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创园区 > 内容

千年泉榕古道:古道 古树 古桥 古牌坊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2-11-25

在洛江马甲蔡内村,有一条千年古道,蜿蜒穿过村庄,它就是泉榕古道。至今,古道上尚存有千年古桥、古代贞义坊,更与多位泉州文人贤士颇有渊源,是泉州海丝文化的见证。

泉榕古道的名称源于“泉州”“福州”两个地名。据悉,在洛阳桥建成前,泉州的通省陆路被称为泉榕古道。当时,泉州各地集散的货物,大多经此陆路运往福州。

至今,古道上尚存有千年古桥、古代贞义坊,更与多位泉州文人贤士颇有渊源,是泉州海丝文化的见证。

近日,记者一行前往古道进行探访——

泉榕古道在蔡内村蜿蜒数里。村里做了整修和保护,便于行走。

古道:有500余岁的“母亲树”

一个初冬的早上,天气晴暖。在蔡内村原村书记杜进发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古道。古道在田间草丛里曲折延伸到远方。信步古道,仿佛仍能看到赶考学子的背影,仍能看到商贾匆匆行走的脚步,仍能感受古道上的繁荣气息。

据《清源山志》载:“朋山岭隔,位于清源山之北,山势自双阳山逶迤而来。”而从双阳山再向北行进,即可依次进入河市、马甲,再左转白虹山到仙游、永泰,然后可抵福州。清·道光《晋江县志》有文称:“其南尤陡绝,势如隔限前后,故曰‘朋山岭隔’。古洛阳未建桥时,避险者从此到白虹山,左入仙游以通省会。”当地文化人士表示,从而可以得出,古代由泉州通省城需要经过泉榕古道。

古道上的古榕树,当地人称之为“母亲树”,是当地的乡愁记忆符号。

古道边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棵老榕树,杜进发介绍说,它已有500多年的树龄了。它独木成林,高达16米,有宽大的树冠,壮硕的树干,四个人才能勉强合抱起来。古榕树树荫覆盖达500多平方米,周围散布着红砖古厝人家。古树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庇护着村民们。

更为神奇的是,古榕树下,地上爬满榕树根。它们穿越横亘,盘根错节。有匍匐在地的,有拱起如桥的,有钻入地里的,有交叉如十指相扣的……树干,从上到下如斧头劈裂成一个月牙形。古榕树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当地村民,被村民们亲切地誉为“母亲树”。

古道边生态好,常见白鹭成群。

古道边上风光秀丽,孩子们在奔跑玩耍。

杜进发告诉记者,古榕树见证了古道的兴衰,见证了当地村民外出奋斗史。原来,旧时,尤其是明末以来,双阳、河市、马甲、罗溪、虹山到莆田仙游地区,地处山区。受地理环境影响,自然生活条件艰苦,于是,很多村民就选择外出谋生。这里的后梧自然村,据不完全统计,海外乡亲就有300多人。近代,当地不少村民“下南洋”谋生,而老榕树就是他们的出发点、践行处。要出行的村民们会相邀来到这里会合,先是到顺济宫、祖姑庙祭拜,为出行祈福。然后,再回到老榕树下,带上一把家乡的黄土和树叶,告别亲人,沿着古道走向远方,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因此,这段泉榕古道又被称为“番客路”。

之前,古道还有一座承载了千年文明的凤池桥,如今仅遗存一块石刻。

“驼背桥”,当地人每天往来的要道。

古桥:有一个美丽传说

沿着蔡内村古道前行,田园间,凤池之溪蜿蜒流淌。在溪上,横跨着一座完整的宋代石拱桥。石拱桥用青石砌就,桥长约5米。杜进发介绍说,石拱桥俗称“驼背桥”,站在桥上,桥下溪流淙淙的声音,仿佛是从历史深处传来的,带着曾经的繁荣。难能可贵的是,虽历经岁月风霜洗涤,桥身仍十分坚固。

关于此桥,还有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远古时代,此地没有桥,人们过溪十分不便,尤其是下雨涨水的时候,更是充满凶险。乡人们就想在溪上建一座石拱桥,方便乡人。

