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泉州古城的保护、管理和利用,保持泉州古城传统风貌与特色,继承和保护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古城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原则,坚持古城保护3.0(古城保护升级版),实施古城保护发展六大工程,以“低冲击”式的有机更新,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化古城,提升古城形象,增强城市功能,做到留形、留神、留人、活化古城文化和业态,激发古城活力。力争通过3—5 年时间,使古城核心区风貌得到基本保护和恢复,古城危旧房修缮管理机制基本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古城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提升,民众自发性参与家园共造、自我管理的机制基本建立,社区自治、共建共享成为常态;古城商业业态经多轮引导、筛选,分布更加合理,文创产品更加丰富,成为非遗展示创新、传承的新平台,成为海丝城市旅游新亮点。
二、重点推进工作
(一)古城风貌保护工程。以开展城市设计为先导,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厝、传统历史建筑、街巷肌理、空间环境等的全面保护,保持与延续古城的传统历史风貌和特色。①古城规划设计及专项研究。进一步完善古城包括法定规划、城市设计、专项规划和项目设计4 个层次的完整规划体系。2016 年4 月,已完成《泉州古城西街重点保护与复兴整体规划设计》意见征询并上报省住建厅组织专家会审、审批;10 月底前,完成《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意见征询并上报省住建厅;年底前,完成《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城南聚宝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城南聚宝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重要节点专项设计》《古城水系保护整治专项研究》和《古城区域交通系统提升专项研究》等项目的意见征询并提交设计成果。年内,启动古城区GIS(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工作。2017 年第一季度前,完成《古城标识系统策划》《古城区消防系统专项研究》等工作。②古城文物古厝及重要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行动。2016 年9 月底前,完成古城文物古厝及重要历史风貌建筑调查摸底工作;10月底前,制定分期分批保护计划和文物古厝及重要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等处置规定,整治文物古厝及重要历史风貌建筑的出租乱象,抓好文物古厝及重要历史风貌建筑火灾防范工作,做好对文物古厝及重要历史风貌建筑中的危房的安全检查及排险解危工作,切实加强对文物古厝及重要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国有(公产)文物古厝及历史风貌建筑的节点示范作用,推动古城风貌修缮、保护、利用的迅速展开。③中山路中段(涂门街至打锡街段)步行化改造项目。组织对街巷进行提升设计,部分进行微改造,在保护原有街区风貌的同时,注入现代元素,争取2016 年12 月底,项目完成一期方案的实施。④设计师工作营项目。2016 年内,举办2 期设计师工作营,引入国内知名设计师参与,推动古城保护利用设计工作提升到新的档次。
(二)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古城文化规划,深入挖掘古城文化内涵,传承古城文化脉搏,加快古城文化复兴。①古城文化规划编制。组织古城文化规划编制,2016 年3 月份,邀请有关机构或高等院校专家到泉州考察对接;9 月份,达成规划编制委托意向,确定规划编制项目组,正式启动规划编制工作。②聚宝城南·闽南文化生态园。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保护文物、历史建筑、古民居、遗址等,复育聚宝街、青龙巷、万寿路等传统街巷,营造“一河三街”活态文化空间,将城南片区建成一个具有闽南文化和海丝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态园,开展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工作。2016 年年底前完成万寿路、宫塔巷、水巷尾市政道路改造工程实施方案,力争开工并展示部分项目成果。③古城规划设计展示馆。将西街116 号宋宅后座洋楼修缮改造成为泉州古城规划设计展示馆,并作为西街整治保护首个开工修缮的示范点。项目已于2016 年5 月份启动,10 月份预展,年底完成全部成果展示。④古城会客厅。将已修缮的中山中路345-1(公房)陈光纯故居改造成为泉州古城会客厅。2016 年10 月份预展,年底前完成全部展示。