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场馆 > 内容

西街复兴:裴仙杀蟒永留芳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7-11-30

裴巷102号,中西合璧的建筑,显示着主人家曾有人“下南洋”的经历。

“裴巷”位于西街北侧,从西街起向北至华侨新村路口,全长700米、宽4米,地处开元寺保护片区内。小巷原有一座裴仙公宫,巷由此而得名。

乾隆《泉州府志·方外》载:裴仙公,又称裴道人,宋代江东(今浙江一带)人,绍兴中(公元1131年—1162年)来泉,他常头戴通草花,行歌于市曰:“好酒吃三杯,好花插一枝,思量今古事,安乐是便宜”。

裴道人自幼聪颖,在剑术上有较高造诣。传说,因他在成仙前,曾常在该巷卖过驱魔镇邪的草药和有驱除蟒妖为民除害的功绩,所以人们非常崇敬他,就在该巷建了一座裴仙公宫来奉祀,所在的巷也就取名为“裴巷”,并一直沿用至今。世事变迁,昔日的裴仙公宫旧址已变为店面。

由此可见,裴巷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宋朝。数百年光阴流转,不少达官显贵、文化士绅曾安居裴巷。如宋朝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郑良弼,乡人在其进士第前立“光华坊”,后进士第划入贡院,光华坊也成为贡院胜迹;宋崇宁五年进士江常,累官至给事中,郡人以其才德,寄予台辅之厚望,在其宅第“黄门府”前立坊,称作“台望坊”;林宗臣,宋乾道八年(1172年)武举第一名,累官至钦州知州,他家的宅子名曰“邦伯第”位于巷中段偏北,泉州知州汪大猷曾为其立“魁武坊”……当代考古学家、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庄为玑的宅第位于裴巷北,旧为平屋今已翻建。

此巷曾牌坊林立,惜今已不存。除了上述三个牌坊,还有宋代永盛坊、宋宣和年间泉州知州陆藻为福建路市舶提举张祐二亲具庆立的彩华坊,以及明万历初为孝子史惠等立的“孝德流光纶恩奕世坊”(2001年重立于北门街孝悌巷口)。    深巷梳妆楼失修坍塌 “彩华古地”祀唐代双忠

(黄晖 绘)

如今的裴巷,虽然昔日名宦士绅的府第已然不存,但岁月洪流中,依然有零星几座红砖古厝静立巷中。

斜阳余晖下的裴巷,男女老少川流不息。穿越数百年光阴,在那些或匆匆或悠闲或蹒跚的脚步背后,坚韧不拔的民间信仰从未湮灭。历史上,这条小巷曾拥有大小宫庙五座,彩华宫、王爷宫、上帝宫、仙公宫,还有叫不上名的小庙……不同的民间信仰在小巷扎根开花,使得这里成为展现泉州这“宗教博物馆”特质的范本之一。

裴 巷110号

一庙祀三神 民间信仰巷内开花

裴巷乡邻皆知的彩华宫内,奉祀唐朝张巡、许远文武尊王。有意思的是,这个彩华宫安居寻常百姓家,平时“宫门”紧闭,但每逢农历六月十八,远近信众会不约而同地前来祭拜。

夜幕降临,裴巷一家老理发店还在忙碌着

宫庙藏身民居 奉祀唐朝“双忠”

彩华宫藏身裴巷110号民宅,宫内摆放写有“彩华胜境”的八仙桌,再往上供奉唐朝“双忠”许远和张巡。年近八旬的郑桂秋原系泉州市文化局工作人员,他说彩华宫的始建年代不详,但粗略估计至少有200年。

据介绍,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唐代张巡、许远为国死难,以其忠烈彪炳史册,受到后人尊崇,不但在其乡梓有庙祀,且在偏远地区亦有庙祀。

