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双炯
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邱双炯可谓功成名就,为什么还要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对此,邱双炯淡然一笑,坦言相告:“我一生最喜欢两句格言:‘人生在于奋斗’,‘生命不息,奋斗不已’!我既当过学徒,又当过领导,知道德化陶瓷业的历史和现状。德化以白瓷著称于世,但遗憾的是:‘德化陶瓷无大器’!过去老祖宗烧制作品的规格没有超过50厘米的。如何让中国白瓷大型雕塑走向大雅之堂,促进德化陶瓷业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心愿!”
海量弥勒
突破瓷都“瓶颈” 独创世界瑰宝
2011年4月3O日,在江苏常州天宁寺天宁宝塔落成开光4周年之际,宝塔第二层阐述“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这新六和思想的众缘和合殿正式开放。作为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我国唯一的“瓷佛殿”,创下了多个之“最”,其中第一个就是瓷佛最高:由邱双炯大师经过13个月攻关而成功创作的《八本尊菩萨》白瓷塑像,每座尊身高均在l.5米以上,立尊身高更是达到了1.8米以上,《八本尊菩萨》之首千手观音菩萨高至2.2米。这些“中国白”大体量瓷佛组像,堪称“世界瑰宝”。
邱双炯说,“中国白”瓷塑素以精雕细刻见长,很难制成大型作品。当常州两位副市长和民宗局局长一行考察了全国许多瓷产地,最后选定德化,登门请他为天宁宝塔量身定制《八本尊》白瓷佛像时,他深感盛情难却,同时也感到这既是实现自己心愿的机遇,又是面临突破德化“中国白”瓷塑宜小不宜大的历史性技术“瓶颈”的严峻挑战 。
邱双炯迎难而上,把这次大型瓷雕当作一项综合工程,重新钻研文化艺术、物理化学、热工、硅酸盐工程等相关的资料,认真总结2009年研制“中国白”瓷塑《和善十八罗汉》(每尊身高l米至1.2米)的经验与教训,对瓷土配方、瓷坯成型及烧制工艺等环节进一步创新,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攻克了大体积的“中国白”瓷土在13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煅烧过程中易开裂、软塌、变形等难关,终于在20lO年底实现了“中国白”瓷塑系列《八本尊菩萨》的新突破,塑像魁伟,形神兼备,震撼游客。
邱双炯不仅独创了“中国白”大体量瓷塑新技术,对大型瓷雕群体的神韵也独树一帜。他研制创作的“中国白”特大型瓷雕《和善十八罗汉》于2009年3月应邀参加在江苏无锡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天花烂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佛教艺术珍品荟展》,并被无锡灵山梵宫永久收藏,这套作品就是他对以明代瓷圣何朝宗的“何氏技法”为代表的德化传统瓷塑技法和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的典范之一。
邱双炯匠心独具,历时一年多,将佛性、人性与时代感融为一体,把十八罗汉的神韵体貌由传统的龇牙咧嘴、打压骑驯、改为慈眉善眼、循循善诱,充满喜气。如把降龙、伏虎、笑狮、骑鹿等罗汉身边的动物体量缩小,收龙入钵让其从善成佛,老虎像猫改掉恶性,狮子耷耳垂尾温顺,怀抱小鹿亲切对话,既彰显“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又蕴含普度众生、佛法无边。使罗汉与动物的神态对应上,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勃发全新的艺术感染力,是“中国白”瓷雕史上的又一大创举。
大型瓷塑 《卫青》 高 2.25 米
首创薄胎瓷塑 领先夜光陶瓷
邱双炯从县领导岗位退下后,全身心地投入继承德化白瓷传统工艺与自主创新,首创了“薄胎瓷塑”新工艺并在水性颜料“釉下彩饰”工艺研究方面获得重大成功。他创作的人物典故珍品《贵妃醉酒》、《贵妃出浴》《术兰易装》等,大有“呼之欲出”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贵妃醉酒》瓷塑,选取“中国白”材质,调配高温色料,采用“薄胎”新技法创作,瓷质衣着薄如纸、裙带细如丝,杨贵妃醉后侧卧于玉床,粉腮红晕似若朝霞的体态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自有一首诗咏曰:“稀世名雕出大家,贵妃一塑动京华。匠心运处坯如玉,艺火青时瓷薄纱。再现醉容花失色,重生娇质壁无瑕。邱窑杰作国中宝,千载流芳誉迩遐。”难怪行家誉之为“中国乃至世界一绝”。薄胎瓷塑《贵妃出浴》,作品分别被中国工艺美术馆评为馆藏珍品。瓷雕《木兰易装》(装饰泥彩瓷)与薄胎瓷塑《贵妃醉酒》,于2000年3月荣列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征集的“世纪收藏工程”藏品。
生命有限、创新无限。邱双炯一向认为,陶瓷工艺品只有较好、更好,没有最好!他珍惜时光,永不停步地攀登陶瓷艺术的高峰。继首创“薄胎瓷塑”以后,他又应在江苏无锡灵山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大会组委会邀请,创作《五百罗汉》瓷造像。为完成该组塑像,邱双炯不顾78岁的高龄,大量阅读和深刻领悟佛教有关书籍,潜心研究佛教造像,精心手绘创作图稿,并学习空气动力学等相关知识,改进喷釉等工艺,独辟蹊径,将现代高科技无放射性稀土夜光新材料应用到陶瓷佛像雕塑上。最终,这组大型“中国白”《五百罗汉》瓷造像,惊世骇俗,成为全球迄今独一无二的蓄能型发光瓷雕。当自然光或灯光照射后,在无任何光源的环境里它能自行发光,彰显了“佛光普照”之寓意。2008年中国白瓷大型瓷塑《五百罗汉》(瓷塑及图稿均邱双炯作)一书由中国佛教研究院、中国佛教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
