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创精英 > 内容

黄奕缺:享誉世界的国际木偶大师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3-08-25

核心提示

泉州成功申遗后,来泉旅游的中外游客有一个必打卡的项目,那就是走进泉州木偶剧院,欣赏世界级非遗泉州提线木偶。泉州市木偶剧团的保留剧目《驯猴》《小沙弥下山》《钟馗醉酒》等,每次演出一开场,便博得满堂彩。这几出剧目,都是国际木偶大师黄奕缺创作的。

从艺65年,黄奕缺潜心钻研木偶艺术,担纲主演、设计制作、雕刻木偶头、编写剧本、组织导演等,样样精通。他不但屡次突破木偶表演的瓶颈,对木偶的构造做出了改良,同时创作了新型的木偶表演形式,将泉州木偶表演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创作出一部部享誉世界的经典之作,手中的小小木偶,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传统艺术的一扇门户。

人物名片

黄奕缺(1928年—2007年),泉州市南安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家学会名誉会长,世界木偶联合会会员,福建省木偶艺术学会常务会长,泉州木偶剧团艺术指导、名誉团长。曾荣获福建省“百花文艺奖”一等奖、文化部“第十届文华奖”之“文华表演奖”和“文华舞美奖”、首届中国老年文艺汇演“金奖”等奖项,他对提线木偶的传承、创新、传播做出巨大贡献,是我国最负盛名的提线木偶表演艺术家和木偶艺术改革家,被誉为“国际木偶大师”。

黄奕缺

黄奕缺是木偶领域的全才,木偶雕刻技艺也十分高超。(陈英杰 摄)

《驯猴》是黄奕缺创作的经典剧目之一

黄奕缺为来访的荷兰女王(右一)演出,结束后,女王上台致意。

黄奕缺与台湾木偶艺术大师李天禄交流木偶艺术

2001年,黄奕缺应德国司徒加特市的邀请前去演出,与木偶大师罗瑟同台献艺并合影。

1995年,黄奕缺在瑞士演出期间,接受瑞士媒体的采访。

黄奕缺表演提线木偶(《泉州晚报》资料照片)

少时苦学艺 练就好本领

黄奕缺1928年出生于南安市罗东镇一个普通农家,幼年丧父,过着清苦的生活。1941年,日军的战火烧到泉州城内,城里的木偶剧团纷纷转到农村演出,能看木偶演出,是黄奕缺童年最幸福的事。

他自此对木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模仿木偶戏的表演动作,闲暇时还会找木头、竹子等材料学着雕刻偶头。彼时,业界颇有名气的陈天恩傀儡科班也到黄奕缺老家演出,并招收新徒弟。13岁那年,黄奕缺拜入陈天恩所在的傀儡科班学艺。

学艺之路洒满了汗水,黄奕缺早上五点就要起床吊嗓子、念剧本、练线功,晚上要练几个小时的曲牌。一个两三斤重的木偶,黄奕缺拿了几分钟就累得想放下,但为了谋生,他仍咬牙坚持。勤学苦练之余,他还经常抓住机会向其他有名的嘉礼师父学习唱词念白、制作修补嘉礼的技术。5年后,黄奕缺出师时,已经可以和当地著名的木偶戏师傅同台演出。

1951年,黄奕缺所在的戏班解散,他回家务农。好在提线木偶作为一门优秀的传统艺术,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1952年,政府将民间班社里著名的提线木偶艺师们集合起来,成立泉州木偶艺术团,黄奕缺作为本地小有名气的提线师,受邀加入,成为该团最年轻的演员。

对传统木偶进行改革创新

黄奕缺被视为我国著名的木偶艺术改革家,他对古老的传统木偶构造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塑造了众多惟妙惟肖的艺术形象,极大地提高了木偶的表现力。在60多年的从艺生涯中,他对表演的人物与节目总是边演边总结边修改,并通过一次次表演实践磨炼提升技艺。

泉州提线木偶经过上千年的传承,早已形成一整套精湛规范的表演技艺和木偶造型艺术,要打破传统十分不易。为了让木偶有更好的表现力,年轻的黄奕缺,开始一次次挑战传统、改革创新。

