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元妙观位于泉州市东街新府口,是道教传入福建后修建的第一座道观,距今1700多年,历史上有不少道士来此修炼,被称为“八闽第一观”。玄妙观规模极为宏大,延续并改进了闽南建筑风格,集漆金、瓷雕、木雕、石刻于一身,灿烂至极,华丽无比。玄妙观历来是闽南道教的活动中心,明、清两代管理道教事务的道纪司均设在观内,闽南地区道士授箓升职和道教徒皈依传度也在观内举行,是泉州道教传播海外的祖庭之一。
历史沿革
元妙观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初名“白云庙”。历代以来几经修葺、扩建,数易其名,先后有中兴观、龙兴观、天庆观、元妙观、玄妙观。历史上元妙观规模宏大,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有照壁、山门、玄坛祠、康王祠、三清殿、老君祠、南天门、灵霄殿、文昌府、长廊、七星井、戏台等建筑。元妙观奉祀三清、玉皇上帝等道教诸神,泉州人尊称玉皇上帝为“天公”,其信仰习俗深入到泉州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根深蒂固。历史上曾有不少著名道士来修炼,其中明朝的董伯华影响广泛。
近代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元妙观被毁坏殆尽。1995年,以林舟为主任的复建委员会正式挂牌运作。1996年泉州市政府在市区东街元妙观原址上规划10亩地用于复建元妙观。1997年经市政府批准登记为道教活动场所,成立管理委员会。1999年年底三清殿竣工,2007年年底凌霄殿、灵官殿竣工。复建后的三座殿宇,为古典宫殿式建筑,既雄伟壮观,又精致典雅,融道教文化和闽南古建筑工艺于一炉,堪称当代道教仿古建筑之精华。
现元妙观实际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除已复建的中轴线三座大殿之外,还按规制临时搭盖了元辰殿、文昌殿、财神殿、土地殿等殿宇和金亭、综合楼等附属建筑。现观内常住道士和工作人员计30余人,为泉州市道教协会址和省道教协会部分工作机构的所在地,是泉州市最具影响力的道教活动中心和泉州与海内外道教界友好往来的重要窗口。
建筑风格
历史上元妙观规模宏大,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有照壁、山门、玄坛祠、康王祠、三清殿、老君祠、南天门、灵霄殿、文昌府、长廊、七星井、戏台等建筑。元妙观奉祀三清、玉皇上帝等道教尊神,泉州人尊称玉皇上帝为“天公”,其信仰习俗深入到泉州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重建后的元妙观总面积近4000平方米。中轴线上,端门为重檐歇山顶牌坊式三门并列,三清殿和灵霄殿均为重檐歇山顶,前加卷棚,文昌府为单檐硬山顶。其风格延续并改进了闽南传统建筑(而非穿越、混搭),集漆金、瓷雕、木雕、石刻于一身,灿烂至极,华丽无比,表达出信众对天国的无限遐想,在举国宫庙一片穿越潮中,独树一帜。屋脊上的众仙列队,衣带迎风飘然,仿佛即将升天而去,动感十足,道观应有的仙气在这檐脊间便已散发得淋漓尽致。
2011年9月6日彰化邱建富市长率元清观朝圣谒祖团来
对台交流
随着泉州人的足迹,我国敬天法祖的传统信仰也传播到海外、台港澳各地,广大三胞怀着强烈的民族感情,将所信奉的玉皇上帝及其他神祗香火带到旅居地,有的还建庙祀奉。如著名的台湾台南天坛为郑成功入台后筑坛祭天的地方;台南将军乡玉天宫乃清康熙年间由泉州人携带香火渡台后所建;彰化县的元清观,是泉州人在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建造;台中的玉皇殿则为泉州人在清嘉庆八年(1803年)所建。
近几年来,台湾、东南亚等海外道教团体、宫庙纷纷回乡,谒祖省亲,对元妙观祖庭复建工作尤为关心。几年来,前来进香朝拜的海外进香团队、香客逾万人次。
元妙观在海内外各界有识之士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复建工程有条不紊地循序渐进。获得新生的元妙观将不仅仅是泉南道教丛林,还将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理想场所,也将成为海内外三胞观光朝拜的胜地。
旅游看点
◎三清殿
该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殿内正中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两边为四海龙王。三清殿后紧连老君祠、南天门,南天门奉祀五显灵官大帝。
◎灵霄殿
灵霄殿通高18.5米、面积630.5平方米,雄伟壮观,又独具闽南古建筑风格,是当代道教仿古建筑的精华。其规制与三清殿略同而高于三清殿,殿内正中祀玉皇大帝,两旁为金童、玉女、雷声普化天尊、太乙救苦天尊,东西两侧为北斗星君、南斗星君、六丁六甲。玉皇大帝座前有一尊铜雕日神。后殿一列三间,单檐硬山顶式,曰文昌府,正中祀关圣帝君,左祀文昌帝君,右祀孚佑帝君。各殿之前都铺有青石龙陛浮雕,使殿宇更加庄严肃穆。自端门至文昌府,东西两侧建有长廊,塑有二十八宿等神像。观内外凿有七口小井,布列成北斗七星状,系道士炼丹所用。观中原有一棵古老大桧树,晋代所植。桧树旁建有固定戏台,道教节日活动所用。
旅游小贴士
泉州元妙观是道教传入福建后修建的第一座道观。历来是泉州道教活动的中心,每年各大庙观都要到玄妙观举行【晋表】【领旨】仪式。
来源:泉州文化产业网 责任编辑: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