史料记载,泉州彩华宫原在裴巷北段,面对平水庙巷。宫祀张巡、许远文武尊王,为盛贤铺彩华境境庙,曾一度被改为接办工厂, 上世纪80年代恢复。

 奉祀清官池王爷 金身移驾彩华宫

令人诧异的是,彩华宫还奉祀池王爷。“以前巷子里有座王爷宫,里面奉祀池王爷,后来王爷宫被拆,池王爷便移驾彩华宫。”郑桂秋说。

文献记载,王爷宫位于裴巷北侧,确切地址不详,始建年份未详。内祀池王爷,现宫已不存。

池王爷,原名池梦彪,河南开封陈留人。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任绵州刺史,他为人耿直,文质仁心。任上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深得民心。河南的池氏支族入闽后,把池王爷信仰带入泉州,在裴巷北段修建了“池王府”供奉池王爷神位及金身塑像,奉为族神。后来池王爷成了裴巷口全境的保护神。

裴巷110号红色门楣上,赫然写着“彩华古地”

一条巷子五座庙 每座庙都有故事

住在裴巷的老泉州人大抵知道,昔日整条巷子共有大小宫庙五座。除了彩华宫、已毁的王爷宫,还有上帝宫、仙公宫,还有已经叫不上名字的小宫庙。

上帝宫原位于裴巷27号,始建年份不详,奉祀玄天上帝,为华仕铺铺主宫。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被改为开元街道新春社区居委会驻地。今旧殿尚存,布局结构有所改变。

仙公宫即裴仙公宫。在裴巷南口西侧,即裴巷1号,为东向。始建年份不详,祀裴仙公。现址变为店面。

关于裴仙公有个传说。裴道人是修道之人,60岁那年的某一天,他佩剑前往百源川池。时至深夜,只见一条大蟒蛇由远及近地游窜过来。众人惊惶四散,裴道人纵身跳起,一剑刺中蟒蛇眼睛,蛇负痛向北逃遁。裴道人紧追不舍直至清源山,只见蟒蛇钻进了山洞,他随即搬来大石把洞盖上,并坐在石上升天成仙。郡人在他成仙的大石上,用泥人选其躯以祀,号蜕岩。

裴巷27号,原来上帝宫所在的位置,如今成了颇具创意的“大拾堂”。

裴 巷22号

深巷梳妆楼 在时光流淌中倾塌

2007年早报曾经报道过裴巷内的梳妆楼摇摇欲坠。去年台风天,梳妆楼完全坍塌,仅存一楼的一堵围墙,当年讲述故事的汪奶奶已不在人世。

如今住在这里的,是汪奶奶的两个儿子。汪奶奶的小儿子陈锦成说,楼已倾塌,住在里面的几代未出阁女儿均已不在人间。兄弟俩翻建了老宅,却舍不得那些古色古香的门扇,他们留着门扇和梳妆楼的老照片。

雕梁画栋 楼内住过闺秀

当年尚在人世的汪安,是汪家的女儿,她的父亲和兄嫂在香港营生,母亲说,老屋不能没人看守,于是,汪安被留了下来。

汪奶奶当时回忆,老宅其实不是自家建的,而是数十年前,父辈向别户人家买来的。听说这宅子原来的主人由于家道中落,将整座宅院卖给了汪家。老宅内有一梳妆楼,坊间传为大户人家未出阁女儿所住的“小姐楼”,听说过去是小姐住的地方。

汪奶奶出嫁后,与丈夫住在楼内,楼为木结构,共两层,上下层各有两房一厅。楼内雕梁画栋,十分精美。上世纪50年代,在街道工作的郑桂秋值夜时,曾借住在楼里,如今年近八旬的他还记得,梳妆楼那时候虽然破落,却看得出初建时的精良工艺。

去年台风天,梳妆楼完全坍塌,仅存一楼的一堵围墙。照片为倒塌前的样子。

年久失修 台风天里坍塌

陈锦成记得,母亲曾说过,梳妆楼是和老宅一起建成的,有100多年历史。外公传给了母亲,母亲又传给了他们兄弟俩,本来老宅除了有梳妆楼,还有大厅、厢房、后房,天井围墙边还有一口老井,总面积有500多平方米。