1953年,黄奕缺参演神话剧《劈山救母》,饰演“沉香”一角。沉香是个孩子,孩子耍脾气时应该有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呢?经过琢磨,黄奕缺表演时对原定的动作进行了改变,他认为改进后更能表现出木偶的感情,能给予观众更真实的体验。

尽管私自改动表演让黄奕缺挨了师父的骂,但知道他改动的原因后,师父便没责怪他。首次尝到改革成功乐趣的黄奕缺一发不可收。除了表演,他开始改良木偶的结构,包括对木偶的手、脚关节的变动、线位的增加和设置。传统木偶的脚是用黄麻编的,没有膝关节,动作较为僵硬,做不出一些细致的动作,如小孩子边哭边跺脚的动作,为了使木偶形象更加生动有趣,他用泡沫塑料代替黄麻,并在木偶四肢各装了3处关节,增加了相应的线位和提线,操演起来,木偶果然活灵活现。这一改革为泉州木偶现代剧与童话剧的表演奠定了基础。

让木偶有表情有性格

木偶是死的,但到了黄奕缺的手中就活了,有动作、有表情,甚至有性格、有脾气。黄奕缺曾说过,他这几十年只是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努力发挥木偶的偶性,争取让木偶演得更活,让木偶更有艺术性,让观众更能获得可看性。

1956年,黄奕缺参加了传统剧《水漫金山》的演出。这一次,他又对戏中的“小沙弥”进行了很大的改造,把小沙弥的麻辫脚改为关节脚,把笼腹的锁骨位置加宽使表演缩头动作更生动,同时根据动作需要重新设置了线位和新线规。小沙弥原本只是戏中的一个小人物,经过黄奕缺的精心设置和表演,反而变成了整出戏最逗人喜爱的“大角色”。

在黄奕缺的众多创作中,最出色的是“猴子”,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对猴子木偶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创新,都取得了令人惊艳的效果。早在1960年,黄奕缺出演《火焰山》孙悟空一角,就从收音机的伸缩天线得到启发,通过巧妙的设计,让金箍棒就从孙悟空的右耳中“掏”出来了,这一效果令观众震撼无比。

传统木偶一般只有8条或12条线,最多只有16条线,黄奕缺将其增加到36条,木偶身上能够活动的部位和表现力,远远超过了传统木偶。但也因此,对操控力要求极高,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到线位、力度、手指和身体的巧妙配合,这些难点,黄奕缺通过一次次苦练和琢磨一一克服。

同事的一个点子、同行的一句批评、观众的一条反馈,他都诚心倾听,并成为自己不断创新改革的灵感和动力。当对木偶的塑造不尽如人意时,他会仔细地观看其他表演,以此借鉴经验、揣摩方法。例如在《火云洞》中,他对自己扮演的孙悟空的表演效果不满意,便去观看京戏的《闹天宫》和打城戏的《三探无底洞》,再结合自己的表演经验,努力地模仿前二者的表演,改进嘉礼结构和线位,使得嘉礼的神态表现更准确。

“如果没有新戏,艺术上没有提高,观众不会再来看的。”黄奕缺常常在三更半夜失眠,一失眠就盯着木偶发呆,满脑子都是怎么改革才能让提线木偶更加受观众喜爱。许多木偶剧团的老同事都知道,黄奕缺常常在节目演出的前一刻还在改动作,常常为琢磨一个动作、一个线位通宵达旦。他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到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地步。

跟着黄奕缺学艺30余年、视其如师如父的许润明说:“缺师经常跟我们说,为人要低调,千万不要刻意为了所谓的名利,让自己无法专注于艺术的提高。”

