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寺位于鲤城区崇福路,初名“千佛庵”,后改名“崇胜寺”“洪钟寺”“崇福寺”,与开元寺、承天寺并称为“泉州三大丛林”,1982年被福建省政府定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崇福寺是泉州少林寺废后传授少林武功的又一寺院。重修后大雄宝殿的风格保持宋代规制,应庚塔、千人鼎、大洪钟为崇福寺“镇山三宝”。大洪钟,铸于明初,声音宏亮,“崇福晚钟”为泉州八景之一。
历史沿革
崇福寺始建于北宋初年。《泉州府志》载:“崇福寺故在城外,宋初陈洪进有女为尼,以松湾地建寺,拓罗城包之,名千佛庵。”太平兴国年间赐名“崇胜寺”,至道年间改名“洪钟寺”,元祐六年(1091年)改名“崇福”。历经兴废,清乾隆间(1736—1796年)重修。
民国初年延请妙月和尚为住持。妙月深得少林拳术真传,号称“铁沙手”“铁罗汉”。他以超群的拳术、精湛的医学,弘法行道,济世救人,名噪福建和东南亚。他去南洋菲律宾行医化缘,回来对崇福寺进行全面修建,并增建钟鼓楼、祖堂、报恩堂等。
“文革”浩劫使崇福寺再遭重创,寺内建筑物或被彻底破坏,或改为工厂机房,或为员工宿舍,直至1980年,旅居海外的崇福寺弟子包括新加坡的常凯、香港的元果、台湾的常觉、宗本、菲律宾的理任等,陆续回寺礼祖,着手筹划修建。前期始于1982年,先后完成大雄宝殿的整修和钟鼓楼、天王殿的重建。1995年,在泉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市佛协的鼎力支持下,修建了殿堂、古塔、僧舍和庭园,于2002年12月1日举行开光落成庆典。
建筑风格
崇福寺坐西向东,方圆约30亩,现存大殿及后殿,系清末重修,重修后大雄宝殿的风格保持宋代规制。寺分三进,规制风格独特。殿堂巍峨宏敞,檐角高翘,斗拱宏大,画栋雕梁,魁伟堂皇,在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可称精致罕见。
前进为天王殿,奉祀弥勒佛,旁有四天王,高约2丈,雄伟魁悟;前殿左侧为钟楼善庆楼,右侧为鼓楼福禄阁。中进是大雄宝殿,面宽5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部分保留宋制,殿前有4根明代八角形石雕龙柱,殿内供奉释迦、药师和弥陀。大殿横匾“戒香普薰”,乃弘一大师墨宝。后进是观音殿,供奉千手观音。此外还有藏经楼、祖师堂,法堂、报恩堂、五观堂、凉亭等。
旅游看点
◎应庚塔
应庚塔建于北宋乾德初,位于客堂北侧。传说此塔有“应利欹斜”之灵,斜向何方,该方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故名“应庚”。塔高4丈,广2丈,八角七层,花岗岩石质实心楼阁式,每面雕刻佛像,略有倾斜,但历久不坍,是泉州最早的石塔,比开元寺东西塔还早。其七级细长外形比例,同闽南遗存的其他宋代石塔风格迥异,属于福州、闽东一带做法。历千年沧桑,越来越斜,2001年拆卸扶正重修。
◎千人鼎
据记载,千人鼎高6尺,直径5尺,厚8分,传说能供千人饭食。惜已损毁。
◎大洪钟
“崇福晚钟”为古泉州八景之一,崇福寺历史上曾以“大洪钟”闻名遐迩。北宋至道(995—997年)年间曾因此一度改名“洪钟寺”。现存的大洪钟悬于钟楼,铸于明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崇福寺修复后,由住持和尚警凡募化资金铸造。钟面中部铸有《心经》全文、楞严神咒;钟上部铸“明洪武二十年七月温州(平阳)黄宝起、陈显六造”。大洪钟高6尺,圆径3尺8寸,重800公斤,用纯铜1600余斤铸成。铜质清纯,钟声洪亮,相传可传十里至洛阳桥,泉郡诸寺巨钟,无出其右者。
旅游小贴士
“崇福晚钟”为泉州八景之一,与开元寺、承天寺并称为“泉州三大丛林”。崇福寺是泉州少林寺废后传授少林武功的又一寺院。景区停车很方便。泉州市区内乘坐37路、2路、32路到崇福寺附近下即可。
来源:泉州文化产业网 责任编辑: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