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海丝旅游 > 内容

泉州开元寺——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7-11-28

泉州开元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在宋、元鼎盛时期有寺院120所,僧侣达千人。1950年政府拨款整修。1960年重修拜亭和大雄宝殿,1973年政府拨款重建东、西廊。1989年接受海外侨僧捐资,先后重修大雄宝殿、山门、戒坛和藏经阁。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寺址原是州民黄守恭的桑园。相传当时“守恭昼梦僧乞其地为寺,守恭曰:必须桑树产白莲乃可。僧喜谢,忽失所在。越二日,园中桑树,果开白莲。守恭即产莲处建尊胜院,延匡护大师居之,有司以瑞闻,敕建莲花道场”。今大殿匾额“桑莲法界”及殿西“桑莲古迹”即源于此。初建大悲阁正殿。长寿元年(692年)改名“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年)改名“龙兴寺”,唐玄宗开元廿六年(738年)诏令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为名,遂改称“开元寺”。历五代至宋,旁创支院一百二十所,支离而不相属。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僧录刘鉴义呈请朝廷批准,合众支院为一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延僧妙恩住持,衲子竞集。元末社会动乱,寺受破坏。明成化、弘治(1465—1505年)间,一度衰落,至隆庆、万历时(1567—1619年)佛宇僧舍大半被居民占住,直至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才加以重修,但已不能尽复旧观,“仅存十一于千百之间而已”。此后,只有损减而无扩充。迨至民国,圮坏更甚。民国12年(1923年),僧转道、转物合力募资、圆瑛主持重修,但也难全其功。1981年后,政府落实宗教房产政策,收回大部分被侵占的房产;海内外信徒捐资翻拆重修了天王殿、大雄宝殿、戒坛、藏经阁、东西两廊以及西侧水陆寺,增建了五观堂、弘一法师纪念馆、祖堂、道祖塔院、地藏阁等。

建筑风格

泉州开元寺建筑宏伟,风格别具。全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近8万平方米。现寺内阁宇多为明代建筑风格,重檐斗拱,雕梁画栋,以中轴线上的照墙、天王殿、拜亭、东西两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为中轴,两侧建有檀越祠、准提禅林、功德堂、尊胜院、水陆寺,另东西广场上两座高耸入云的宋代石塔,构成一组布局严谨、气势恢弘的古建筑群。

开元寺桑莲呈瑞,法界宏开,人杰地灵,甲于朱方。有“六殊胜”,石生牡丹,紫云双塔,石炉生烟,御赐佛像,甘露戒坛,古龙眼井;有“八吉祥”,紫云盖地,桑开白莲,凡草不生,白鸽听经,罗汉应梦,袒膊真身。禅林经典,指不胜屈。“六殊胜”“八吉祥”之瑞降,使海滨邹鲁之邦进为佛国庄严之域。开元寺的构筑形式为密宗规制。

两岸交流

神奇的传说,独特的规制,巧妙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艺术和卓越的声誉,使泉州开元寺成为两岸众多信众和游客心中的圣地。随着两岸宗教交流的深入,泉州开元寺率先垂范,搭建两岸宗教交流桥梁。

早在明末清初,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主持修复因地震而毁坏的泉州开元寺后,曾将开元寺作为驻军和练兵的场地,所以遗留很多郑芝龙的遗物。郑成功赴台拓垦后,把家里的佛堂献出做寺庙,取名“开元寺”。因此台南开元寺和泉州开元寺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如今两岸因渊源之深、神缘相通,交流愈发频繁。2012年6月,泉州开元寺承办了以弘一法师·佛教精神·中华文化为主题的“第四届海峡论坛·闽台佛教文化交流周”,成为闽台两地佛教界最盛大的交流活动和闽台两地佛教界和信众交流交往的重要平台。此次活动共吸引海峡两岸佛教界、文化界、传媒界嘉宾400多人同襄盛举。继2012年承办海峡论坛佛教分论坛后,2014年9月,泉州开元寺携手台湾台南开元寺共同主办了以“禅茶文化”为主题的佛教文化周。有别于上一届,本届海峡论坛佛教文化周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突破,活动从大陆一方举办,扩展到跨海共同来主办,开幕式在泉州迎宾馆,闭幕式在台南开元寺,进一步密切了两岸佛教界和民间的交流。