将提线木偶推向新高峰

除了精湛的表演,黄奕缺还会设计制作、雕刻木偶头,编写剧本,组织导演等,样样都会,且样样精通,可谓木偶领域的全才,他首次提出的“以悬丝傀儡表演为主、综合杖头傀儡和掌中傀儡表演于一台”的综合演出形式构想,更是将泉州木偶的舞台表演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随着青少年儿童观众群体的逐渐增加,写出儿童需要的剧本越来越重要。1958年,黄奕缺打算自己编写儿童剧本,为此,他先是到新华书店看儿童读物来找灵感。后来在大连买的一本儿童连环画上找到了故事模型,便按照木偶表演的特点把故事角色进行重新安排,并和团员一起探讨剧情,形成情节的大致轮廓。写剧本对黄奕缺是一个挑战,他经常在晚上演出结束后休息的时段,自己一个人拿着稿纸和字典在工作台前边写边查字典,仔细研究唱词的表意、诗意和音韵。有时思考得入神时,烟丝掉到了胸前的衣服上都不知道。久而久之,他的衣服就被烧得都是小洞。剧本定稿后,经修改终于搬到舞台上演出。后来这出《聪明的猴子》很长时间都是剧团的常演戏。

黄奕缺还创作了新型的木偶表演形式,将木偶表演艺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1960年,剧团首次出国,参与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木偶联欢节,受到布加勒斯特的天桥式舞台启发,1961年,黄奕缺首次提出“以悬丝傀儡表演为主、综合杖头傀儡和掌中傀儡表演于一台”的综合演出形式构想,并投入艺术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演出艺术效果。

改革开放后,黄奕缺认为,观众的观剧水准对艺术的要求更高,应尽快推出符合观众需求的作品,绝不能满足于过去。1978年,黄奕缺提出将搁置达16年之久的综合演出形式构想重新投入艺术实践并担任艺术指导,他策划神话剧《火焰山》的创作、排练并主演孙悟空形象,这出剧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上获得了一等奖。

传统木偶戏中没有个人的表演,都是整台戏,1988年,黄奕缺与黄锡钧等人合作创作了享誉世界的木偶小戏《驯猴》《钟馗醉酒》《小沙弥》《青春梦》,开启了提线木偶可以“单枪匹马、轻装上阵”演出的新常态,让泉州木偶随时可以到国内外任何大小舞台上展示提线木偶的魅力,因此,泉州木偶得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黄奕缺不仅是木偶表演的泰斗级人物,在木偶雕刻上也独树一帜,他雕刻的木偶头,已成为很多国家及地区艺术博物馆的收藏品。

被誉为“中国木偶海外传艺第一人”

60多年来,除了孜孜不倦地研究木偶艺术的传承、创新,黄奕缺也在传播弘扬木偶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他应邀到荷兰、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韩国以及中东、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在国际上大展中国提线木偶艺术的魅力,有“中国木偶海外传艺第一人”的美誉。

木偶猴子不仅会弹吉他、骑单车,还会跳迪斯科、戴面具……1988年,在日本第十届饭田木偶节上,他凭借《驯猴》获得了世界木偶界的广泛赞誉,奠定了他在世界木偶界的地位。这次他带去了25分钟的个人表演,在他之前没有个人表演的先例。这一剧目,也登上了1990年春节联欢晚会。

在向世界传播木偶艺术的同时,黄奕缺还致力于木偶艺术的传承,他不仅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给身边的徒弟,还走进课堂传授技艺。除了泉州本土的徒弟,他还有不少“洋徒弟”,德国著名木偶大师罗瑟教授、英国小天使木偶剧院院长约翰·罗伯茨等海外的木偶艺术家也纷纷拜他为师。

黄奕缺还为两岸文化交流搭建起桥梁。1990年,黄奕缺收了两个台湾学生,成为泉台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台湾掌中木偶最负盛名的表演大师李天禄将两个儿子陈锡煌、李传灿送到泉州,拜黄奕缺为师,两人当时一个60岁,一个45岁,在台湾木偶界也是有名的人物,仍每年到泉州虚心学艺。1993年,黄奕缺还应邀随泉州木偶剧团在台湾全岛进行为期21天巡回公演,“当时场场爆满,很多台湾观众没想到大陆的木偶戏这么精彩,追着剧团到处跑。”李传灿说。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