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泉州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落实《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泉委发〔2015〕17 号),按照《泉州市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特制定本路线图。
一、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世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发展现状
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引擎作用越发明显。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14 年,国际游客到访量和旅游收入方面,法国、美国、西班牙和中国继续居全球前列。中国元素继续成为关注焦点。
2.发展趋势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未来15 年全球范围内国际游客到访量将以年均3.3%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30 年将达到18 亿人次,旅游产业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加快发展旅游业成为很多国家(地区)的战略决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逐渐成为创造就业、创业、出口创收以及拉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驱动力。从地区格局来看,亚太板块蓬勃发展,全球旅游发展重心将继续东移。未来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彰显区域文化特色的度假胜地将成为主流产品和重要支柱,传统文化与现代休闲的结合成为重要方向。
(二)国内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三大旅游市场呈现国内旅游市场高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稳中有进、出境旅游市场快速增长的态势。2014 年,全国旅游总收入3.73 万亿元,国内旅游人数36.11 亿人次。中国公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旅游交流交往更加频繁,旅游外交影响更加多元和广泛。《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 号)、《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旅游局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国土资规〔2015〕10 号)等文件相继出台,对旅游发展方式、新业态拓展、扩大市场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安全文明旅游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同时在财政扶持、用地保障等方面释放利好。
2.发展趋势
国家旅游局把 2016 年中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丝绸之路旅游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未来5 年,将吸引大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游客,带动旅游消费。国民旅游需求旺盛,大众休闲度假旅游时代已到来,预计2020 年我国人均出游率将达到5次以上。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将进一步促进旅游消费。旅游消费需求多元,游客出游方式更加多样,更加注重“快行慢旅”的良好体验。旅游产业跨国界、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不断创造新领域,形成新业态。“旅游+互联网”步入旅游发展新时代。
(三)福建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发展现状
以“清新福建”为品牌,集中精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2014 年,全省旅游总收入2707.67 亿元,旅游外汇收入49.12 亿美元,全国排名分别为第17 位、第4 位;全省接待游客2.34 亿人次,入境游客544.98 万人次,全国排名分别为第23 位、第5 位。
2.发展趋势
福建旅游在全国地位有实质性提升,围绕“我国重要的自然和
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总体目标,强化福州、厦门、武夷山三大旅游集散中心城市作用,打造闽东北山海画廊、闽南滨海文化、闽西北生态文化、闽西南客家红色文化,着力建设全国生态旅游先行区、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合作先行区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核心区“三个先行区”,明确提出建设厦门、福州、泉州三大千亿级旅游产业城市,以厦漳泉城市群旅游一体化为抓手,凸显闽南文化、海丝体验、滨海度假等优势。定位泉州打造全国海丝旅游先行示范区。
(四)泉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发展现状
