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景点景区 > 内容

德化窑址:“窑”跨古今 瓷通四海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1-05-28
3700多年前,自第一片原始青瓷在德化县三班镇辽田尖山成功烧制,数千年来,德化窑火不熄,碓声不绝,外销不辍。宋元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蓬勃发展,德化窑瓷器成为重要贸易商品销往世界各地,并一度成为欧洲上流社会乃至皇家竞相追逐、定制、仿制的奢侈品,是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德化窑也成为外销陶瓷的商品生产基地,被誉为“世界官窑”。

我的名片

德化陶瓷历史源远流长,始于夏商,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宋元时期,受益于泉州海洋贸易的繁荣,德化窑迅速崛起,境内窑场林立,产品大量销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德化窑址(屈斗宫窑址、尾林—内坂窑址)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出口商品生产代表性遗产点,无论是青白瓷、白瓷的生产技艺、造型装饰,还是先进的分室龙窑筑造技术以及庞大的生产规模,都彰显出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输出能力。

内坂窑址瓷土加工作坊遗迹

泉州网5月28日讯 (记者 颜雅婷/文陈小阳/图)千年瓷都,瓷通四海。

3700多年前,自第一片原始青瓷在德化县三班镇辽田尖山成功烧制,数千年来,德化窑火不熄,碓声不绝,外销不辍。宋元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蓬勃发展,德化窑瓷器成为重要贸易商品销往世界各地,并一度成为欧洲上流社会乃至皇家竞相追逐、定制、仿制的奢侈品,是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德化窑也成为外销陶瓷的商品生产基地,被誉为“世界官窑”。

德化窑瓷通四海 

“价值每与黄金相等”

一掬瓷泥万古事。在陈列着军持、印盒、碗、盆、罐等宋元德化出口瓷器的宋元德化窑展示馆里,德化县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向记者娓娓说着千年德化瓷史中那些历久弥新的往事。

宋元时期是德化窑窑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窑业水平高、规模大,产品日益精湛。当时的泉州港“宋代德化窑青白瓷胎质致密坚硬,釉色纯净温润,釉面晶莹光亮,纹饰简练清晰,刻、划、篦等纹饰线条流畅而活泼,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彼时,德化窑瓷器品种丰富多样,尤以青白瓷、白瓷为代表,在器型与纹饰上广泛迎合海外市场需求,产品大量远销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以及东非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走出去”的德化瓷,或改变了东南亚人民“饮食以葵叶为碗,不施匙筋,掬而食之”的饮食习惯;或成为欧洲上流社会乃至皇室竞相追逐的奢侈品,被皇室、博物馆等广泛收藏。1932年,冯和法在《国际贸易导报》上发表文章称:“宋末,荷兰人由福建贩运瓷器至欧洲,价值每与黄金相等,且有供不应求之势”,文中“福建”指当时的泉州港,瓷器则主要来自德化。时至今日,世界上仍有40多个知名博物馆将德化瓷视为“镇馆之宝”。

与馆藏瓷器一同镌刻着海丝贸易盛况的,还有出水瓷:迄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南海一号”出土的18万件文物精品,德化瓷占了三分之一;1999年发掘的“泰兴号”古沉船,打捞出水的35万件都是德化瓷;荷兰东印度公司“南京号”古沉船于1984年发掘出水瓷器14万件,里面有大量德化白瓷和青花瓷……此外如华光礁一号、爪哇沉船、马来西亚丹戎新邦沉船、惹巴拉沉船等沉船遗址中,也大量发现德化窑瓷器。 

“通过各类的馆藏瓷和出水瓷,可以看出,德化窑瓷并非简单的外销输出。”郑炯鑫指着一个东南亚穆斯林订烧的器皿“军持”介绍,德化窑生产的“军持”为伊斯兰教日常净手之用,成为一些国家宗教徒的必需品,“这些产品佐证了宋元时德化就开始根据客户的文化、风俗等需要进行‘私人订制’,足见当时德化瓷对外贸易交流的繁盛与深入。”

