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看泉州·走读⑪
山腰盐场 天空之镜
走进“中国海盐文化之乡”泉州泉港,那里有个山腰盐场是福建第二大国有盐场、最大的高端绿色食盐(载体盐)生产和出口盐基地,其巨大盐田以“天空之镜”的奇妙景观吸引八方游客前往打卡,当地“盐”值出众的海盐文化、海盐产业和生态风光交相辉映,交融出泉州海洋文化中光芒璀璨的一颗明珠。
旭日朝霞在盐田镜面的映衬下,景色美不胜收。(泉港区山腰盐场提供)
盐田如镜 盐花似雪
“天空之镜”是人们对盐田倒映万物之壮观的一种美誉。
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山腰盐场一片片盐池状似方田,纵横交错、波光粼粼,宛如一面巨大的明镜,将蓝天、白云、建筑、大树等复刻般地倒映出来。在天气晴朗的傍晚时分,夕阳西下,人们能在此观赏到天空和盐池“两个日落”同框的奇观,足够幸运的话还能看到令人惊艳的“双面”火烧云。海水、盐田、石条路、盐耙、推车,勾勒出盐场独特的风景线,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盐田倒映晴空,呈现“天有二日”的奇妙景观。(洪荣堆 摄)
盐晶结成的时段,鸟瞰山腰盐场,你可能会以为看到了北方结冰的湖面,其实那并非冰与雪,而是卤水析出的盐花。即便是在地面观赏,你也有机会看到工人旋盐、扒收、堆坨时挥洒出的似雪盐花,整个过程如飞霜瀑洒、积雪堆砌,形成油画般的泉州“雪景”,令人陶醉。
俯瞰视角下的旋盐工序,就像是在北方的冬天扫雪。(泉港区山腰盐场提供)
美妙的盐田风光背后,是大自然馈赠的海洋生态资源。山腰盐场地处滨海地带,拥有独特的玄武岩地貌,盐场纳潮口为洁净的沙质滩,海水自净能力强。盐场周边的滩涂则是滨海鸟类觅食地,适宜的栖息地条件在迁徙季和越冬季吸引了大量滨海鸟类,单次记录鸟类数量超过7000只。2023年,山腰盐场入选“2023年最值得关注的十块滨海湿地”名单。盐场及其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确保了盐田水质优异,成为锤炼百年老字号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古法制盐 非遗传承
山腰盐场下辖埭港、菜堂、钟厝、东海、五四、南海、西海、下江8个工区,盐田保护区面积9.2万公亩,控制废转区盐田2.1万公亩,海堤线17.5公里。盐场高质量产能推动泉港食盐畅销海外,年出口食盐量近3000吨,其中2022年累计出口日本“生态海盐”578吨,出口韩国原盐216吨。
收获的时刻,盐积成堆,状似小雪山。(泉港区山腰盐场提供)
山腰盐场的产盐史,最早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迄今已有220多年历史。现在其海盐生产仍沿用民间传承了近千年的“日晒法”特色生产工艺,以海水为原料,通过纳潮进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浓缩制成饱和卤水,在结晶池中继续蒸发结晶,再经过人工动卤、扒收、淋卤、堆坨完成生产。该工艺采取“七步走水”“盐耙旋盐”“小坨淋卤”等独特方法,使用原始的木、竹生产工具(木铣、木耙、木推车等)而不是现代工具设备生产原盐,生产过程主要依靠阳光、风等大自然的力量,颗粒天然洁白、松脆,不易板结。
2022年,山腰盐场海盐传统晒制技艺列入第七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精良的工艺和上乘的品质成为最佳的市场通行证,除满足浙江、江西、广东和福建市场等需求外,其海盐产品还沿着“一带一路”出口到韩国、日本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实现在海洋经济领域的深耕细作。
海洋文创 产业带动
在山腰盐场海洋科技文创园的盐博园,使用海盐创作的盐雕工艺品令人惊叹,洁白高雅、晶莹圆润,蕴含的意境富有艺术而优雅,在历经建模、开模、注浆、精磨、抛光、烘烤等工序后,盐雕呈现出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魅力和艺术深度。
“哇!这个是用海盐纯手工制作出来的啊!?第一次见到,太不可思议了。”盐雕作为山腰盐场海洋科技文创园的力作,于2023年8月在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惊艳亮相,得到了参展游客的密集赞许。与盐雕一起展出的还有海盐健康刮痧器、海盐热敷包等各类海盐相关产品,涉及多个领域新用途。
记者了解到,根据2022年8月签署的框架协议,山腰海盐文化创意园项目一期利用盐场南海工区旧厂房和南海工区100多亩用地建设盐文化旅游区,二期利用南海工区建设盐生产示范区,拟打造七大功能板块:海盐衍生产品研发中心、盐文化博物馆、海洋科技研究院、非遗传承“盐学中心”、红色教育基地、盐文化休闲旅游街区、盐文化主题公园。
从盐制品到盐田风光再到盐工艺品,山腰盐场已不止于盐,其基于海盐文化特色的海洋经济发展道路在探索前行的过程中越走越宽。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