(1)旅游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各项指标稳定增长。近年来,全市主要旅游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率,旅游收入占GDP 及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2015 年,全市共接待游客5125.31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17.89 亿元,同比增长15.74%和16.88%,两项指标均居全省前三,增长率高于厦门、福州。
(2)与全国28 个主要旅游城市相比,具有入境旅游市场竞争优势。2014 年,全市旅游外汇收入12.3 亿元,比增14.4%,接待入境游客212.83 万人次,比增14.4%,两项指标均居28 个主要旅游城市第10 名。
(3)旅游经济水平处在全省第一梯队,新一轮赶超逐步呈现。2012 年以来,旅游总收入及游客接待量排名全省前三。2014年,泉州过夜人气排名全省第一。入选2014 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入选2015 年“中国入境旅游综合市场吸引力最高城市”第三名。
(4)产业链逐步完善,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全市共有A 级景区34 家(其中5A 级景区1 家、4A 级景区11 家、3A 级景区22 家),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11 家;省级观光工厂13 家;省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6 个、特色村20 个;露营地8 家;省级特色休闲街区6 家。星级饭店94 家(其中五星级13 家、四星级38家),客房数12954 间(套),床位数21367 床,星级饭店和高星级饭店数量均居全省首位。各类旅行社87 家,其中,出境游组团社11 家、赴台游组团社2 家、5A 级旅行社12 家、4A 级旅行社8 家;营业额超亿元旅行社5 家。143 种(类)旅游商品入选泉州伴手礼正式名录。旅游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旅游政务网、泉州旅游APP、旅游集散中心、道路交通标志等旅游公服体系不断完善。
2.发展优势
(1)经济实力强劲。“十二五”期间,泉州经济总量占全省近四分之一,连续17 年居福建省首位。泉州是国家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级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民营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
(2)文化底蕴深厚。泉州是“海丝”起点城市,海丝遗存最丰富、保存最完整。获评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汇集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以及妈祖信俗等,有“世界宗教博物馆”美誉,是联合国选定的全球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茶、香、瓷等最具东方文化代表的元素和资源组合具有世界唯一性和独特性,南音、梨园戏、木偶戏和高甲戏等古老神奇剧种汇集,惠安女、蚵壳厝、蟳埔女等地域特色文化缤纷多元。
(3)产业支撑有力。民生产品制造业基础雄厚。德化陶瓷、安溪茶、永春香、惠安与泉州台商投资区雕艺、晋江石狮鞋服、南安石材等“一地一特”的产业优势,为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政策利好新机遇。“一带一路”为泉州旅游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国家级“金改区”和国家级“民营经济综改区”带来的政策红利为全市旅游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环湾、向湾、同城”发展战略逐步实施,旅游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大。
3.存在问题
(1)内在问题:旅游有效投资不足。旅游投资内涵、投资方式和组织形式亟待创新,民间资本、在外泉商、海外侨商等具有很大激发空间。品牌效应彰显不够。以“海丝泉州”为主打,旅游营销取得成效,但品牌具象化和产品支撑不足,距离成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海丝代表城市仍有差距。文化内核生产力不足。深厚的文化内涵尚未有效转化为特色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丰度、体验性等亟待加强。产业融合嫁接不够。茶、香、瓷、雕艺等特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嫁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旅游吸引物的竞争力不强。服务品质有待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处在起步阶段,智慧旅游相对滞后,服务品质亟待提升。
(2)外在挑战:转型升级挑战加大。旅游业正步入大众化、个性化和智能化三化一体的新阶段,旅游市场的需求层次更加多元化,传统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内在压力不断加大。国内旅游城市竞争加剧。三亚、青岛、厦门等国内其他滨海旅游城市快速发展,广州、西安等“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积极谋划旅游业大发展。泉州作为沿海城市与海丝起点,面临较大外部竞争。在福建省内,泉州由于旅游资源分散,缺乏能起龙头引领作用的大型旅游项目,正面临着各地的挑战。厦漳泉旅游一体化尚未真正达成。
