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寺后,顾名思义,大寺之后,福建最大的佛教丛林、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的泉州开元寺后门所在小巷。
巷遇档案
大寺后
大寺后,顾名思义,大寺之后,福建最大的佛教丛林、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的泉州开元寺后门所在小巷。
新华北路横穿其中,该巷分为东段和西段,西段只有3户人家,大寺后西段75号与孝感巷1号相邻;东段与平水庙、清军驿、台魁巷交界。
制图:陈慧芬
1982年福建省泉州市地名办公室编印的《福建省泉州市地名录(内部资料)》标记,大寺后还有两条小巷:
草埔巷——大寺后北向;
古井巷——大寺后南向。
随着时代发展,古井巷的古井已被填埋,该巷3户人家门牌由古井巷1号、2号、3号改为大寺后31号、33号、35号;
草埔巷名不复存,巷口大寺后40号、42号、44—1、44—2、44—3号人家正是元朝来泉当官的金氏后人。
举人办新学 救国传薪火
如今的培元中学东校区,包括原西隅学堂小学部和中学部,该校区后门正在大寺后,原为西隅学堂大门。
西隅学堂是泉州西隅中心小学的前身,距今已有116年,当年为泉州市区首家民间私立新式学堂。
光绪壬寅年( 1902年),与大寺后相邻的小巷平水庙内,26号陈家陈仲瑾参加乡试中了第二十五名,最后一届科举举人。
目睹清王朝的腐朽与黑暗,陈仲瑾毅然加入同盟会。为启迪民智、宣传革命,陈仲瑾与泉州同盟会其他辛亥志士叶清眼、许卓然、傅维彬等人,于1906年11月在准提禅寺(俗称小开元寺)内创办了“西隅学堂”,开泉州新学之先。取名“西隅学堂”,系根据元代以后泉州城关设三区,称为“隅”,因学堂设在城西,故名为西隅。
西隅学堂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几经周折,民国初年(1912年),经县知事出面调停,拨西街大寺后旧中军府废址作校址,拨县库公款三千银元作经费,西隅学堂迁至大寺后。
西隅学堂校景(泉州西隅中心小学/供图)
办学为了救国,读书不忘报国。创办之初,西隅学堂就是同盟会成员的聚集点。同盟会泉州分会于1911年10月底成立,推举蒋以麟为会长,陈仲瑾任总务股长,机关设于西隅学堂;11月18日,同盟会会员在小开元寺内集中出发,先后依次到府衙、县衙和协台衙门,升起同盟会会旗,鸣枪三响,宣告泉州光复。各县也随之纷纷响应,宣布光复。11月18日也被定为西隅学堂的校庆日,沿用至今。
2018年起,泉州西隅中心小学每年都在校庆日举办纪念活动,11月为校庆月,缅怀先辈,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西隅学堂毕业证书(陈笃恒/供图)
西隅学堂毕业证书(陈笃恒/供图)
泉州光复后,泉州辛亥志士继续探寻救国救民道路。陈仲瑾秉承“教育救国”初心,积极为西隅学堂发展筹募基金,历尽艰难,三次奔波于海外。
1922年西隅学堂扩办了师范部及幼儿园。当年西隅师范共办了十组,毕业了九组,至1934年,师范部却被国民党当局以未立案为借口给予取缔,幼稚园也同时停办了。
西隅学堂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泉州乃至中国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人才,其中,西隅学堂创办者陈仲瑾子孙后代就读“西隅”,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陈仲瑾之孙陈笃恒还保存了陈家子孙在西隅学堂的成绩手册、毕业证书。
西隅还有诸多杰出校友,两名著名的大学校长毕业于巷中的百年学堂,一是陈仲瑾孙子陈笃信,曾任东南大学校长,一是原国立华侨大学校长庄善裕,其四兄弟也都毕业于西隅小学;国际著名的人类社会学家、台湾考古专家李亦园,“西隅”毕业后考入台湾大学……
西隅幼儿园(泉州西隅中心小学/供图)
西隅学堂校景(泉州西隅中心小学/供图)
陈笃恒家保存的成绩报告表、学生手册(陈笃恒/供图)
西隅小学校名更改历程:
1953年-1965年 改名为开元小学
1965年-1966年 改名为第八中心小学
1967年-1977年 改名为五七小学
1978年-1979年 改名为西隅小学
1979年-1985年 改名为第一中心小学
1985年-至今 再次复名为西隅中心小学
2002年 西隅小学搬迁至西湖湖畔
西隅中学
1952年秋由人民政府接办为泉州第四中学;
1958年,四中被并入泉州二中;
1995年,泉州四中复办;
2010年,为整合教育资源,泉州四中并入泉州七中。
小巷人家 元朝上都来泉金氏后人
西隅学堂迁址大寺后,办学面积得以扩展,不能不提到大寺后金姓家族慷慨捐祖厝、基地为校舍的义举。
金群鹏、金奕鹏兄弟俩如今还在大寺后居住,均已年过七旬。数年前,为配合姓氏志编纂工作,金奕鹏曾到福建省图书馆等相关部门,查找并复印族谱,关键信息摘抄到笔记本里。
金奕鹏复印的族谱《清源金氏族谱》
根据金奕鹏复印的族谱《清源金氏族谱》记载,金氏家族来泉的历史可追溯至元朝。根据记载,始祖金吉,号一庵公,“来泉肇基氏族金吉,寓泉州郡城西街双门前(今钟楼)。”据载,金吉出生于上都,属于回族。