“老牛深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即使在2007年6月夫人苏秀英在福州治病、家庭遭遇最困难的日子里,邱双炯仍利用陪护空隙,默默地抓紧设计《水浒一百〇八将》等作品的图稿,力争尽快地把这些脍炙人口的中国历史人物、佛教人物和中国古典文学人物,以精美的瓷塑形式展塑形式展示于世人面前。例如《十态弥勒》获第二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快乐弥勒》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第43届国际陶艺大会学术交流优秀作品奖,并被英国珍宝博物馆正式典藏,大型“中国白”瓷塑《水浒一百〇八将》和薄胎瓷塑《四大美人》,作品荣获由中国版权协会、福建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福州海峡版权(创意)产业精品博览交易会金奖。
倡导以电烧瓷 促进循环经济
走进德化,谈起陶瓷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看见德化成为全国第一个陶瓷工业无烟尘污染区的人,无不称赞邱双炯在任期间积极倡导以电烧瓷,先行建设生态文明,功德无量。
20世纪70年代末,德化有两家国营陶瓷厂、七八家乡镇厂以及3O多家村办厂。瓷厂不多,可都是“柴老虎”,消耗的木材量大得惊人。及至1982年,德化陶瓷厂发展到l00多家,年产值不过亿元,年消耗木材却多达1O万平方米。有专家测算,照此下去,附近的森林将被砍光烧光。德化的林木蓄积量只能满足9年的瓷业生产需要。
与那时陶瓷厂堆的木料塔相对应,周边山头都光溜溜的,连马尾松都被砍得只剩树梢的最后三个枝丫,成为名副其实的“马尾”松了。天空也灰蒙蒙的,像整天被雾罩着,到外面转一圈,吸到鼻子里都是黑乎乎的灰尘。长期下去,山秃了,空气混浊了,将给子孙后代带来无穷的祸患。时任德化县委副书记的邱双炯,十分痛心地说,“不能再烧下去了,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最重要!”他提出“用水发电、用电烧瓷”的想法,决心推动德化以电代柴烧制陶瓷。
作为县委领导成员分管这一工作并兼任县电气化办公室主任,邱双炯既亲自抓好电力基础工程的先行建设,又与县科委主任、电气化办公室副主任李启煌等,带领陶瓷、科技战线技术人员,筹谋设计窑炉改革等技术措施方案,下厂蹲点,与有关厂领导、技术人员并肩战斗,攻坚克难,经过3个月的攻关,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曾德盘等人于德化瓷厂用电烧瓷试验的基础上,推出第一条“电窑”,在德化县二轻瓷厂试验烧瓷成功。后来又试成各式电窑(炉)并推广用电烧陶、用电烧制高白瓷、普白瓷。这项技改的成功与推行,卓有成效地应对了20世纪80年代能源紧缺的危机,促进了全县陶瓷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创新工作。同时,使长期严重困扰的“林瓷矛盾”得以缓解,平稳地过渡到后实行电、油、气并用烧制陶瓷,彻底改变“以柴烧瓷”的老工艺,促使林、瓷、电三者从互相矛盾转化为良性循环,切实保护德化的青山绿水,保护了生态环境,造福民众及子孙后代。
创新师徒机制 乐育陶瓷人才
作为全国著名的陶瓷生产基地,德化县现有陶瓷企业l200多家,陶瓷业从业人员超过1O万人,全县陶瓷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了进一步提升德化陶瓷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德化大力实施“人才兴瓷”战略,依靠专门院校培养和民间“名师带徒”,“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来加快传承陶瓷技艺。2011年1O月出台了《名师带徒》制度,首批l6名工艺美术名家与145名徒弟签订了协议书,正式确定为师徒关系,师傅“通过口传心授,手把手教等形式传授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德化凤凰陶瓷雕塑研究所所长邱双炯带头积极响应,毅然挑起培养50多位徒弟的重担。自创办研究所以来,邱双炯先后培养了200多位进入研究所学习的徒弟。
人们看见这位现已八旬高龄的德化瓷雕领军人物,日夜操劳,带领弟子们不断地创作,毫无保留地教导他们做好产品与市场的清晰定位,与时俱进,融入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依靠品质和创新取胜。有人称他为业界的泰斗、大师。他总是谦逊地摇手说“我不是什么泰斗,只是一名从事德化传统瓷雕艺术研究及创作的老兵;也不是大师,顶多是一名负责传承传统瓷雕技艺的老师……”在他眼里,能有许许多多争气的学生,将德化传统瓷雕技艺发扬光大,他就很心满意足了!
当徒弟们创作中产生畏难情绪时,他就用自己学做瓷塑的经历和体会循循善诱,手把手地教。他对待徒弟们,就像他雕塑的弥勒佛那样,永远保持着一种慈祥的微笑,让人倍感温馨!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邱双炯办公桌上那两台高品质大电脑里所珍藏的图文资料,充分见证了他应用当代科技、信息与陶瓷传统工艺的完美融合!同时展示着邱大师正带领徒弟们,不断运用独特的雕塑语言,“创作高难作品和别出心裁的作品”,为古瓷都增添新辉煌,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来源:泉州文化产业网 责任编辑: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