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提线木偶戏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又名“线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宋元以降,即流传于泉州地区,俗称“嘉礼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是我国不间断传承史最长,文化积淀、艺术积累最为丰厚的傀儡戏种,也是我国悬丝傀儡艺术的珍稀范本和不争代表。
泉州提线木偶戏主要传承者—泉州市木偶剧团,自建团以来,相继创作排演了大批剧目,足迹几乎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海峡两岸以及世界五大洲的近60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从联合国总部,到奥运会开幕式,再到世博会,及许多国内外重大艺术活动,泉州提线木偶屡屡成为福建文化、中国文化的突出代表,也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品牌。
泉州市木偶剧团创作演出的一批木偶剧、木偶电视剧,多次荣获文化部金狮奖金奖、文化部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提名奖、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福建省人民政府“百花文艺奖”及国际艺术节大奖。
2002年,泉州提线木偶被联合国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2005年,泉州市木偶剧团被授予“联合国南南合作网木偶艺术项目示范基地”;2006年,泉州提线木偶戏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泉州市木偶剧团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优秀实践名册”,实现我国在此项目零的突破。
调查表明,二十几年来,泉州木偶剧团从昔日濒危的边缘走出,一路开拓奋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最重要的不是依托市场化运作,而是在对古老剧种的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
联合国大会主席让·平、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先生夫人娜内、联合国第一副秘书长陈健、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大使夫人丛军、美国华纳文化中心总裁王凡与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合影留念
一是抓好学术研究、整理出版文物资料、抢救复排传统剧目以及后继传承人培养这四条“非遗”保护传承的工作主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泉州提线木偶戏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最重要的品牌之一。
多年来,泉州市木偶剧团在努力向五大洲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矢志不渝地坚持对剧种传统艺术的坚守和继承。同时努力寻找传承与创新的契合点和平衡点。
泉州市木偶剧团荣誉团长王景贤认为:“一门艺术,如果欣赏者断代,这门艺术也就没有了根。文化传承绝不能被忽视。包括政府、社会各界和直接从业者在内,都应该不断推进人才培养,优化育人环境,保证这门艺术的优秀性能得以延续。”
为此,泉州市木偶剧团制定木偶戏后续人才培养计划,从培养后继从业者、潜在从业者和欣赏者等三个方面着手,开展剧种艺术的保护传承。
王景贤在香港理工学院讲座
泉州市木偶剧团原有专业人员50人。2006年,与福建艺校泉州分校合作创办“06级提线木偶表演大专班”。2011年,又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招收本科生。相继培养了20名90后专业后继人才。除此之外,剧团与泉州通政小学、刺桐幼儿园等学校合作,开展校园艺术普及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潜在后继人才。剧团每年在国内外演出约250场,培养了大批国内外欣赏者,为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永续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注重剧目创作和艺术创新,为泉州提线木偶注入新鲜血液。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不仅仅是技艺,而是剧种艺术的精神和生命力。非遗传承的目的,是让剧种保持生命力,而不是让它成为‘木乃伊”,。王景贤如是说。
因此,泉州市木偶剧团致力于在继承传统剧目精髓的基础上创作演出贴近当代观众审美追求的创新剧目,如《古艺新姿活傀儡》《钦差大臣》《小黑小金历险记》《雪域金猴》《赵氏孤儿》《卢俊义》等。其中,《古艺新姿活傀儡》在第十届文华奖评奖中荣获“文华新剧目奖”“文华表演奖”“文华舞台美术奖”,以及“第25届西班牙托洛萨国际木偶节”奖。大型木偶剧((钦差大臣》在“金狮奖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比赛”中荣获“剧目金奖”“编剧奖”“导演奖”“造型设计奖”“优秀表演奖”。在“第十一届文华奖”评奖中荣获“文华新剧目奖”“文华集体表演奖”“文华剧作奖”“文华导演奖”,并两度进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提名”。2012年荣获国际木偶联会大会暨国际木偶节最高奖—最佳剧目奖。2012年创作演出世界首部大型木偶悲剧《赵氏孤儿》,相继荣获“第五届福建艺术节暨第25届戏剧会演”剧目一等奖、“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四届文华奖”文华优秀剧目奖、文华舞台美术奖和“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集体表演奖”;并获“首届中国南充国际木偶节”最高奖—最佳剧目奖。2015年创作演出大型傀儡戏《卢俊义》,荣获“第六届福建省艺术节暨第26届戏剧会演”剧目一等奖等多项奖。
不仅如此,在联合国总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海世博会等重要场合演出及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侨联主办的春节晚会和中共中央举办的元宵晚会,更使泉州提线木偶戏获得广泛的国际声誉,被公认为“世界一流的木偶艺术”。
泉州市木偶剧院全景
泉州市木偶剧团旧团址古城公益性活动
三是扎实推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努力扩展文化传播和文化服务空间。
2005年泉州市木偶剧团被联合国南南合作网示范基地授予“木偶艺术项目示范基地”。2008年被福建省文化厅授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示范点”及“第三批福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授予“艺术交流试验基地”。2011年,被福建省文化厅授予“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并被多个大、中专学校定为“教学、交流基地”。
泉州市木偶剧团既把上述称号当作荣誉,更当作责任。多年来,剧团在基地的硬件建设、功能扩展及服务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也创造出令人瞩目的工作成果。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泉州市木偶剧团把位于老城区通政巷王姓宗祠的老团址修葺、建设、打造成享誉海内外的提线木偶传习展示基地。今年来,在市主要领导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又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提升,成为对国内外游客全天候开放的文化旅游和公益服务新亮点和古城区西街片区中一个特色鲜明、引人入胜的文化景观。在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关心支持下,一座占地16. 8亩,含大、小两个现代化演出剧场的“泉州市木偶剧院”于2015年10月竣工落成,并成为“第四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艺术节”的主会场。从2014年至今,在泉州木偶剧院举行的公益性惠民演出己达300余场。每个周末周日都吸引数百观众前来欣赏精彩的偶戏表演,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和赞赏。剧团把老团址定位为后继人才培养基地、传统艺术展示基地和向中外游客进行文化服务的窗口。剧团将新剧院定位于开展大型国际文化交流、艺术创新成果展示基地和为青少年儿童及中外旅行团进行文化服务(含有偿与公益性)的平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为剧团进一步建设合格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更加亮丽的“木偶文化品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我们相信,泉州提线木偶戏这一中国傀儡艺术的珍稀范本,将历久弥新,闪耀更加夺目的光彩,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增添光彩。
在泉州市木偶剧团的院墙上刻有一段《同仁共勉》:“不因贫弱自卑,不因艰难自弃。不为狭域自限,不为小成自满。坚守精神家园,珍爱文化遗产。不懈精益求精,持久创新发展。”也许,这就是泉州市木偶剧团获得成功的秘诀吧!
来源:泉州文化产业网 责任编辑:曾丽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