旅游看点

◎紫云屏

寺前照墙“紫云屏”,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紫云屏”三字乃明代泉州著名书法家陈于王所书。紫云对面即山门——天王殿。殿后紧连一座卷棚歇山顶的拜亭。亭后是宽敞大石庭,即拜庭。拜庭两列数百年的古榕,绿荫下列置宋以后历代的石经幢、小石塔和焚帛炉十余座。拜庭紧连大雄宝殿,之前一宽大方形石平台。台之束腰嵌有74方人面狮身石浮雕。

◎天王殿

开元寺的山门,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687年),后经过几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建筑是民国十四年(1925年)修建的。天王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悬山式建筑,天王殿的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梭柱,据考证为唐朝的石柱风格,年代十分久远。石柱上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为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于民国28年(1939年)所写。它是泉州这个具有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风貌的真实写照。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有人谑称它们为“哼哈二将”。

◎拜亭

走进开元寺,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石庭两边分列着8棵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2只赑屃。庭中还矗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遗物。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寺庙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悬挂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巨匾,以应“桑开白莲”之说。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祇。其两旁是五代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五方佛的胁侍有阿难、迦叶、文殊、普贤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才、龙女,两翼有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

大雄宝殿还有一个“百柱殿”的雅称。全殿原设计设立柱子100根,后来因为需要放置佛像和腾出给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长了珩梁,减少了立柱,成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祯十年(1637年)右参政、按察使曾樱与总兵郑芝龙重修开元寺紫云大殿时,将其中木柱全部换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丰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时期的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楞梭柱、蟠龙柱等。尤其是殿后廊檐间那对十六角形辉绿岩石柱,雕刻着古代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24幅,它与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的72幅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都是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印度教寺移来的。它们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桑莲古迹

百柱殿的西侧,有一株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即“桑莲古迹”。在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枝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文“此树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前几年,大风将树干从托石上吹落地,未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甘露戒坛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据说唐朝时,此地常降甘露,一个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如蜘蛛结网,似回文织锦,结构复杂而精巧。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之间有24尊“飞天乐伎”,身系五彩飘带,手持琵琶、二弦、洞萧、响板,轻歌曼舞,翩翩若飞。它们与百柱殿的频伽一样,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南音与南戏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藻井下分五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佛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及韦驮天将等24尊菩萨神像。

◎藏经阁

戒坛之后,就是有“百宝楼”之称的藏经阁。这里楼下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僧录刘鉴义建造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民国十四年(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五代时的开闽王王审知当了闽王后,就与佛结缘,起大信心,立大誓愿,皈心受持。他先后舍钱百万缗造大殿等建筑,并搜集10000两黄金白银,研细为泥,请开元寺义英法师写了2部金银《大藏经》,现二楼还保存有残页。另外还有元朝如照法师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它们是我国珍贵的佛学典籍。这里还珍藏着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及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

◎东西二塔

泉州东西塔是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为开元寺的重要文物,耸立于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它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观瞻、揣摩和研究。

东塔名“镇国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铎声叮咚,悦耳怡人。塔顶有八条大铁链,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显得气势磅礴。每一层塔壁上还刻有16幅浮雕,分别刻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共计80幅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巧夺天工。东塔于1997年入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西塔名“仁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

泉州开元寺石塔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从石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都可以称得上精妙绝伦。它充分体现了宋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性。它不但在中国石塔中堪称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东西塔作为泉州的象征,既是泉州人民的骄傲,也是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魂牵梦萦的乡影。

旅游小贴士

农历四月初八相传为如来佛释迦牟尼的生日,俗称“佛诞节”。寺院里举行“浴佛法会”。各地善男信女,于此日备办香格供品,到附近佛寺顶礼膜拜,以求冥佑。乘坐公交车2路、14路、40路、601路到开元寺站下车即可。

来源:泉州文化产业网 责任编辑:林思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