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以慈化瓷——2017两岸陶艺文化交流展”开幕典礼现场
2017以慈化瓷——两岸陶艺文化交流展于10月31日早上在上海宝山寺盛大开启。
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这一中华艺术瑰宝在海峡两岸代代相传。2014年至今,“以慈化瓷——两岸陶艺文化交流展”先后于奉化雪窦寺、崇明寿安寺、台湾佛光山寺成功举办。通过在寺院中举办以佛教题材为主的当代艺术陶瓷展览,旨在让更多人关注和思考陶瓷“瓷”文化,以及慈悲“慈”文化。几年来,以慈化瓷,以艺近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互动认识的良机美事。今天,在上海宝山寺,第四届以慈化瓷再度揭开帷幕。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方惠萍;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委党组书记房剑森;上海市政协民宗委主任闵卫星;静安区政协主席陈永弟;杨浦区政协主席邰荀;嘉定区政协主席刘海涛;中共宝山区委书记汪泓;宝山区政协主席丁大恒;中共宝山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沈伟民;宝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陈筱洁等领导及嘉宾、艺术家共同出席本次活动。
中共宝山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沈伟民致欢迎辞
本次活动策划人,陶瓷鉴定专家陈海波先生致辞
连续举行了四年的“以慈化瓷”交流活动,这次海峡两岸、16个省市、105位艺术家共同参与,也是四届活动以来,参与艺术家人数最多的一次,陈海波表示,陶瓷的瓷与佛教慈悲的慈同音,这既是巧合,更是一种缘份。瓷与慈,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与艺术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两岸艺术家一脉相承的传统,两岸同根同源,代代相传。
由于地域差别,两岸艺术家在专业技术、艺术风格、文化理念上有所不同。但正是这些不同,位当代中华艺术的丰富发展做出了互补性的贡献:“以瓷化慈,以艺近道,以陶瓷为纽带联系两岸交流对话是我们建立这一活动的最终目标。”
星云大师大弟子、上海星云文教馆住持满莲法师带来星云大师的贺礼
2016年,第三届以慈化瓷活动受台湾星云大师之邀赴台湾佛光山寺举办。今天,星云大师大弟子、上海星云文教馆住持满莲法师也来到现场,并带来了来自星云大师对本届展览开幕的贺礼。
本次以慈化瓷登陆上海宝山寺,除了瓷艺的展示,还增加的榫卯技艺的呈现。活动身处的宝山寺,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纯木结构唐式建筑群。其核心区域皆以非洲红花梨纯木榫卯构造,是集榫卯技艺之大成的体现。
活动现场,陈海波先生代表以慈化瓷活动、以及上海宝山寺住持世良大和尚分别交换礼物
台湾艺术家代表、著名陶艺家、大叶大学工业设计学系专任助理教授施惠吟发言
大陆艺术家代表、著名画家、陶艺家陆云华发言
此次参展的许多艺术家也都将自己精彩的瓷艺作品留赠宝山寺
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委党委组书记房剑森致辞
展览现场
活动现场
活动下午还举行了两岸陶艺文化论坛,论坛由上海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纪实频道《往事》栏目主持人兼主编刘凝主持,来自两岸的陶艺家对陶瓷创作发展展开自由、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两岸陶艺文化论坛现场
论坛活动以本次2017以慈化瓷——两岸陶艺文化交流展的举办场地上海宝山寺为题,切入传统文化如何与当代创新结合的相关话题思考。
上海宝山寺以纯木榫卯构造复建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本次活动的举办地上海宝山寺位于宝山区罗店镇美丽的练祁河畔,东临罗溪路,西近塘西街,是上海几大佛教寺院之一,闻名遐尔。
寺院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 岁月更替,寺院迭经兴废,几度荒芜,后又历经抗战、文革,殿堂佛像逐渐星散,殿宇被毁或作它用。
2005年5月宝山寺移地重建,并于2011年1月11日落成对外开放。
新寺院采用传统伽蓝纵轴式布局,为晚唐宫殿式建筑风格,以非洲红花梨纯木榫卯构造,结构严谨,古朴大方,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纯木结构唐式建筑群。寺院总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米,规模居沪上佛教寺院之首。
现今, 宝山寺不仅是上海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和最热门的宗教人文景观,而其完美的设计、优质的工程而荣获2010~2011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论坛现场
左起:上海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刘凝、陶艺家林振龙、谢嘉亨、建筑学家邢同和、陶艺家赵强、陶艺家胡小军
建筑学家邢同和表示,建筑是一棵大树,它扎根于民,是有生命力的。如果一座城市没有建筑、文化,就相当于没有传统的根,它是没有生命的,如同宝山寺的重生一般,只有对于传统的继承发展与创新,让建筑得以长大。而传承了千年的陶瓷的生命力也是如此,继承与发展这并不矛盾,而是现在我们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台湾陶艺家林振龙也分享了台湾如何在面对现代化冲击下,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在他看来,陶瓷这种传统文化千年得以流传,有着它得以留存的理由,当代的陶艺家应该以传统基础,利用传统,再加以创新。
台湾陶艺家谢嘉亨则认为,新老文化可以相辅相成,正如“美的东西是恒久的”这一理念,未来陶瓷领域如何发扬光大,则是未来年轻陶艺家在市场上可以生存的机会。
陶艺家赵强表示,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已经有太多的东西被丢失与遗忘,文化的断层如何在现在的语境中得以传承与创新,则是现在这一代艺术家在创作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论坛也成为两岸陶艺家艺术创作交流的契机
[责任编辑:曾丽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