综上所述,泉州旅游业需充分发挥“海丝”起点城市的独特优势,有效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围绕建设“海丝”先行区,盘活在文化内涵、经济活力、特色产业、休闲氛围等方面的优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旅游改革创新,促进旅游投资消费,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泉州逐步走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二、发展定位和目标
(一)发展定位:世界海丝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二)发展目标:做强做活做特“海丝泉州”品牌
以海丝为品牌统领,打造全国海丝旅游先行示范区,将海丝历史渊源、海丝遗存、现实基础等产品化、实物化。①铸强文化内核,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和核心竞争力,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消费,打造世界多元文化休闲旅游区、全省文化旅游新高地。②升级产业体系,建设千亿级旅游产业城市,推动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园区载体落地,实现旅游产业快速增长。③提升服务体系,打造有情怀、有情感、有情境的休闲慢城,推进全市旅游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实现“互联网+旅游”的创新突破。
通过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增平台、强机制等手段,激活社会资本、民营经济,做强全市大旅游产业体系。以阶段发展概念,逐步提升旅游产业质量及国际知名度。到2016 年,旅游接待总人数预计达到5800 万人次,力争实现旅游总收入710 亿元。至2019 年,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 亿元,进入千亿级旅游产业城市行列。至2020 年,旅游产业总收入突破1300 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次突破1 亿人次,旅游人均消费突破1300 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6%。
三、发展路径
强化旅游资源整合、要素集聚与产品业态创新,推动集群化发展,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培育体育赛事和旅游节庆品牌。
(一) 做强一个旅游中心核——海丝文化休闲核。以泉州古城为核心,涵盖鲤城区、丰泽区全部,及洛江区、泉州台商投资区部分区域。全域化保护开发打造泉州古城游,推进环清源山文化旅游圈要素集聚、培育环泉州湾“海丝”文化旅游圈,布局泉州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建设海丝文化、闽南文化、宗教文化集中展示区,形成以城市休闲、文创体验、文化演艺、餐饮购物等为特色的都市旅游中心。
(二)优化两条旅游产业带。①蓝色滨海休闲旅游带。以海洋文化为纽带,重点整合泉港、石狮、晋江、南安、惠安、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滨海和人文资源,丰富文化体验、滨海度假、运动休闲、商务会展等旅游产品,构建一条民俗文化浓郁、海洋特色鲜明、品牌效应突出的蓝色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带。②绿色养生休闲旅游带。发挥洛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生态优势和人文特色,以观光游览、山地运动、生态休闲、宗教朝圣、文化体验、养生度假为主导功能,建设生态环境优良、综合效益显著和地方性明显的绿色生态旅游休闲带。
(三)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旅游与文化、海洋、农业、林业、工业、体育、教育、医疗等进一步融合,培育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度假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康养休闲基地、乡村体验、露营地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发展研学旅游、康体旅游。合理布局旅游要素,创新服务手段和营销模式,挖掘茶、瓷、香、雕艺等文化旅游元素,精心打造滨海度假、海丝体验、宗教朝圣、闽台寻根、惠女风情、文化休闲、乡村度假、观光工厂及旅游购物等精品旅游线路。
(四)培育体育赛事和旅游节庆品牌。进一步发挥体育运动产品制造基地的优势,培育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力争经过5 年努力,将国际环泉州湾公路自行车大赛、国际南少林武术邀请赛等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赛事。重点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品牌,继续优化“一县一节庆”办节模式,使旅游节庆品牌和体育赛事成为有效拉动旅游消费的重要载体,成为提升泉州知名度、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特色旅游产品。
四、平台建设
发展“1+N”大旅游模式,推动旅游与文化、工业、农业、休闲、健康等领域深度融合。
(一)全域化打造泉州古城。实施古城复兴计划,推进古港转型升级,推进“古城—古港—新区—全域”联动发展。开发古城老街巷、古民居、古建筑,导入民宿业、文创业、旅游工艺品、酒吧、美食等。在城市新区注入旅游要素,构建城市旅游标识系统,在沿江通道建设渔人码头,打造游客集散平台,开发大坪山、桃花山观光资源,完善环清源山旅游圈产品布局。打造一台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建设一批文化创意旅游基地,搭建旅游创客平台,创造消费、拉动就业。