就在石拱桥落成的当天,天气炎热,桥两边挤满了观看的人群,可谁也不敢第一个走过这座桥,他们都觉得自己不够那“身份”,怕冲了此桥落成大典的“喜运”,都站在溪边观望着。

忽然,从马甲仙公山那边飘来一朵大大的白色莲花祥云。大家正在纳闷,突见莲花祥云越来越低,并幻化出九个仙风灵气的青少年。少年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前头的那个额头正中有一长条眼睛,其他八位都为盲者,紧跟其后,边走边吟唱。但见他们从桥上一晃而过,又沿着古道飘然而去,没过多久,就不见了踪影。

大伙见此情景,很是诧异,有村中老者分析道:“你们看他们从仙公山而来,莫不是仙公山丰山洞的何氏九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村中老人说:“这下好了,现在此桥已经有人走过了,咱就把这桥叫‘九仙桥’吧。”

“好!”“好!”人们齐声赞同。而这个美丽的传说也流传到了今天。

古牌坊

古牌坊:彰显孝义精神

在古道上,有一座“贞孝”牌坊,用于纪念明朝村民杜氏祖姑杜晦。此牌坊上面有醒目的“圣旨”字眼,其由清道光皇帝御赐而立,供人瞻仰。

杜晦,当地人又称她为贞义姑,生于明朝正统十年(1445年)。她9岁丧父,家里除了母亲,还有一个小她4岁的弟弟。孤儿寡母,生计十分困难,常受外姓乡邻欺凌。为了侍奉母亲、扶助弟弟,她立誓终身不嫁。后来,弟弟成家,却在31岁时不幸去世,留下一个儿子。贞义姑将侄儿视如己出,悉心照顾,尽心培养。后侄儿长大,娶妻生子,杜氏一门人丁兴旺。贞义姑也被誉“守贞全孝”。有联书于牌坊:“心碎高堂语当年胆决胜男豪,愿权家督身晚节功成标女。”她去世300多年后,清道光皇帝下旨彰扬,并立牌坊于古道边,供人瞻仰。

“古时候,到牌坊前,骑马者要下马,坐轿者得下轿。”杜进发告诉记者,如今,当地已修建陵园,仿建贞义坊,新建贞义祠,弘扬孝义之精神。

顺济宫内的柱子记载可以证明,从宋代开始就有了这座宫庙。

顺济宫内,当地人常来祈福。

古庙宇:见证多元宗教信仰

在古牌坊不远处便是“蔡内顺济宫”。

宫庙坐落在泉榕古道旁,典型的闽南宫庙建筑,庄严恢宏。庙里独特的是主祀了三尊女神:“大妈”是天上圣母林默娘;“二妈”是顺天圣母陈靖姑;“三妈”是衍圣崇福夫人苏姑。这是泉州多元宗教文化信仰的历史见证。

蔡内村出过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进士杜应楚,古官道上走过清朝监察御史杜中士,也走过七省巡按陈瑞山。而如今的顺济宫,还保留着明朝嘉靖年间七省巡按陈瑞山所树的旗杆和所立的碑座。

杜进发指着顺济宫门口的碑座告诉记者,传说中,陈瑞山小时候常走古道到外婆家。在他10岁左右那年,有一次避雨,他跟着母亲来到顺济宫前,许愿时说以后做官了必来还愿树旗杆。后来陈瑞山真的高中进士,官至潮州知府,曾任七省巡按。他敢于上陈弊病,下端民风,深受人们的赞赏。嘉庆十年,在蔡内顺济宫宫外,七省巡按陈瑞山就在顺济宫前树立起旗杆和碑座。石碑上书“天上圣母:明朝嘉靖年间南安五都麻坑进士七省巡按树碑叩答娘妈。弟子:陈瑞山,嘉靖十年立。”

而今,当地党委、政府借乡村振兴之风,盘活古道、古树、古桥、古牌坊、古宫庙、古驿站遗址,让它们焕发出新姿。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