《清源金氏族谱》记载:“始祖一庵府君公 名吉 号一庵 上都人士 元武略将军左副翼 上千 江至顺间 奉勅入泉 寓居与街双门前 始祖妣夫人勤慎刘氏合葬晋江三十九都”、“东郭荔林”。清源山地处泉州府晋江县三十九都,民国期间称为晋江县西北镇,解放初为泉州市南台区清源乡。6月23日,金奕鹏在清源山泰峰村参加了金氏祠堂上梁仪式。据他介绍,泰峰村金氏族人就是在清源山守护金氏先祖陵墓。
金氏祖先也与《清净寺》渊源深厚。据《清源金氏族谱》记载,金吉长子金阿哩,也“敦尚回教”并捐资修缮清净寺。《重建清净寺碑》记载:“里人金呵哩颐以己货一新其寺。”
据载,明嘉靖年间,泉州金氏不少人外迁到永春、安海、陈埭等地,有一支脉在永春定居,经营木材生意,后有一部分回到泉州五堡,一部分到永泰。明万历年间,金氏九世祖在大寺后置地建宅,金奕鹏保存的一份契约副本写明,该民厝是“一座伍落双面护厝,土名大寺后”,落款时间“万历二十八年七月”。
在大寺后置地建房的契约书复印件。
金氏族人以租金返捐西隅学堂支持办学,契约书复印件。
金奕鹏还保存着一份契约复印件,先祖将祖厝部分房屋以租赁方式支持西隅学堂办学,年租100大洋又返捐给学校。金奕鹏父亲金世恩等兄弟均在西隅学堂读书,金世恩曾在西隅学校当教员,金奕鹏亲兄弟、堂兄弟也毕业于西隅学校。金奕鹏说,四叔金世添去了台湾,上世纪90年代回来探亲,也为家乡教育捐资,2005年在他的资助下,老房子翻建成如今的楼房。金奕鹏兄弟俩以及大伯的后人还住在大寺后,金氏老宅除了捐赠办学,各房或卖或翻建,已无旧时踪影。
金氏一族捐地资助西隅学堂办学后,子弟也都就读“西隅”,成人后在各行各业颇有建树。金世添被台湾地区称为“金公”,是台湾光纤通信领域的先驱;金秋鹏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从事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中国造船与航海史的研究工作。
草埔巷名不复存,元朝来泉当官的金氏后人住在巷口。(摄影:黄艺芬)
泉州非遗与外贸 家家翻新厝
在大寺后,房屋翻建热潮则出现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
小巷内, “锦绣传芳”“太原衍派”“颍川衍派”“庐山衍派”等门楣题字旁,标注建造时间,如“一九八五年乙丑阳月建”“公暦一九九二年壬申荔月建”“一九九三年 癸酉腊月立”等。
泉州珠绣传承人陈克忍家门楣(摄影:黄艺芬)
泉州珠绣传承人陈克忍家, 1994年入新厝挂上绣品“金玉满堂”。(摄影:黄艺芬)
“1992年,邻居把平房翻建成楼房,采用斜坡屋顶,还贴了新式瓦片。我们家在1993年申请翻建,”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珠绣传承人陈克忍一家在大寺后15号,站在楼顶可看开元寺东塔。
陈克忍介绍,旧屋翻建热潮归功于改革开放后泉州“来料加工”生意红火,百姓赚了钱,纷纷改善居住环境。
陈克忍从小在深沪跟着阿嫲学得金苍绣和珠绣制作技艺。1985年,陈克忍嫁到大寺后苏家。“1989年,我承包了很多外贸订单,雇人帮忙,家里挤,就租用泉州四中(前身是西隅中学)的教室作为加工场所,1994年搬回翻建好的新家生产。”业务太火爆,陈克忍的爱人、儿子、儿媳和孙子都学会了刺绣。
高峰时期,泉州有200名绣娘与她一起做手工,订单有傀儡戏服、布袋戏服等,也有英国、德国的餐桌、会议桌用的桌裙,还有毛衣刺绣。
当时泉州一些针织厂接到订单,也来找陈克忍帮忙,早期客户下单只有一张图纸,陈克忍画图、设计款式、花样配色,做好样品由客户确认之后,厂家拿到订单,班组长按照陈克忍的打版样品教工人生产。陈克忍介绍,有些工厂业务繁忙的时候,自己包一部车带工人到厂里去帮忙。
泉州市进出口商会秘书长林绶介绍,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刺绣工艺、服装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机器还没有办法取代手工,泉州的绣花等工艺可谓是风光无限。泉州培元中学曾开设服装职业班,开展服装职业技术培训。泉州服装公司也在那边办服装实习工厂。
随着科技发展时代进步,手工活被机器替代,陈克忍被评为泉州珠绣非遗传承人,受邀到幼儿园、中小学、职专等学校内,开展泉州金苍绣、珠绣传承。开元社区还为她提供场所,办起了泉州珠绣传习中心。
陈克忍刺绣中
泉州珠绣陈克忍传习中心在孝感巷30号,与大寺后西段相连。(摄影:黄艺芬)
大寺后街景
培元中学东校区,当年大寺后这段坡路又斜又高,让骑行者望而生畏。(摄影:王柏峰)
开元寺的后门 (摄影:王柏峰)
大寺后的老厝 (摄影:王柏峰)
一条小巷,世态人情,一代代泉州人在这里扎根,跟随时代脉搏把握自己的命运,开枝散叶。
策划 ▏许志荣
编辑 ▏杨莹
文字 ▏黄艺芬
视频 ▏苏维斯、陈晓坤、吴晶晶
注: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开元社区,谢绍贤、吴英明、连建平、陈良图、陈笃恒、金群鹏、金奕鹏、陈克忍、林绶等大力协助,老照片由陈笃恒、谢绍贤提供,在此一并致谢。
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林歆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