⑤组织编写“古城文化丛书”。2016 年3月,正式启动古城文化丛书第一辑的编辑工作;7 月底,已完成《老口味》编写、排版;力争年底前,完成印制出版工作;9 月底,完成其余6 本图书编印招投标工作;2017 年,完成编印出版工作。力争2016 年年底前整理出一批古城故事,提交协调组咨询小组会审,2017 年上半年交付印制。2016 年3 月底,已启动手绘导览图绘制工作;9 月底,基本完成绘制工作;10 月份,进行编审和征求意见;年底,交付印制。⑥政策研究及古城危房修缮。抓紧政策研究,加快古城地方性修缮费用定额政策、设定施工队伍标准、保护扶持政策以及传统民居修缮补助规定标准、房屋收购标准等相关政策的研究,并尽快出台。2016 年上半年,出台古城保护与危房整治实施中无法以产权人名义申请审批的相关处理意见,着力解决古城多年来个人申请房屋翻建碰到的难题。对城南、西街片区危房进行调查摸底,落实具体修缮示范点并抓紧设计、施工。
(三)古城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强古城环境综合整治,完善街巷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古城群众幸福感。①爱国路道路工程项目。打通爱国路“断头路”,直通新华北路,并将现有约5 米宽,拓至14 米宽,改善和提升西街交通功能,为西街人文风貌恢复、步行街的建设创造条件。2016 年下半年,启动拆迁前期工作,争取2017 年底完成道路建设。②金鱼巷微改造项目。2016 年8月份,街巷设计完成,部分进行微改造,争取12 月份全部完成。③象峰巷、三朝巷微改造项目。2016 年8 月份,两条街巷设计完成,部分进行微改造,争取12 月份全部完成。④古城核心区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创城工作要求,对古城核心区的市容环境卫生、户外广告和“两违”综合治理进行综合治理。2016 年3 月底前启动,4 月底前取得初步成效,年底前取得明显成效。⑤古城区内沟河整治项目。结合“内沟河整治”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实施,组织开展八卦沟中段景观综合提升方案研究,力争2016 年9 月份启动提升工程,年底前完成。
(四)古城旅游提升工程。通过旅游化改造,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古城旅游吸引力。①新门旅游文化特色街区二期项目。新门旅游文化特色街区项目被列为2016 年度福建省文化产业十大重点项目,二期项目已于2015 年开工,力争2016 年年底前,完成项目总体建设。②泉州美食城。筹建泉州美食城,集中展示泉州地方特色美食。2016 年前三季度,抓紧进一步优化规划设计方案,推进各项手续报批工作,着手施工图纸设计及地质勘探等工作,稳步开展原租户清迁工作;第四季度(力争10 月份)项目动工; 2018 年上半年完工。③“文化进街巷”项目。筹划建设印记闽南文化驿站、“泮宫味道”、留氏文化展示点、泉州提线木偶展示中心、泉州传统花灯展示馆、泉州锡雕文化展示点、泉州香道文化展示点、泉州丝绸文化展示点、西街青年创意创业展示点等古城常态性文化展示点。“十一”期间在古城策划举办包括华侨新村咖啡文化周、西街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府文庙系列文化活动、新门文旅街区系列文化旅游活动、源和1916 创意产业园系列文化创意活动、城南片区文化旅游活动等内容的“庆祝国庆·欢乐古城”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推进“公益文化巡演进街巷”系列活动,并充分利用西街肃清门遗址广场现有的闲置店面打造古城文化展示窗口。上述工作按照“近期安排与长期计划”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组织实施,力争在2016 年底取得阶段性成效,2017 年全面开展古城常态性文化展示点建设。④组织策划一年一届古城徒步活动。策划首届海丝古城定向穿越徒步活动(2016 年6 月中旬),精心挑选最能体现泉州海丝文化的线路,在徒步路线中穿插展示火鼎公婆、拍胸舞等泉州民俗文化,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引导民间自发徒步旅游活动,挖掘古城街巷文化。⑤根据古城街巷特点,结合古城交通组织设计,协调加密布置公共自行车站点,方便市民和游客出行。2016 年上半年,完成覆盖西街片区、府文庙片区和城南片区共152 个主要景点语音导游系统的首期项目。
(五)古城家园共造工程。以社区营造为载体,探索“千年古城、家园共造”管理机制。①启动社区营造培训工程。建设社区营造平台,开展培训工作。积极筹建社区营造民间工作队伍,组织物色古城4 个街道及各社区2~3 个片区范围内有一定声望、对片区情况熟悉、热心群众工作的人员,组建1 支有力的民间社区营造工作队伍,为今后古城开展社区营造工作打好基础。适时组织市古城办、鲤城区等相关人员到厦门、台湾及其他省、市考察社区营造及古城保护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学习借鉴先进经验。②华侨新村社区营造示范项目。以华侨新村为示范点,积极引导居民和经营户组成社区营造自治小组,打造与政府互动、与市场接轨、多方共同参与的社区有机更新和综合提升、全面活化的“家园共造”良好机制。③中山中路精细化管理。针对中山路沿线建筑管理难问题,提出街区精细化管理思路,探索街区商铺自治管理协会参与自我管理的机制,针对街区301 家商铺开展“文明商户”的评选活动,规范化管理商家,提高行业自律性的同时,共同创建中山路和谐、有序、整洁的经营环境。④开展“点亮家园”古城改造活动。策划启动“点亮家园”活动,制定鼓励政策,发动古城历史风貌建筑业主积极参与,对接国内外优秀年轻建筑师主创设计,形成政府政策引导,业主主动参与,建筑师注入设计元素,作品融入生活和业态之中,并在电视等多媒体上全程展示,营造宣传引导的浓厚氛围。
