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景点景区 > 内容

​义全后街+土地后巷 古巷深深聚名仕 红砖古瓦忆流年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0-09-02

位于土地后巷的“义全宫”

义全后街并行于市区中山南路东侧,北起指挥巷,南接土地巷。因传说宋朝丞相文天祥曾逗留此地,后建有文相宫,小巷曾名天祥街;因宋元时期,此地商铺林立,中外商人在此排摊售货,小巷亦名排铺街。

访古寻今,义全后街名人辈出。这里曾走出一代名臣黄克缵,他官至明末五部尚书,“为官清正、不避权贵、爱民礼士、政声鹊起”,告老还乡后崇祯帝两度“存问”;这里曾住着明代吏部郎中林而廷,他暗中相助大学士张瑞图,助其躲避涉“阉党”冤案;这里曾有座武成都阃第,明初行伍出身的武成,累迁至福建都指挥佥事;这里曾矗立着清代举人、罗源知县黄拱辰文魁宅;这里曾走出数位现代杰出人物,著名作曲家曾加庆创作出《山村变了样》《赶集》等风靡全国的经典乐曲,著名编剧陈剑雨改编了电影《红高粱》……

寻幽览胜,义全后街庙宇众多、牌坊林立。看似毫不起眼的文相宫,流传着文天祥因幼主失落、山河破碎而血泪俱下,透入石髓遂成血泪石的传说;昔日的义全境,有土地庙、义全宫、温王宫等诸多庙宇,因城市改造诸庙湮废,乡邻们置地重建,合三庙为一宫,遂成如今的“义全宫”;这一片土地曾有5座石牌坊沿街而立,它们表彰功勋,昭示德政,标榜功德,承载气节……


红砖古瓦的“东风楼”

壹 土地后巷陈宅

深巷矗立“东风楼” 风雨传奇“侨西别墅”

沿义全后街南段,往东拐进入土地后巷,经过义全宫后,巷子深处一幢红墙灰顶、建筑精良的两层小洋楼,令人眼前一亮。这就是神秘的侨西陈家别墅,又名“东风楼”。小楼宅门轻掩着,主人不在家中。

经辗转打听,在指挥巷口一家金银珠宝店里,我们找到了陈兆麟、陈兆鸿俩兄弟,听他们聊起这座侨西别墅的风雨传奇。

西洋风格搭配闽南建筑工艺

祖辈下南洋打拼 发迹回乡兴建洋楼

“老宅是上世纪40年代末兴建的,是爷爷那一辈人从菲律宾寄钱回来建的。”在巷口经营珠宝店的陈兆鸿回忆,清朝末年,他的爷爷陈仲国和兄弟一起下南洋闯荡,打拼几十年后,积累了一定家财,“听父辈们讲,爷爷那一辈在南洋主要做木材、椰油生意,一些日用百货也有涉及,规模做得挺大的。”

据悉,陈仲国五兄弟在南洋开枝散叶,家族兴旺,除了有经济实力,在政界也有涉足,“我的一位伯父陈安候,曾经当过菲律宾的参议员。”

上世纪40年代,排行老三的陈仲景回到泉州主持老宅兴建工程。“由于当时国内物资紧缺,很多建筑材料,像水泥、铁门、铁窗等,都是直接从菲律宾等地运到泉州,再由土建师傅施工的。”

洋楼内饰

中西合璧侨西别墅 回廊壁画依稀可辨

斥巨资、请巧匠,花费数年时间,一幢占地一亩多的两层小洋楼终于完工。当时,洋楼周边并没有类似建筑,十分抢眼。“我们祖上是从晋江一个叫‘侨西’的地方迁到泉州市区来的,‘侨西陈’一直沿用至今,洋楼就命名为‘侨西别墅’。”

由别墅大门进入,就是一处别致庭院,植花种树,环境清幽;主体建筑外墙红砖、配合水泥,两侧回廊墙壁上各有一幅壁画,左为雄狮猛虎,右为松鹤延年,虽历经数十年光阴,色彩依然鲜艳。

