涌,一篇文采斐然的文章倾泻而出。他高兴地大喊:“我找到生花笔了!”后来,卢琦高中进士,不仅成为一位治世良吏,也成为一名文学家,他写的《游洞岭寺》中的“日高花散影,风定竹无声”成为传世名句。
科山清幽,又毗邻县城学宫,历来是读书人的首选。南宋嘉熙年间,县令郑清子在山中建登科书院。因年久荒废,明万历年间,惠安知县刘弘道重建登科书院,延请晋江理学名儒林学曾等人来此讲学,学子们齐聚一堂,书声琅琅。明代曾有位读书人刘子敬隐居在科山,自建书室,种梅百棵,每日与文人墨客饮酒赋诗。梅花开时,就和梅花对饮,一梅一诗一酒,自饮自乐。他终身不娶,只与梅花相乐,时人把他比作梅妻鹤子的隐士林和靖先生。
喜雨亭
祈雨建亭
科山靠近县城,交通便利,风景秀美,深受文人墨客喜爱。科山古道最高处有一座喜雨亭,旁边山石上刻有明代进士陈玉辉的题诗:“数年浪迹愧山灵,此日寻芳复此亭。磴扫飞花春已暮,阑凭共酌醉初醒。海门潮上连天碧,岚岫烟浮拥县青。世态悠悠君莫问,萧疏野趣久沉冥。”这是当年他坐在喜雨亭看到的县城景色。今时今日,坐在亭中,依然可以看到岚岫烟浮的美景。
陈玉辉题诗
喜雨亭是为纪念明万历知县刘弘道为惠安百姓祈雨而建。惠安县志记载了喜雨亭的来历:“万历三年,知县刘弘道勤心爱民。值六月,田禾亢旱,千里若焦,牒告城隍,斋素露祷,甘澍即应期至,岁乃大获有秋。邑人喜而同建亭,以雨名,志喜也。”喜雨亭旁的山石上刻着“刘侯瑞麦”四字,也是记录这个故事。
“刘侯瑞麦”石刻
山脚下有一块刻有“灵雨应祈”的山石,上面刻着数行小字“万历壬寅春不雨,垄麦枯槁,盱江罗侯莅惠甫半载,稔知连岁风旱,民嗷嗷告急,斋裬祷于城隍三日”。明万历三十年春,惠安久旱,稻麦枯萎,百姓着急。时任县令罗继宗心急万分,前往城隍庙和南北坛祈雨。后来果真下起夜雨,“雨不舒不疾,田郊渗漉,麦穗秀薿,士民欢呼”。雨水滋润了农田,也滋润了百姓的心田。罗继宗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他上任后听闻辋川百姓百年来苦于船赋,就做主废除,减轻了百姓负担。辋川父老为其立碑颂其德,直至今天,《罗侯豁渡碑记》仍保存在辋川妈祖庙内。
灵雨应祈石刻
“灵雨应祈”石刻附近是古代科山祈雨的场所,旁边建有一座亭子。亭后山石上刻有一段文字,出自乾隆年间知县查奕惠之手,意为登科山风景秀美,引人入胜。明代有县令刘弘道、罗继宗先后祈雨,都有应验,百姓在科山上建亭纪念。乾隆三十年,久旱不雨,查奕惠带领士绅来此祈雨,果然灵验,因此士绅在此建亭,查奕惠取名为“志灵亭”。两座亭子三方刻石,告诉我们古人在科山祈雨的往事。
志灵亭
山高水长
提到科山,不能不提始建于北宋年间的科山寺,提到科山寺,不能不提里面有惠安县第一座生祠——报德祠。这座报德祠是惠安百姓为明代七省巡按刘会(字望海)建的生祠。明万历年间福建东南沿海经常受到倭寇侵扰,为了抵御倭寇,朝廷到处清算寺田,追缴田赋充作军费。惠安地瘠民贫,税收加重后百姓生计更加艰难。
科山报德祠门前明代石狮
刘望海听到百姓的呼声,就前往省台,诉说惠安的难处。经过他的努力,朝廷免除了惠安额外的税收,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人们感激他,就在科山上为他建一座生祠,把他穿官服戴官帽的样子雕刻成石像,供奉在生祠里。刘望海在巡察广东、云南时建义仓,购置学田,重视教育,百姓很感激他,也为他建了祠堂。在云南时刘望海和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昌祚结下深厚友谊,沐昌祚听闻此事后赞其“仁言利溥”,意为有德行的人说的话益处很大。在科山古道“灵雨应祈”山石上方,刻有“山高水长”四字,字形高古,笔力遒劲。县志记载,山高水长为沐国公昌祚为邑侍御刘望海书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方石刻可能是想表达虽然他们之间山高水远,但心里互相敬仰吧。
石刻“山高水长”
报德祠里至今保存着晋江进士何乔远和惠安举人康士晋撰文的两方碑记,详细叙述了明万历二十八年刘望海为民请命的经过和万历三十九年惠安士民为刘望海建生祠祝寿的过程。报德祠门口两只明代绣球狮相对而笑,活泼可爱,从它们身上依稀可以看到几百年前惠安已臻成熟的石雕技艺。
报德祠内何乔远撰文碑记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