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市召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动员大会
吴忠市图书馆第一届理事会成立
吴忠市特色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滨河回乡大舞台”文艺演出
吴忠市督查组一行督查同心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盐池坐唱《王贵与李香香》
吴忠市位于宁夏中部,地处宁夏平原腹地,是宁夏沿黄河城市带核心区域。吴忠濒临黄河,黄河穿城而过,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吴忠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黄河文化、回乡文化、红色文化和移民文化、慈善文化交相辉映、异彩纷呈。作为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文化的交汇点,吴忠是全国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驰名中外的“中国回族之乡”。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确立了更高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吴忠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导向,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步伐,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繁荣兴盛。
目前,吴忠市80%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70%的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达到国家验收标准,实现了文化设施到村、文化服务到户、文化普及到人、文化扶贫到“根”的“四到”目标,切实发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作用;推动群众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普惠广大群众。
自2015年吴忠市获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以来,承担着在全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先行一步、探索经验、提供示范的重要使命。示范区创建启动以来,吴忠市大力加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有效覆盖和多元化服务供给体系建设,先后实施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重点文化工程,举办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节会和群众文化活动,创作一批本土特色浓郁的艺术精品。以“吴忠市特色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与推广机制”为研究方向,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品牌化、数字化、社会化和制度化,基本形成统一规划、覆盖城乡、功能齐全、设施先进、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涵,有效弥补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不足、服务供需不协调、文化与科技融合不够、社会参与度不高的短板,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软实力作用,突出民生转型、增进福祉,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为全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四级服务网络基本建成
每一天,沉睡的乡村都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大院热情洋溢的舞步、优美欢快的乐曲、嘹亮祥和的歌声中被唤醒……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吴忠市以推进自治区政府为民办实事——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创新“一四四三一”工作模式,以补齐“短板”为中心。
坚持“四性”,即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四化”发展,即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突出“三个设计”,即顶层设计、过程管理设计和考核验收设计;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整合各类资金共计1.04亿元,按照一个文体广场、一间多功能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间图书阅览室、一套文化活动器材、一套广播影视器材、一套体育健身设施等“七个一”标准,在下辖红寺堡区、盐池县、同心县建设集党员教育、宣传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健身、民政卫生于一体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32个,在此基础上,将剩余152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按照相同标准进行建设,实现辖区贫困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该项目的实施,有效打破了全市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村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不健全的瓶颈,通过新增投入、升级改造,乡(镇)、村(社区)两级公共文化设施得以全面提档升级。按照“建得起、有人管、用得好”的建设思路,每个乡镇均按3名正式编制、每个村至少1名政府补贴人员的标准配齐文化管理员,并配套制定《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办法》《乡镇和村文化管理员管理办法》《乡镇和村综合文化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标准》等一系列管理考核奖惩办法。
一幢幢崭新的图书馆、文化馆拔地而起……现在的文化场馆已不是破旧的模样,公共文化阵地已成为每个县市区最耀眼的地标性建筑。示范区创建期间,吴忠市累计投入资金16.2亿元,相继建设了黄河文体会展中心、吴忠美术馆、红寺堡文化馆、盐池县图书馆、青铜峡市文化馆等一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在市区,一座座地标性公共文化建筑拔地而起……两馆一中心、回族历史人物园、大禹文化园等十几个文化园星罗棋布,为群众提供了更多的文化活动场所。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数字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均达到国家建设标准要求。吴忠市现有县级以上文化馆5个(国家一级馆2个)、图书馆5个(国家一级馆2个)、博物馆14个、数字影院11家。全面实现市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剧院、非遗展示馆,县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有文化广场)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建设。
“看单点菜”送文化,特色文化供给丰富多彩
群众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有者。群众认可、群众满意才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及格线。吴忠市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采取“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分众化服务方式,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领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适销对路”。
作为全国基层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欢乐宁夏·特色广场文化品牌活动”、吴忠的文化名片,至今已走过20个年头的“滨河回乡大舞台”魅力依旧。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全国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年系列活动示范项目——公共文化服务进慈善产业园区持续实施,继续为立德、弘德、同德3个慈善产业园区进行菜单式配送,培育慈善文化在吴忠开花结果。
