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世界瓷都德化中国白陶瓷最高水平的百余名艺术家,将在国家博物馆联袂展示他们最新的陶艺发展和创新成果。这是8月13日,记者从在京举行的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2017年国博德化白瓷艺术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本次展会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省文化厅、泉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德化县人民政府承办,泰华宸美术馆协办。
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孙旭光,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美术学博士、经济学博士、数字艺术研究所所长王艺,泉州市委常委、副市长杨晓山和德化县领导刘德旺、陈坚宏等,以及中央、海外驻京和福建省、泉州市主流新闻媒体等记者80多人出席新闻发布会。
泉州市委常委、副市长杨晓山介绍说,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早在宋元时期,随着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崛起,德化陶瓷就成为海上丝路主要输出商品,质地优良、光滑如雪的德化白瓷,风靡欧洲,被上流贵族、学界誉为“中国白"。改革开放后,德化陶瓷继往开来,创新发展。为持续提升德化瓷影响力和美誉度,德化县委、县政府组织该县最具代表性的陶艺家联合进京展示。本次展览时间为8月20日至9月1日,8月20日上午10:00在国家博物馆西大厅举行德化白瓷艺术展开幕暨《丝路使者 “中国白”再出发——2017年国博德化白瓷艺术展作品集》出版发行仪式。当日还将在国家博物馆举行《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学术研讨会。在9月1日下午的闭幕式上,将举行“中国白”作品捐赠仪式,届时将有一批大师作品入选国家博物馆珍藏。
德化县长刘德旺告诉记者,本次展览分为两个区域和主题,在国家博物馆北2和北3两个展厅共展出106位德化陶瓷艺术家181件作品。第一个展厅为“云端高淼”,主要展示和宗教相关的观音、罗汉、力士等瓷雕作品,表现宗教文化的圣洁和慈悲;第二个展厅为“人间万象”,展示帝王将相、窈窕淑女以及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同时兼顾创新型、写意和抽象的作品。参展作品呈现多元化,既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等国家级大师的作品,也有陶瓷新秀作品;既有传统佛造像、人物塑像等规仿严谨的效古之作,也有日用陈设摆饰等机杼自出的清韵新品。众多陶瓷艺术家努力汲取古代先贤之精华,并与当代艺术语言相结合,作品具有鲜明的表现性和个人风格,充分展现德化的传统陶瓷文化和精美陶瓷艺术。
8月20日上午举行的《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学术研讨会,由中国文物考古学会副理事长郑国珍主持,陶瓷界、考古界、艺术界、收藏界的领导专家和德化大师代表将围绕德化辽田尖窑址发掘考古的价值与意义、德化瓷烧制技艺等两个主题进行研讨。尤其是3700多年前,德化辽田尖窑址发掘考古印证了德化是中国最早青瓷制造地和中国龙窑起源地。
入选此次国博展的106位作者181件作品,以及德化陶瓷博物馆的馆藏作品均选入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丝路使者 “中国白”再出发——2017年国博德化白瓷艺术展作品集》,国家博物馆馆长参与该书主编。
在记者提问环节,学术主持孙旭光,策展人王艺,德化县长刘德旺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等就记者提出的关于德化陶瓷制作历史、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塑造国际品牌、德化白瓷的艺术收藏价值等问题逐一进行了解答。
学术主持孙旭光认为,当今德化瓷成为中外众多国家级博物馆竞相收藏的珍品和赠送贵宾的国家礼品。德化陶瓷的漂洋过海,极大程度地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研究我国陶瓷史、经济史、海外交通史、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都具有重要作用。策展人王艺高度评价了德化白瓷的艺术收藏价值。他认为,德化拥有得天独厚的瓷土资源,自宋代形成以来,历代能工巧匠利用这种有强烈阴柔美感的独有瓷质,发挥他们的“迁想妙得”和技艺,达到材质、题材、技艺的完美结合。德化白瓷瓷胎致密,透光度极好,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追求单纯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质地美,摒弃彩饰。德化瓷塑取材广泛,构图简洁明快、流畅舒展,抒发着豁达乐观的胸襟,能于各种雕像中见性格,如达摩的庄严,观音的温柔,寿星、罗汉之类的诙谐。德化瓷塑的传统技艺有捏、塑、刻、搓、削、刮、接、擦、划等。其中捏塑法更是令人叫绝,人物的手、足、珠串、花饰,缨络都是随后捏成,其精巧纤秀,工细逼真,可谓举世无双。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