屈斗宫窑址遗迹

一座横跨四朝的窑炉遗址

填补德化窑古代窑业技术史缺环

据《德化县文物志》记载,截至目前,德化县境内发现的古窑址多达239处,遍布德化18个乡镇,其中,青铜时代1处,唐代1处,宋元时代42处,明代30处,清代177处,民国时期55处。这些窑址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德化各个乡镇,很多窑址规模大,延烧时间长,有的从宋元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古代兴办陶瓷业需具备三个条件:有瓷土,有烧窑用的薪柴,有用来带动土碓的水源。”郑炯鑫介绍,德化境内山多、水足、矿富,为陶瓷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纵观德化窑古窑址,均可见这几个显著特点。其中,宋元时期德化外销瓷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则是典型代表。

日前,在德化考古队员陈丽芳的带领下,记者探访了位于三班镇的尾林—内坂窑址。循着散落一地的古陶瓷碎片走进苍翠的林子,潺潺的上寮溪两侧,尾林窑与内坂窑隔溪相望。溯溪而上,溪南岸宽敞处,整齐的水碓坑、淘洗池、臼坑等作坊遗迹清晰可见。“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唐代首任归德场长颜仁郁笔下描绘当时千家万户烧制瓷器的情景,穿越千年,绽放在眼前。

“尾林窑于1955年调查中发现,在2016年和2019年考察调查勘探基础上,2020年由福建博物院组织队伍进行局部考古发掘。”陈丽芳介绍,在尾林窑局部发掘的242平方米区域内,发现有叠压打破关系的宋元龙窑1座、元明分室龙窑1座以及明清横室阶级窑2座。此外,还首次解剖2处作坊遗迹,出土宋至清代青白瓷、白瓷、青花瓷标本数千件。

时任考古队领队的福建省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羊泽林介绍,尾林窑考古发掘揭露的四座窑炉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揭示德化窑从宋元时期的龙窑至明清时期的横室阶级窑的发展演变过程,特别是作坊区发掘,首次填补了德化窑古代窑业技术史在瓷土加工、制瓷工序上的缺环,为展示德化古代制瓷工艺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在一个窑址就能够感受近千年陶瓷烧制的发展史,十分难得。”为此,当地人为尾林窑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一眼千年”。

20世纪以来,德化开展了一系列古窑址调查与发掘。其中,1976年考古发掘的屈斗宫窑址,位于德化县城龙浔镇宝美村破寨山南坡上,东南面与祖龙宫窑相邻。该窑为分室龙窑,窑基长57米,有17间窑室,出土了7000余件瓷器标本和烧窑的工具。有些盒盖上印有“长寿新船”的文字,证明这些产品计划由海道行销国外。“屈斗宫窑是龙窑向阶级窑转化的过渡形式,屈斗宫窑基的发现,证明自宋元以来,在德化尚存一种古老的‘鸡笼窑’窑炉类型,填补了德化窑炉发展历史的一个空白,是研究中国古代南方窑炉技术体系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资料之一。”郑炯鑫表示。

建设窑址公园

让千年瓷史可触可感可见

千百年来,德化人民撮土为瓷,以瓷为业,生生不息,遂成瓷都。

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德化迄今全球唯一的“世界陶瓷之都”称号。近年来,为推进古窑址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德化当地规划建设德化窑遗址公园,以展示世界“官窑”的千年独家记忆,让千年瓷史成为一部可以触摸的文明史记。

据郑炯鑫介绍,德化窑遗址公园项目涵盖了屈斗宫窑址、尾林—内坂窑址两个片区,其中,屈斗宫窑址将打造成城市遗址公园,建设宋元德化窑展示馆,并整合屈斗宫窑址、祖龙宫窑址、祖龙宫、祭窑神等陶瓷文化资源,新建、改造提升完善游客参观步道、广场,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提升与绿化;尾林—内坂窑址片区打造考古遗址公园,以上寮溪为媒,上游连接内坂窑、尾林窑,下游连接梅岭窑,承担窑炉遗址本体、环境以及相关遗产要素的现场展示功能,同时侧重对陶瓷原料采集、生产制作各个环节的全方位展示,通过修缮提升古道、石台阶,建设木栈道等,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触摸千年陶瓷历史,实现遗址保护利用与观光休闲、科学研究的共同发展。

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吴敏思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