在全市610个宗教场所开设“文化书屋”,倡导举行升国旗仪式,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信教群众,在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采取展览展示、互动演绎等形式,在每年6月第二周举办“丝路回乡文化遗产周”,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盘活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更响、更亮的文化品牌,进一步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
近两年,吴忠市先后有多项文艺精品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新编精品剧目层出不穷。舞蹈《夯墙乐》《盖碗飘香》获中国·宁夏第四届回族舞蹈展演“沙枣花”荣誉称号;打击乐《塞上鼓韵》获2016年太原全国锣鼓邀请赛银奖。秦腔剧目《过草地》代表宁夏赴京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演出,纪念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80周年“同心共筑中国梦·宁夏吴忠市同心县脱贫攻坚历程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
吴忠市图书馆确立的“2+X”图书流动服务模式,在每月第一、三周的周六日,定时定点到社区进行固定服务,提前公布流动服务路线和时间,实现图书流动服务“公交化”。
开展的网络春联征集、微电影评选、社区邻居节、“国风家训·诗韵端午”和“丝路回乡·感恩父母·孝行天下”经典诵读、广场舞PK、“公共文化 我参与 我快乐”书画摄影评选、塞上明珠冰雪文化节、“黄河岸边吼一声”秦腔联赛、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及全民健身等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群文活动,群众积极参与、给予好评。在吴忠,特色文化大餐远远不止这些,像“书香吴忠·全民阅读”“文化吴忠大讲堂”“百姓书场”“结对子·种文化”“黄河文化周”等特色活动,不仅让城乡居民感受到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乐趣,更向南来北往的游客展示吴忠这座魅力城市的风采。
创新服务方式,数字化服务让文化惠民更便捷
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样性、多层次特点,给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样式、风格、方法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吴忠市勇于创新、整合资源,把“互联网+公共文化”列入“智慧吴忠”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高标准建设市级数字化图书馆,共享各类免费数字文献资料达到30TB;在市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回乡地方特色、吴忠记忆等5个特色数据库。
宁夏首家24小时自助借阅室落户吴忠市东方秦韵社区。市区内各大商场、医院、社区等人口密集场所均安装电子借阅机、大屏读报机,方便群众随时随地阅读。辖区各县市区80%的乡镇、(村)社区均按规划标准配备电脑、设置免费WiFi数字文化设备,为群众提供快速便捷的数字文化资源服务,基本实现便利、均等、共享的公共数字文化惠民“福利”。目前,全市公共文化数字云平台正在筹建中,吴忠市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正在开启新的探索之旅。
深化体制改革,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推动公共文化建设
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总体水平的有效举措。为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运行机制创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更好地满足群众公共文化需求,吴忠市先后完成市文化馆、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组建市文化馆、图书馆理事会,让社会各界参与文化馆、图书馆的决策、管理,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与运营,实行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模式,大力提升文化事业单位的服务保障水平。制定出台《吴忠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指导性意见》和购买目录,全力实施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每年投入资金200万元实施政府购买文艺演出送基层服务,吸引大量社会演出团队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同时,通过政府引导、专业策划、市场运作等方式,吴忠市成功举办六届宁夏黄河金岸(吴忠)国际马拉松赛、五届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两届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以及两届丝路回乡微电影展评等重大赛事活动。注册星级民间文艺团队510支。注册文化志愿者5400人,涉及文艺表演、文化辅导、文学创作、体育健身、文艺讲座、文化展示、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等22个文化志愿者团队,参与各项公共文化活动服务2.3万多人次。开展一批以“文化服务阳光行动”为代表的志愿服务项目,涌现出非遗传承人李夏英、赵文花、谢芳等一批“全市最美志愿者”,以及市宣传文化中心互善联盟爱心公益社团、市民族书画院文化志愿者服务队等一批“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生动局面。
持续推进课题研究,释放落实公共文化发展政策红利
为扎实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政策推动落实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模式、路径、方式和措施,吴忠市精心部署示范区创建制度设计研究课题实施。成立了由行政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和一线文化工作者共同组成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及课题小组,并组建符合“三三制”要求的研究团队完成课题研究任务。以“吴忠市特色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与推广机制研究”课题入手,系统梳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探寻把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公共文化产品的模式、路径和举措。
课题组在理论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转化并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吴忠市特色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与推广的意见》《吴忠市特色公共文化精品创作扶持办法》《吴忠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等20余项政策文件,各县区结合实际相继出台公共文化设施效能建设、文化服务供给、服务考核评估等一批配套政策。吴忠市还积极推进文化立法工作,形成一整套完备有效的特色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与推广长效机制,更好地提高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极大满足当地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实现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制度化、长效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吴忠市将认真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促进公共文化均衡发展,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高效利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激发公共文化发展活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新成果。
(吴忠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供稿)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