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论断,在全国文化工作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连日来,全国文化工作者迅速展开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读原文、悟原理,深入领会十九大精神。大家一致认为,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新时代,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构成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则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家一致提出,要在未来的工作中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和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以文化的繁荣兴盛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包含诸多层级,最高层级的追求是文化性和精神性的。从文化层面来看,‘不平衡’意味着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文化繁荣,而另一些地区文化供给不足;‘不充分’意味着文化设施数量不足,文化活动较少,区域性文化密度有待提高。为解决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除需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还需积极探索文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方法。”
欣赏文艺作品是人民群众主要的精神文化需求之一,也是构成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对此,中国国家话剧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景小勇说,报告为我们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在作品创作中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实践活动,不断创作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话剧作品。中国国家京剧院青年演员白玮琛激动地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文艺工作者,我们肩负着新的文化使命。我会坚定自己的信念,继承好前辈艺术家留下的艺术瑰宝。就在这个月,我报名参加了文化青年走基层活动,希望能把京剧艺术送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为改善老少边穷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途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建中表示,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今后的工作重心将更加注重以科技创新为新动能,以文化惠民为落脚点,更加注重从量的发展向质的提升转移,从阵地服务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让公共文化服务助力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遍布祖国大地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如何让这些遗产“活”起来是文化工作者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松认为,报告特别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这无疑将更加有利于对文化遗产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城市、城镇、村落的环境品质也将得到提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进一步获得满足。
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发展完善,以及文化消费的提质升级对于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文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祁述裕认为,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论述完整准确地概括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为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是关键,因为要保证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要完善包括人才、资本、技术等在内的要素市场,建立信用体系、监管体系和行业管理体系,同时着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保证文化产业不断产生新的增长点。
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对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李嘉珊表示,要全面准确领会报告精神,认真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贡献智慧。“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矛盾要找新方法。我们要发挥思想交流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以新型智库建设为契机,结合融媒体传播手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民心相通作出新努力。”国声智库文化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徐蕴峰说。
对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论断,文化科技工作者也倍感振奋。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化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蒋伟认为,美好生活更多地体现在人们对文化、精神领域的更高追求上,这种需求的日益增长,对文化产品的提供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驱动战略。面对国家的召唤和人民的期盼,文化科技工作者责无旁贷。”蒋伟表示。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