园区载体:泉州古城(重点做活新门街、城南片区、西街3个片区);环清源山文化旅游圈;环大坪山、桃花山旅游圈。
在建项目:源和1916 景区提升、新门特色旅游休闲街区、闽南文化生态园、清源山景区提升。
招商/前期项目:市级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洛阳桥文化旅游区、丰泽蟳埔村文化旅游项目、滨江大道渔人码头、桃花山游客服务中心、策划一台演艺节目。
(二)打造六个特色产业集群。发挥“一县一特”的产业优势,推进旅游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时尚工旅、滨海雕艺文化、“茶+旅”、“香+旅”、“瓷+旅”、“石+旅”等六大特色产业集群。
1.时尚工旅产业集群。依托晋江、石狮鞋服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时尚购物旅游,打造石狮服装城商贸购物与展示基地,建设七匹狼男装博物馆、安踏等一批观光工厂,推动晋江创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县。加快晋江五店市、围头战地文化渔村、灵源山景区、紫帽山、石狮永宁古卫城、红塔湾露营地、祥芝渔港风情等项目建设,培育时尚创意、帆船基地、海上运动、渔港风情、健康养生等旅游新业态。
园区载体:围头湾—深沪湾滨海旅游区。
在建项目:晋江五店市、围头海角旅游休闲驿站、安平桥生态文化公园、石狮永宁(古卫城)历史文化及滨海旅游项目。
招商/前期项目:石狮祥芝渔港风情小镇、晋江灵水古村落保护,策划打造沙滩排球、帆船、帆板、冲浪等滨海运动和篮球、羽毛球等精品体育赛事。
2.滨海雕艺文化产业集群。涵盖泉港区、惠安县、泉州台商投资区,依托海湾海岛、惠女民俗、古城雕艺等特色文化,推动青山湾、月亮湾、洛阳古镇、百崎湖、惠屿岛生态休闲渔村等一批滨海休闲度假区建设。加快崇武半岛、洛阳桥及河口湿地等项目招商,打造文化展示、游艇码头、滨海度假、民俗体验、海岛风情等多元海洋旅游产品。
园区载体:崇武半岛、泉州台商投资区滨海旅游区。
在建项目:泉州台商投资区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世茂蓝色海湾、上塘雕艺街、惠安鼎立问石馆、小岞原生态惠女民俗村、大岞惠女风情园。
招商/前期项目:中国惠安海丝文化旅游城、惠安崇武古城潮乐水关文化街区、中国惠安女风情文化村、泉州台商投资区海丝世博城、嘉信游艇项目、泉港峰尾古城文化旅游开发、山腰盐场文化产业园。
3.“茶+旅”产业集群。以茶文化为特色,结合宗教朝圣、生态休闲、山地运动,推进清水岩、洪恩岩景区提升和云中山、海峡茶博园、茶博汇、志闽旅游、大坪金刚山泉厦雄狮文化旅游景区等项目建设。建设一批突出文化体验和养生休闲的茶乡人家、生态茶庄园。探索创新茶旅发展模式,依托安溪茶学院,大力推动研学旅游,提升安溪茶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
园区载体:安溪生态茶庄园。
在建项目:清水岩、洪恩岩等景区提升,八马铁观音等一批茶庄园,连捷温泉世界、海峡茶博园、安溪闽南文化旅游城、安溪大坪雄狮瀑布文创旅游基地。
招商/前期项目:安溪云中山生态旅游开发项目、九凤岩景区开发。
4.“香+旅”产业集群。以“拳、香、茶、醋、画”等休闲养生元素,推进“中国香都·永春达埔”香道体验基地、天沐温泉、醋观光工厂、岵山古镇、牛姆林等项目建设,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精品,开发武术健身、温泉度假、休闲养生、乡村体验等旅游新业态。加快永春旅游全域化建设。
园区载体:桃溪流域生态旅游区、永春中部文化休闲养生度假区、中国香都。
在建项目:永春天沐温泉旅游度假区;彬达、老醋等观光工厂提升;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休闲集镇、特色村)。
招商/前期项目:大牛姆林生态度假区、永春岵山古镇、永春高端生态健康养生养老项目、外山云河谷生态旅游项目。
5.“瓷+旅”产业集群。涵盖德化全域和永春苏坑等区域,依托戴云山自然生态、陶瓷文化资源,通过旅游拉动,促进陶瓷产业创意休闲再升级,释放山水生态的人文张力,推动一批不同类型的陶瓷文化旅游体验项目提升,拓展乡村创客空间,培育休闲旅游集镇、特色村,打造生活型休闲旅游目的地。
园区载体:大戴云旅游区、德化陶瓷文化旅游区。
在建项目:石牛山、云龙谷、九仙山景区提升、顺美陶瓷文化生活馆、洞上陶艺村。
招商/前期项目:大南埕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蕉溪温泉旅游度假小镇、陶瓷文化遗址公园(屈斗宫古窑址项目)。
6.“石+旅”产业集群。依托对台、建筑、宗教、红色旅游等资源特色,结合石材产业优势,建设闽台文化旅游合作基地和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培育国际知名的石材时尚创意文化旅游品牌。
园区载体:南安石井水头石材体验园区、金淘红色旅游区。
在建项目:五里桥文化湿地公园;英良印象五号石材文化博览园、东星奢石体验馆、郑成功文化旅游区、香草世界度假村、叶飞故里红色旅游区。
招商/前期项目:郑成功主题公园、蔡氏古民居旅游区、雪峰旅游区。
(三)搭建区域性战略协作平台。推动“海丝”合作和“海陆”互动。积极参与21 世纪“海上丝路”城市联盟建设,推进“海丝”联合申遗工作。加强与陆上丝绸之路城市的旅游合作,扩大丝路旅游的辐射范围。积极发展入境旅游市场,在进一步拓展泉籍华侨华人游客市场的同时,发挥我市穆斯林遗存的优势,重点开拓东南亚、中东、非洲等穆斯林国家旅游市场。发挥对台优势,进一步深化泉台旅游合作。持续推进厦漳泉旅游同城化。大力推动大戴云旅游合作平台建设。
(四)强化旅游营销推广平台。加强“海丝泉州”品牌整体营销,搭建旅游媒介、电子商务、旅游商品交易等平台,丰富“海丝泉州”品牌内涵,做强“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影响力,推动“海丝泉州”品牌的具象化、多元化升级,开展线上线下立体化多渠道旅游营销,实现品牌全方位推广。