“原来屋顶还有一只巨大的老鹰雕塑,‘文革’时被破坏了,宅子也改名为‘东风楼’。”陈兆鸿说,宅子以西洋风格建造,搭配闽南古厝工艺,“所有窗户、阳台外都装有铁护栏防盗,后来拆除了。”

宅子里古香古色的木梯

王爷池毗邻番佛寺 视野开阔华丽壮观

“屋前有一座王爷池,不远处则是番佛寺池,刚建成时宅子视野开阔,气象万千。以前通过祖宅后门,可以走到后街。”陈兆鸿回忆道,他小时候经常到池塘边玩耍,如今那里都盖起了房子。

据《泉州古城踏勘》记载:“土地后巷后段东侧,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为王爷池,其状近似长方形。今全填为陆地,起盖厂房民宅。王爷池西岸有一座洋楼,主人姓陈。”番佛寺池在“王爷池”之北,两池面积相当,因宋元时期泉州有婆罗门教寺(泉州人称为“番佛寺”),故名。相传番佛寺在池塘东岸(即今指挥巷中段南侧),左边有一个山包,为番佛寺昔日繁盛时堆造之假山遗迹。至明代,寺庙荒废。天后宫、开元寺至今仍保存着该寺庙的一些建筑构件,皆造型古朴、雕刻精美、技艺娴熟,可以窥见当年番佛寺的华丽壮观。

贰 义全后街167号

“天恩存问”四朝元老 “于门”记载救人往事

义全后街地处泉郡之南,这里曾名人汇聚——明末五部尚书黄克缵、明代刑部郎中林而廷、明代福建都指挥佥事武成、清代罗源知县黄拱辰……一座座名人故居,一方方匾额高悬,彰显门第,以示尊荣。

黄招治阿婆

四朝元老赫赫有名 崇祯帝二度“存问”之

在老街坊的带领下,沿着曲折的巷子前行,来到义全后街167号,眼前的小洋房,便是一代名臣黄克缵故居所在地。

“全都拆掉了,义全后街167号是以前古厝的书房和停轿之处……”黄招治阿婆开门把我们迎进屋,她回忆,昔日的黄克缵故居占地约2亩,古厝大门前立有旗杆石,大门高悬“天恩存问”牌匾,厝内正厅还有一方“天恩再问”匾。

黄克缵(1550-1634年),历任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兼理总督粮储等,人称“黄五部”,是明朝赫赫有名的“四朝元老”。史料记载,黄克缵为官清廉正直,为民造福,事迹被载入《明史》,获得高度评价。黄克缵告老还乡后,崇祯帝曾二度“存问”旧臣黄克缵,黄府高悬“天恩存问”“天恩再问”巨匾两块。“我儿时曾在黄府看到‘天恩存问’匾,牌匾已十分老旧,油漆斑驳脱落。”泉州书坛泰斗之一、泉州市首批名人档案入档者林汉宗,曾一度扎根义全街一带,他说可能因湮没难辨,牌匾上未见署款,匾上的字体笔力凝重、神采稍逊,与当时的书风相符。

林氏暗中相助张瑞图 大学士书“于门”相赠

与黄克缵故居相距不远,门牌号“义全后街113号”,是明代刑部郎中林而廷府第旧址,人称“于门”。据记载,林而廷是明嘉靖进士、太平知府林奇材之孙,他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中举,官至刑部郎中。

“于门府第旧时规模宏大,但我小时候看到的,就只剩大门与前落一小部分,府第后庭大部分荒芜,残垣颓壁种有瓜果,林氏后人居住于此。”林汉宗在《城南旧事》一书中写道,昔日的“于门”不远处,有一座“戊辰进士”石牌坊,府第门前曾高悬“于门”牌匾,匾额白底黑字,是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所书。

