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由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惠安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德艺双馨雕刻艺术大师”郑国明创办的惠安国明雕刻艺术园正式建成开园。艺术园内,袒胸露乳的弥勒佛开怀大笑、手握大刀的关公神色凝重、脚踏莲花的观音慈祥和蔼……展出的200多件木雕作品造型独特,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木雕、根雕、竹雕、玉雕、石雕、根抱石……各式各样的作品让人为之惊艳。得益于对各种雕艺技法娴熟于胸,郑国明大师对不同雕艺的运用举重若轻,在传统和现代木雕中进出自如。
郑国明大师出生于中国著名的雕艺之乡—惠安县,从事雕刻艺术创作40多年,潜心钻研雕刻技艺。他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惠安木雕”代表性传承人等多种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津贴,多次获得国内外雕艺大奖,多件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及组委会收藏。
调查表明,在郑国明大师的带领下,惠安国明雕刻艺术园把提升雕艺文化内涵,以表现民族传统精神的核心观念为目标,拓展传统木雕的题材空间,把提升雕艺文化内涵作为转变升级的突破口,引领着惠安雕艺产业走向未来。
一是立足中华传统,融合现代文化,突破雕艺固袭模式。
在国明雕刻艺术园,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等等宗教精髓处处可见。郑国明大师的作品艺术底蕴深厚、创作技法娴熟、艺术风格独特,创作的作品脱胎于传统的窠臼,骨子里始终浸润着传统的精气神。在他作品中,“气势弥盛”“气韵取法”“虚实长消”“韵味十足”的传统工艺美术的意境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郑国明不局限于代代相传的传统题材、传统样式,而是深入到整个传统文化的宏大宝库中,去寻找那些激发人的精神力量的题材,打开了木雕与整个文化传统的通道,作品《赤壁赋》《霸王别姬》《同心酒》等均是这种有意识探索的结果。他善于利用天然木、天然根、木抱石等材料,因材施艺,以天然和人工巧妙结合的办法,将传统技艺和现代审美完美结合,致趋人文和理念的和谐统一。他追求中国文人化的艺术语言和散文形式的表现手法,近百件作品频繁在国际、全国及省级专业作品大赛上获大奖。
近年来,他更加侧重木雕艺术理念和创意的提升。在他眼里,作为一名雕刻艺术家除了在工艺技艺上要超群卓越,还需具备诸多关于历史、文化、哲学的人文素养,最重要的是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民间木雕作为一种艺术,魅力在于它最富有地方的特色与民族特色。在新时代的情势下,木雕应将这种地域特色的亲和力扩大开来,追求艺术的创新。”郑国明说,由于传统木雕作品的创作者基本上都未接受过专业美术院校的训练,技法是以师父教徒弟的形式流传下来,由此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审美观念和创作手法,“乡土味”是其最鲜明的艺术特征。
郑国明表示,将继续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理念,通过借材用势,以天然和人工的巧妙结合,将传统技艺和现代审美完美融入同一件作品中。天然木、天然根、木抱石、根抱石等天然形态、材质的原料,仍将是他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创作的首选。
他创作的作品《赤壁赋》就是典型代表。这是一件中国独有的“木裹石”材料巧雕作品。“木裹石”的石质酷似壁崖峻峭耸立的山,“木裹石”的木枝让郑国明雕成了浪涛,雕成了一叶扁舟,雕成了苏轼和他的朋友。
郑国明除了具有娴熟的技艺,还具有敏锐的艺术前瞻性,他不断地把中国雕刻艺术融入环境设计中,先后完成设计雕刻北京梅兰芳大剧院的京剧题材相关作品、沈阳抚顺雷锋纪念馆的大型浮雕设计及制作、泉州闽台缘博物馆的民俗传统木雕作品等设计工程。2010年,他设计的四大名山作品,把自己从单件雕刻转变到整体艺术的创作,从而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二是德艺双馨,授人以渔,将艺术家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付诸行动。
郑国明大师对于贫困学生的义举,受到社会广泛好评,2004年,郑国明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雕刻委员会授予的“德艺双馨雕刻艺术大师”称号。其创办的国明雕刻艺术园不仅出资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在惠安联合创办雕刻培训班,还邀请许多中国雕塑界的名师、专家、学者到惠安授课。让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人、喜欢雕刻的年轻创业者传承这一技艺,让更多人在艺术开发、艺术交流中能得到艺术的熏陶与感染,让中国的雕刻艺术发扬光大,走得更长、更远。
“也许是生长在雕刻之乡,注定要为惠安雕刻艺术奇葩尽一份职责吧。”郑国明低调内敛,寥寥话语道出一个企业家、一个艺术家的高尚风范。
国明雕刻艺术园多年来先后培养了中、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80多人、技术工人1000多人,有的现在己成为惠安雕刻企业的掌门人。2000年,国明雕刻艺术园与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合办的“福建惠安雕塑培训班”,为当地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木雕艺人。为了使雕塑学子能有较好的学习实训基地,国明雕刻艺术园积极加强与集美大学的沟通,成功实现了联合,集美大学在国明雕刻艺术园设立了学生实训基地。同时,国明雕刻艺术园也由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授牌为惠安木雕技艺传习所。
来源:泉州文化产业网 责任编辑:曾丽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