(五)构建全方位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1.建设快行慢旅交通体系。增设机场航线。增加晋江机场旅游旺季目标客源市场的国内航班,开辟通往东南亚、日本、韩国及海丝沿线国家的国际航线。加快港口建设。借力古城古港复兴计划,科学规划建设邮轮码头、游船游艇码头,提升石井港对台客运码头,积极推动海上客运直航航线延伸到台湾本岛,使泉州港成为直航金门、澎湖、台湾本岛的重要客运通道。完善高铁交通。推动泉州辖区内的高铁站点增设工作,完善高铁、动车站的接驳集疏体系;借助快速路网交通优势,进一步开辟珠三角、长三角、中西部地区更广阔的客源市场。发展“旅游直通车”。根据主要旅游景区(点)的建设和客流情况,推动旅游景区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有效衔接,串联主要景区(点),为散客出游提供新的交通选择。
2.完善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布局全市旅游集散服务网络,设立中心城市、县一级集散中心和咨询服务网点构成的三级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市级旅游集散中心、惠安、安溪、永春、德化、晋江机场等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建设。
3.加快智慧旅游工程建设。把智慧旅游纳入泉州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推进重点旅游景区、高星级酒店、旅行社等单位的智能化建设,加快智慧语音导游建设,强化在线旅游服务,逐步建立智慧旅游服务系统、智慧旅游管理系统和智慧旅游营销系统等三大体系。
4.全面升级旅游服务。鼓励地方剧团、文艺团体编排旅游演艺并联动成熟景区发展,完善娱乐、餐饮、购物、住宿、游览等要素,完善旅游道路交通标识体系,全力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建设,健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投诉和紧急救援机制等。加快旅游咨询服务、度假型旅游酒店等配套建设,提高我市接待境外高端客人的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市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的作用,对全市旅游业发展进行综合协调。在适当时候推动旅游委员会的设立。
(二)加强政策扶持。对重大旅游投资项目给予适度贷款贴息。对航空公司开辟境外新航线和旅行社开辟境外新航点旅游包机,对旅行社组织入境旅游,以及对我市旅行社在省外设立分社给予奖励。鼓励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提档升级;继续对新评定的3A 级以上景区、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给予奖励。完善地接奖励政策。对旅游商品研发机构、创新设计人才给予奖励。
(三)培育市场主体。研究出台激励政策,吸引国际知名旅游企业、国内大型旅游企业及台湾知名旅游企业来泉设立区域性总部和投资开发、旅游营销等职能型总部。积极引进世界知名精品酒店集团,重点建设主题文化特色精品酒店。
(四)加强用地保障。旅游相关建设项目用地中,用途单一且符合法定划拨范围的,可以划拨方式供应。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供应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加大旅游扶贫、旅游厕所用地保障。针对旅游新业态用地特点,按照鼓励使用存量、规范使用增量的原则,支持乡村旅游、自驾车、房车营地、邮轮游艇、文化和研学旅游有序发展。支持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建设旅游公共设施。
(五)加强人才培育。加大旅游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加紧规划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吸引旅游人才及返乡创业人才投身旅游业。加强校企合作,成立旅游行业管理顾问咨询服务专家组,加强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开发智力支持。强化导游队伍培训力度,出台鼓励高、中级导游员政策,不断优化旅游人才发展环境。
(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落实旅游项目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进旅游企业节能减排建设,强化绿色标志认证,评选绿色饭店。推行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工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文明旅游的宣传引导。
六、招商引资
以“促进文旅融合、推动转型升级”为核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一)加大招商力度。加强项目策划,筛选出一批海丝、海洋、文创、休闲等多元主题的优选项目,夯实旅游招商引资基础。发挥海外侨亲、台港澳同胞乡会组织和各地泉商组织的优势,多渠道发布、推介泉州旅游招商项目。举办高规格海丝论坛暨旅游投资大会,邀请国内外知名经济学家、旅游专家、业界领袖开展高峰对话,打造高端聚焦的旅游项目交流、推介和洽谈平台,实现资本方、资源方、服务商的全面对接,进一步吸引和促进投资落地泉州旅游。
(二)着力拉动投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旅游投资,采取市场化资本运作,通过盘活存量资本、优化增量资本等方式,鼓励PPP、众筹、互联网金融等模式进行融资。依托市产权交易中心海丝泉州旅游资源交易平台,促进我市旅游资源与各类资本的结合,加快推进国有旅游景区经营权市场化改革。
来源:泉州文化产业网 责任编辑: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