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创精英 > 内容

王经民:雕刻人生 创意无限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7-06-21

王经民

惠安,是中国石雕之都,它的雕刻艺术以精雕细刻、纤巧灵动的南派艺术风格为特征,汲取晋唐之遗风、宋元之神韵、明清风范之精华,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被冠以“中华一绝”之美称。1967年,王经民出生在惠安溪底村,这里石、木雕人才辈出,是惠安雕艺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为他的艺术生涯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开启王经民石雕艺术生涯的老师是他的父亲——王清标,一位开创了惠安石雕历史新风尚的著名“捏剔师”,擅长打坯、放样、安装,是闻名三乡五里精通寺庙建筑的能工巧匠,也是最先运用“针黑白”手法,在石头上演绎摄影技法的影雕创始人。或许是父亲醍醐灌顶的言传身教,使他很快熟谙了那些造就建筑特色专有的装饰纹样和装饰题材,也开启了王经民的艺术之门,激发了他想要在石雕艺术这块乐土中振翅翱翔,驰骋辟疆的雄心壮志。

出水蛟龙

理想是美好的,但是真正开始在石雕行业中跋涉,才发现这个行业是艰辛的。回想起从艺时的点点滴滴,王经民深有感慨地说。他在15岁时便开始了雕刻生涯。当时雕刻全部都是用手工的,没有任何现代机械,用于雕刻的原料石头特别硬,想要在上面打造出一个型来,是非常讲究技巧又非常辛苦的事情,与工地上的搬搬拉拉石头纯粹的体力劳动截然不同。他掌握了石雕刻的各项技术,如雕扑、平直、打巧、铁剔以各种雕刻艺术,包括沉花、线雕、针黑白、浮雕、透雕、圆雕。做石雕不仅需要手艺、力气,还需要博采众长。年轻时的他经常跑到各处去观看、学习,使他的技艺和学识得到升华。他将各种技能充分运用在各式传统建筑和现代公共建筑、庭院、园林以及宗教寺庙等建筑内外装饰构件、柱、梁上,展示了他在建筑装饰艺术方面很高的造诣。

闽南建筑在形、色、质上所展示的风采,构成了闽南建筑造型艺术的特色,尤其是石雕的应用,不仅赏心悦目,而且极富诗情画意。台湾是当代中国的一方兴佛热土,当地的寺庙建筑豪华、精致,而这也为艺术家施展才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会。身怀一身好功夫的王经民在此派上了用场,台湾的很多寺庙请他施展绝活,短短的时间内,他名气震响海峡两岸。其中台北松山奉天宫墙堵青石雕刻,运用多种雕刻手法,中间石雕以深浮雕手法,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一幅众仙图;上枋砍线以透雕的手法诠释鼠抱金瓜的比喻,下枋则刻传统纹样,整体协调而出位,给人以清新感。

荣誉:神雕

在工艺上,王经民力求创新。如“浮雕”必须采用“压低起伏”的手法,把逐层的高度向下压低,高点与低点的距离、形体、起伏不太强烈,层次鲜明有序。还有“压低隐起”的低浮雕手法,把物体的厚度压缩到相当低的程度,浮雕的最高点与最低点相距很小,形体薄、起伏弱、层次接近、平面性强,通过局部磨光的点缀、形成着色的效果,布局上更多地强调了绘画的因素,在作品《少司命》的构图上得到了最好的途释。画面中少司命女神手举童子,下方两个童子腾云相随,给人以升腾的动感;明月入怀,清风出袖,见素抱朴,天趣盎然的意象,呈现着别有洞天的雅趣。宛然芳树、穆若清风,瞬间拂动观者的心旌,体现了“神雕”王经民出神入化的手法。

回首岁月,雕龙在不知不觉中成了王经民的绝活。细看他的雕龙作品,是那样的威武猛烈,在电闪雷鸣中呼风唤雨,演绎了无数气力雄健的青龙如惊电遗光,长风振林般地飞坠海峡隔岸。像《蛟龙出水》这块通常被用来放在寺庙或宫殿门内左右台阶当中的石堵,不知雕过多少次了,每一回王经民都在有限的空间中尽可能地表现出蛟龙完整宏大的体量感,在浅表的空间里展示着深藏水中的蛟龙呼啸欲出的空间境界,以翻腾的卷云浪花起位,类似高浮雕“剔地起突”的技法,重刀刻出高于平面20几厘米的龙头和露出水面的龙身、刚健的四爪,飞扬的须、张力极大的口,形成了作品由里向外延伸的紧迫感和辐射感。那满而不雍, 绷而不断, 方中有圆的状态有如“气”在其中,置身此地,观者所见空间虽小,然而可感空间却大,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深刻含义已尽在其中。

王经民,身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凭着一股勇于创新的精神,在长期的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理念。他将传统石雕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巧妙利用石材的质地和自然纹理的形态特征,经他神雕之手幻化出的佳作如瑶璎相衔,在山石之间演绎了一个个美丽的故事。这就是王经民,对艺术永远有一股执着追求的激情。

来源:泉州文化产业网 责任编辑:谢自旋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