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来个小伙子手拿喜庆的大老碗,跳跃、舞动,和着欢快而极具陕西关中地区特色的鼓点,在整齐、优美的动作中表达出昂扬、奔放的精气神及淳朴热情的民间风俗。但是“眼尖”的观众逐渐发现,台上台下除了这群年轻的舞者外,还有几位不断变换着手势的“指挥者”,难道他们也像著名的舞蹈《千手观音》中的演员那样是一群残疾人演员?自始至终,主持人没有一句关于“身残志坚”的渲染或关于他们残疾身份的介绍,但观众看得明白,在演员谢幕之时获得了整场演出最为热烈的掌声。这是不久前由西安市文广局组织实施的全市群众文艺交流赛事的一段场景,毫无疑问,这支来自某特教学校而非传统群文组织的代表队因为自身的精彩表演而受到肯定。
“我将通过艺术来搜寻人类的灵魂。”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用其唯美的文笔诉说了残疾人对文化、对艺术的渴望。与健全人相比,残疾人投身艺术生活,更能帮助他们打开心扉进行交往和交际,能够更好地疏导、宣泄情感和情绪,树立自信,促进身心健康。如今,从困难救济,到精神关照,残疾人文化生活方面的工作在各级残联工作体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各地的残疾人文艺会演等文艺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残疾人文艺爱好者的热情。不过,与健全人在同一个舞台上真正进行文艺比拼的场景还并不常见,时而在同一个舞台穿插出现的残疾人文艺表演,或者用主持人的煽情遮蔽演员的表演,或者让残疾孩子们“高歌”《感恩的心》博取错位的掌声,消解了观众对残疾人艺术的敬意,也不利于鼓励残疾人艺术人才通过不懈的努力跻身艺术的最高殿堂、在更高一级的专业艺术舞台上完成自我实现。
残疾人艺术不应被特殊化,它本来就是文化艺术的一部分。如果非要加上“特殊”二字,那也是它在超越身体缺陷、树立自强自信的伟大灵魂,敢于向生命极限挑战的钢铁意志以及将艺术的魅力震撼诠释的非凡力量。而让更多的残疾人艺术凭借着自身实力与健全人艺术同台绽放,无论对于残疾人的鼓舞和感召,还是通过艺术的魅力感染观众、让社会各界关注支持残疾人事业,都是大有裨益的。
对此,笔者认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台绽放,有以下三点应当做到:
一是用不掺杂廉价怜悯的残疾人文艺精品赢得艺术上的认可和尊重。鼓励和支持是任何人都需要的,泛滥的同情却是自尊、自立的敌人,它会让残疾人艺术人才对于艺术的追求望而生畏,因为伟大的灵魂拒绝接受施舍的奖杯。茅盾文学奖获奖之作、毕飞宇小说《推拿》中的音乐天才都红,之所以放弃钢琴而最终选择残疾人较常从事的推拿之职,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那种音乐之外的掌声和煽情的怜悯让她窒息。同理,艺术绽放的舞台上,也应以艺术的标准为根本依据,让所有登台演出的残疾人艺术爱好者收获更为单纯的成功和快乐。
二是打破行政条块分隔,让各级残联组织、残疾人团队与文化部门、文艺力量相结合,把发现、辅导、培训、带动等功夫用在台下。缺乏相互合作、没有更多的展示机会,残疾人艺术容易陷入自我封闭的小圈子,而这无论是对艺术本身,还是对于爱好从事者,都有损进一步发展。2012年由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残联等11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在规划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要把残疾人文化建设纳入其中,给予特别指导和支持,统筹安排,同步实施。
三是要积极引导、生产适合不同类型残疾人的文艺作品,用上乘的优秀之作感动、鼓舞社会各界关注、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2016年出台的《残疾人文化体育工作“十三五”实施方案》指出,残疾人特殊文化艺术人才短缺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加强基层残疾人文化体育建设刻不容缓。对此,各地要加强残疾人艺术创作的支持力度,加强残疾人艺术团队建设,动员专业艺术家、艺术团队积极参与残疾人文艺创作,从而培育壮大残疾人艺术队伍。
残疾人群体间的相互鼓舞固然重要,但“走出去”、融入并赢得某一专业领域的认可,同样不可或缺。愿更多的文化艺术舞台,铸起残疾人释放艺术梦想、品味幸福艺术人生的坚实台阶……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