“于门”二字,有何寓意?《泉州古城踏勘》一书认为,明代阉党魏忠贤建生祠事,请大学士张瑞图为他题“顶天一柱”匾额,后来阉党魏忠贤倒台,张瑞图因曾为魏忠贤题匾而名列逆案,将被逮捕治罪。彼时,林家人暗中保护并献策,助其躲避灾祸。因感激林家的大恩,事后张瑞图书“于门”相赠,将林而廷比为汉代善平冤狱的于公。“于门”者,乃救命恩人“于公之门”。

斗转星移,盛况难再。如今,不论是黄克缵故居、林而廷府第“于门”,还是黄拱辰文魁宅、武成都阃第,皆在岁月长河的淘洗下,连同昔日义全街的五座石牌坊荡然无存,让后人凭吊、遐思与叹息。

叁 义全后街74号

文天祥护主宿溪亭 血泪石铭刻爱国情

义全后街74号,一间毫不起眼的普通店面,毫无装饰的水泥柱子,大门紧锁。若不是门口挂着“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牌子,实在无法想象,这就是当初的文相宫。

相传,宋朝末代丞相文天祥曾保护南宋幼主避难经过泉州,留宿泉州郡城南溪亭铺义全境。而当时掌管泉州市舶司的蒲寿庚紧闭城门,拒绝相助。绝望之下的文天祥,因幼主失落、山河破碎,失声痛哭,留下血泪滴在一块石头上,透入石髓遂成血泪石,人称“哭血石”或“涕血石”。

清道光年间的《晋江县志》记载:泉州人崇尚忠勇英烈,乡民陶少溪因仰慕文天祥的忠肝义胆,在文天祥休息的地方建了文相宫,并“塑像崇祀之”。起初的文相宫西向,原有一副石刻柱联,上书“忠义无如丞相节,文章自是状元才”。如今,上联清晰可见,下联不知所终。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理事许月才介绍,文相宫原称“文信国公祠”,也称“文相祠”,其原址并非此处,是移址后改称为“宫”,而原祠址后来成了“天祥街”的地名。鲤城区临江街道文化站原站长老杨回忆,大约20年前,文相宫的门口有一只四不像的神兽,如今亦不知去向。

“因为文天祥和屈原都忠贞爱国,附近居民选择屈原投江的日子,也就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作为文相宫文丞相的祭日,大家纷纷到宫内祭祀纪念文天祥。”老街坊柯丽影扎根溪亭社区已有30多年,据她回忆,昔日文相宫前的小路名曰“天祥街”,属于“天祥居委会”管辖范围。2002年,城市改造时,合并改称“溪亭社区居委会”。

柯丽影告诉我们,因该地境内王爷池、溪亭池、关刀池等数池有沟相连,称为“溪”,旧时义全宫东边的池中有亭,故名“溪亭”。而沿着与义全后街相连的土地巷前行二三十米,一条短短的“土地后巷”南段东侧,矗立着一座小小庙宇,这便是义全宫。

义全宫其地,昔日曾是土地庙旧址。因城市改造,原处于义全宫口的义全宫被拆,溪亭温王宫改为幼儿园。1997年,眼看着诸庙湮废、诸神无依,乡邻协议置地重建,合三庙为一宫,即称“义全宫”,奉祀温元帅、相公爷、土地公、沈夫人诸神祇。如今的义全宫,面积140平方米,每到宫庙祭祀的日子,宫庙香火延绵,信男善女络绎不绝。

义全后街牌坊老照片

古巷拾遗

上世纪20年代末,拆建中山路之前,义全街是古城的一条主街,有5座精美的石牌坊沿街而立——土地巷口一座,苏双印家前一座,林氏“于门”前一座,灶仔巷口一座,南岳宫口一座。

其中,土地巷与义全后街交叉路口,旧有一石牌坊,为明“癸丑进士”坊,俗称“打枪坊”。这一牌坊,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晋江庄士元、邱有岩、史朝宜、江万仞等13人高中进士时所立。传说该坊在清初郑成功军队围攻泉州城时,曾经被炮火击中,上世纪60年代末被拆毁。

来源: 责任编辑:赵孝航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