由于年久失修,加之木结构建筑容易遭白蚁侵蚀,上世纪80年代,梳妆楼二楼的一部分建筑就倾塌了。

汪奶奶在世时,曾努力阻止建筑的倾倒。除了年久失修之外,围墙外的桑树飞快生长的枝叶和根部,也不断侵蚀着老宅地基和梳妆楼的墙体。

而由于老宅过于破落,容易进水,2009年,陈锦成兄弟俩把房子翻建成如今的样子。

专家曾考察 却阻止不了小楼消失

据介绍,早些年,九三学社“泉州旧城区遗址遗迹”课题组以及专家学者等,开展过一次对泉州古城历史遗迹的调查活动。当时,学者们曾考察这一古民居,老宅虽古旧,但砖墙及门扇的雕刻透露出旧日富丽堂皇的痕迹。

屋后有二层楼一栋,传为“小姐楼”。楼宇坐北朝南,木结构,上下各三间,小巧精致。现存门板均有诗片,黑底红漆方框内题写古诗词,小楼年久失修。

专家介绍,一般古时候的大户人家,才会为未出阁的女儿建造“小姐楼”,让女儿出阁之前住在里面。“小姐楼”是这座老宅昔日辉煌的见证。

裴巷106号是一座至少百年历史的古厝,站在裴巷过道上,古厝外墙与裴巷102号吴氏洋楼的围墙连成一片。

古巷探幽 郑良弼进士第

在裴巷内东侧鞋巷(万历府志作“皮鞋巷”)。郑良弼,宋朝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里人为其立“光华坊”于宅前。后其宅划入贡院,光华坊遂变成贡院胜迹。

江常黄门府

裴巷北侧。江常是惠安人,宋朝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郡人以其才德,寄予台辅之厚望,在其宅前立坊,称作“台望坊”。已废。

林宗臣邦伯第

在裴巷中段偏北。林宗臣,宋朝乾道八年(1172年)武举第一名。累官至钦州知州。泉州知州汪大猷为其立“魁武坊”。已废。

庄为玑宅

在裴巷北。旧为平屋,后翻建为大楼。庄为玑先生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考古学家。

裴 巷

102号

华侨洋楼

藏红砖古厝内

102号的吴氏洋楼,是裴巷里相当引人注目的宅子。从裴巷高大的古厝围墙边经过时,很少有人会发现它藏在围墙内的华丽——这座门楣上刻着“延陵衍派”的古厝,院子里其实立着一座规制颇大的两层洋楼。

绕到古厝的背面,洋楼高大的红砖围墙和西式的石刻窗户,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房主人的身份——中西合璧的建筑,通常意味着建造者有“下南洋”的经历。

果然,街坊们告诉记者,房子最早的主人在海外做生意,而它目前的主人,均已移居香港,只安排人守屋。记者采访当日,并未找到屋主人。

吴氏洋楼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建造的,1947年完工。主人吴先生是华侨,据说有多个儿子,抗战时期,寄钱回来建了这座楼。

洋楼后面,有吴家古厝。据了解,吴氏在裴巷也算得上是大户人家,泉州少林花拳的第三代传人郑连来曾在此租住练功。花拳为清雍正年间江南大侠甘凤池所创的少林派拳种。传到泉州后分为两系:一为五枚师太传给泉州少林寺俗家弟子方世玉,后来庄子琛尽得其要,再传魏明煌;二为清末武举人周苍玉及其弟周润玉,他们将花拳传给泉州少林寺的圆月和尚和林朝泰,林朝泰传给郑连来,郑连来传其子女郑昆渊、郑英秀。

洋楼西式的建筑风格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绿色林木之中,虽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依然引人注目。

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林思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