(六)古城业态活化工程。积极探索古城保护新途径,通过突出市场运作,对老建筑、老厂房“活化”利用,催生和激发业态活力。①面粉厂、麻纺厂改造。该项目作为源和1916 创意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 年上半年完成面粉厂基础设施改造及招商工作,年底前打通麻纺厂与源和堂道路,并完成麻纺厂基础设施改造及业态策划工作。②“东亚之窗”文化创意产业园。将中侨集团已停产的机床厂改造建设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整合中国皇家文化、东亚四国(中、韩、朝、日)文化和闽台文化,在充分展示东方文化元素的同时,利用声、光、电等表现形式,提供一个全新的东亚文化交流展示平台,为泉州“东亚文化之都”建设增添新内涵。2016 年第一季度,规划总平审批,进行施工图纸设计,开展地质及旧厂房建筑钻探及勘查;第二季度,施工单位进场,5 月份启动保留旧厂房建筑的改造、加固及装修工作;抓紧各项手续报批工作,确保二期工程9 月份动工;2017 年底,全面竣工。③龙头山片区。抓紧确定龙头山片区安置房及配套设施建设方案,并尽快启动;同时,结合西街历史街区保护研究,组织策划龙头山片区保护和利用方案,打通与西街的文化走廊,形成西街片区旅游集散中心。④打造苏廷玉故居文化新业态示范点。充分利用苏廷玉故居,通过设计引导,政府、经营者和社会共同打造古厝文化平台,在经营民宿等业态的同时,定期不定期举办刻纸、花灯、提线木偶等非遗展览、体验互动等活动,在传统古民居得到保护的同时,有效活化闽南文化和业态。⑤“寻找西街最美商铺”评选。组织开展“寻找西街最美商铺”评选活动,找出大众喜爱的古城街巷和业态品牌,再组织设计师为获评商铺进行升级设计,政府给予适当改造补助,助力商铺升级,并以点带面,引导激发民间推动业态升级的热情。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古城办要强化督促协调,市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统一思想,协调配合,根据职能分工,坚决抓进度,促成果。鲤城区人民政府要调配精干力量,积极配合协调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做好群众工作,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二)组建专业团队。选聘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组成古城保护发展工作咨询小组,对古城保护发展建设规划、规范化管理、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及重要节点等开展咨询,提供对策建议。甄选具有多项成功案例、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策划团队,全程策划古城保护提升工程。聘请若干律师事务所作为古城协调组的常年法律顾问,为古城保护工作提供法律支持。
(三)健全推进机制。完善古城保护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古城保护发展工作协调组不定期听取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完善项目工作台帐,细化目标任务,强化督导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
(四)积极筹集资金。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下,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政策性资金补助;多渠道寻求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支持(特别是针对泉州古城范围内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有历史价值的古大厝保护修缮和个人申请危房翻建等)。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市场化运作,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支持、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投资方式参与古城保护,多渠道筹措资金。
来源:泉州文化产业网 责任编辑: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