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5月7日讯 (记者 陈智勇)泉州清净寺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千年以来,不断吸引着远渡重洋的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聚集,开展礼拜宗教活动。该寺西侧是代表儒家文化的府文庙,东边是民间信仰重要代表——关帝庙,各种宗教信仰和谐共处于一条街道上,可见泉州文化的包容与多元性,涂门街也成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精彩华章。1961年,清净寺经国务院公布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入选“中国十大名寺”,也是唯一入选的伊斯兰教清真寺。
我的名片
泉州清净寺始建于公元1009年(回历400年),历代屡有修缮,是体现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也是宋元时期远渡重洋来泉州经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珍贵物证。它见证了10至14世纪泉州海洋贸易繁荣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地区间密切的经济与文化交流。
泉州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 (陈英杰 摄)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 三方石碑讲述泉州文化多元包容
“此地人们的第一座礼拜寺,就是这座最古老、悠久、吉祥的礼拜寺,名称‘艾苏哈卜寺’,建于回历400年(公元1009年—1010年)。300余年后,艾哈迈德·本·穆罕默德·古德斯,即设拉子著名的鲁克伯哈只,修复并更新了它,建筑高悬的穹顶、加阔了甬道,重修了高贵的寺门并翻新了窗户,于回历710年(公元1310年—1311年)竣工。”在泉州清净寺尖券门上方的两行阿拉伯碑文,述说着悠久的历史。
公元1009年,客居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出资,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建造了一座名为“艾苏哈卜寺”的清真寺,又名“圣友寺”。1310年,来自波斯设拉子(今伊朗)的穆斯林重修了寺院,所以其风格受到波斯设拉子当地清真寺的影响,现在世人看到的就是重修后的遗存。
清净寺作为使用至今的文化遗产,从古至今都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与保护。寺院内有两方与保护管理有关的重要碑刻。一方是《重修清净寺碑记》,1609年李光缙所撰,记录了当时修缮清净寺的经过,碑文中提到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等中国传统观念,这也可以看出当时传统士大夫对于外来文化,也会用中国文化加以解释。另一方是《重立清净寺碑》,是由吴鉴撰于1350年,是南门清净寺旧物。后因寺毁,该碑被移置涂门街清净寺,碑中提到“创兹寺于泉州之城南。今泉造礼拜寺,增为六、七”,描述了伊斯兰教从海路传入泉州、在泉州兴盛和建寺的情况,特别记录了当时泉州已建有清净寺六七座。
值得一提的是《敕谕碑》,是1407年(明永乐五年)明成祖朱棣颁发保护伊斯兰教寺院的文告。碑文中记载“今特授尔以敕谕护持,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毋得慢侮欺凌,敢有故违朕命慢侮欺凌者,以罪罪之”,要求各地官员、军民不得怠慢欺凌穆斯林,违者治罪。
据悉,14世纪末期,泉州地区由于战乱,伊斯兰教寺院荒废,穆斯林的朝拜活动受到影响。到了15世纪初期,明朝皇帝朱棣颁布了圣旨来保护穆斯林及其寺院,由此穆斯林后裔在泉州得到延续。
云集番商带来异域文化宗教 寺庙建筑石刻诉说灿烂海上贸易历史
“商业和买卖,不妨碍他们念颂安拉、做礼拜、纳天课。”“船舶靠安拉的恩惠航行于大海,为的是让你们见到他的神迹。”“他们站着、坐着、躺着念颂安拉,他们冥想他对天地的创造。”……
泉州师范学院教授吴幼雄说,在清净寺内有许多《古兰经》阿拉伯文石刻,说明来到泉州的伊斯兰信徒多为从海上远航而来的商人,反映了穆斯林严格的教规及其精神追求,也有祈祷真主保佑来泉贸易的航海者。
吴幼雄为《泉州宗教石刻(增订本)》作者之一,其父亲吴文良被誉为“填补我国海外交通史研究空白的人”。吴文良先生生前向泉州文物部门捐赠的上百方古代宗教建筑和坟墓石刻遗物,是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重要馆藏文物,其中就有许多伊斯兰教石刻,成为“海丝”文化的重要见证。
“过去数十年,我市发现和搜集的古阿拉伯文碑碣有数百方,这些碑碣可分为两类:一是已毁没的伊斯兰教堂的阿拉伯文字石刻,这些石刻记载有清净寺建设者的名字和国籍;有的是已毁没的清净寺的刻有《古兰经》的壁龛石、门楣石,以及石墙上的《古兰经》石刻和清净寺石碑的石座等。另一类是刻有古阿拉伯文字(有的是阿拉伯字和汉字并用)的墓碑石。”吴幼雄说,这些新的发现与研究成果不少收进了2005年出版的《泉州宗教石刻(增订本)》。
吴幼雄说,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民来到泉州做生意,不仅将他们的货品带到泉州,还从泉州采购陶瓷、丝绸和茶叶等商品运回去,有些商人就留在泉州生活,还将他们的文化和宗教带到这里,泉州清净寺就是其中的典范,见证了灿烂的海上贸易历史。
宋元时最多曾建六七座清净寺 如今泉州仍有数万阿拉伯后裔
“缠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元末明初诗僧宗泐在《清源洞图》中生动地形容来泉州的穆斯林商人占有半城人数。
宋元时期,许多阿拉伯、波斯、中亚的穆斯林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人数多时修建的清净寺多达六七座。他们沿袭“围寺而居”的传统,围绕清净寺聚族而居,甚至形成独特的“穆斯林社区”。上千年来,穆斯林们在泉州自由地经商、传教、生活,不断推动泉州海上贸易的发展,成为古泉州港繁荣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还与本地汉人通婚,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在融入本土文化的同时,也维系着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
泉州现有阿拉伯血统的后裔数以万计,不少仍居住在清净寺周边,依然传承着伊斯兰风俗习惯,保留开斋节、主麻日礼拜及古尔邦节等节庆活动。多年来,清净寺等伊斯兰教遗迹吸引了大批海内外宾客和瞻仰者。
“在泉州穆斯林后裔家族中,蒲、丁、郭三姓人数最多,在历史变迁中逐渐形成较为具有特色的聚居区,尤以永春县达埔蒲氏、晋江陈埭丁氏、惠安百崎(奇)郭氏最为世人所熟知。他们在不断融入泉州文化中也保持着部分伊斯兰文化传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林瀚说,泉州这座城市最动人之处,就在于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容纳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处一城,不同信仰在这里交织互动。清净寺既留存着泉州海上贸易的发展印记,又刻写着泉州伊斯兰宗教文化的历史缩影,更折射出中阿文化交流的绚烂篇章。
2009年10月,泉州清净寺新礼拜堂落成,新礼拜堂坐落在清净寺东侧,占地2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80平方米。由阿曼苏丹卡布斯国王个人出资50万美元捐建,为清净寺建寺1000周年献上贺礼,更成为中阿两国人民友谊的新见证,续写“海丝”情缘。
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付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