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智库 > 内容

陈一彬:走好文遗保护“最后一公里”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1-01-26

1月18日,鲤城辖区8个街道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先后举行揭牌仪式,这标志着鲤城区在全省率先完成街道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设立。2019年,鲤城成立区级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此次,8个街道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成立,将进一步加大对辖区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打通基层文化遗产保护“最后一公里”。

众所周知,泉州,是东亚文化之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物众多,文化遗产丰富。其实,尤其关键的是,泉州可谓是一座“活着的古城”,人们都说:“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很多历史文化名城,早已物是人非,旧时风采只能在博物馆里回味了,而泉州大不相同,众多文化遗产依然鲜活地存在于市井民间。庙宇佛塔如开元寺、东岳寺、清净寺、草庵、东西塔、承天寺、关帝庙等,就融入这座小城的民众生活之中。傍晚时分的文庙广场,依然有市民在唱着南音,有市民在欣赏着南音。

那么,如何保护这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如何做好这份遗产的传承与“保鲜”呢?这固然需要通盘考量、整体筹划,做好顶层设计,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去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合理利用和宣传展示等工作,同时更意味需要深入民间,深入毛细血管,抓好具体落实,确保工作实效。既要开好局、起好步,更要抓落实、求实效。也正因此,打通基层文化遗产保护“最后一公里”的思路和提法,就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值得点赞。

走好文遗保护“最后一公里”,是俯下身来,必作于细。每一项文化遗产看起来都是十分“高大上”的存在,殊不知每一个“高大上”的背后,都凝聚着工作人员的智慧和汗水,凝聚着认真执着的工匠精细。正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一样,其实日常的文保工作是琐碎而繁杂的。同样,每一项文遗保护工作落到基层、落到实处,无疑都将变成一项需要细致、耐心才能有所成效的日常事务。比如文保单位的日常巡查、文保建筑的日常维护,甚至就是日常的卫生打扫工作等等。筑牢文化遗产保护的“防火墙”,靠的恰恰是这种普通到骨子里的工作,也恰恰是这一件件普通的工作,构成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

走好文遗保护“最后一公里”,是与群众打成一片,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本来就是我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文遗保护如何“鲜活”起来?进而言之,如何能够持续地“保鲜”?传承是最好的保护。如果文化遗产只有专家懂,只有专家待在博物馆里捣鼓,那很显然,这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堪忧。相反,如果群众津津乐道文化遗产,体会着文化的韵味,感受着文化的乐趣,那么何愁文遗的传承和鲜活呢?泉州南音和拍胸舞的传承,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走好文遗保护“最后一公里”,就需要积极做好文遗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活动,抓住民俗节庆和文化遗产日开展“非遗”才艺表演等活动,与群众同学习同娱乐,打成一片。

走好文遗保护“最后一公里”,是让文化遗产保护从专业落实到庸常之中,是让文化遗产保护从专家融入群众之中。鲤城区8个街道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成立,给做好文遗保护“最后一公里”建立了工作基础,让我们一起守护,一座鲜活的文化古城。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刘鑫鑫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