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艺路上的艰辛与喜悦
在全国正经历大饥荒的1960年,黄泉福出生于惠安张坂一个普通家庭,父亲为石匠,母亲是家庭妇女。整个童年生涯中,黄泉福最感兴趣的,还是趴在木雕厂的窗户上观看工人制作木雕。童年的黄泉福对艺术有着说不清的痴迷,加上敏锐的观察力和乐于钻研的性格,已表现出成为一名雕塑艺术家的潜力。
1975年,年仅15岁的黄泉福因家境贫寒面临谋生的选择。出于对木雕的热爱,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木雕业,在家乡简陋的小木雕厂开始自己的学徒生涯。初到木雕厂,黄泉福只是小字辈,亦无钱购买雕刻工具,只能做一些锯木板的杂活。其时尚处文革,木雕业并不景气,厂里的师父又十分保守,唯恐自己的独门绝技被偷学,每当黄泉福接近时便停止手中做活,这种被孤立的处境和痛苦使黄泉福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但黄泉福并不气馁,他经常硬着头皮在不同的师傅身边转,但凡他看到的雕刻手法,每一刀一划必谨记在心,并等工人无活时借来工具试着雕刻。有一次在师傅们出外钓鱼时,黄泉福第一次尝试做成品便十分成功!师傅们也为其惊人天分所折服。黄泉福从此有了自己的雕刻工具,并可以自由学习木雕技艺。在短短3个月间,他便学会全套工序并当上技术员,要达到如此高度一般学徒则需3年。黄泉福在不断的实践中明白,唯有不断汲取生活的源泉努力创新,才能令木雕作品充满活力。两年后,黄泉福带着手艺只身到外地木雕厂继续学习木雕技艺,积累实践经验,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雕刻手法。
80年代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短暂休克的中华文明在这股春风的吹拂中慢慢苏醒,于是艺术重兴、道场重建,一片生机怏然。借着这股春风,木雕界被压抑了十几年的创作热情如泉涌般迸发,佛像、仕女、花草等大量订单也源源不断地塞到木雕艺人之手。而重新又回到张坂木雕厂的黄泉福这时已被业界广泛认可,成为惠安木雕界的一张名片。
在长期的实践中,善于思考的黄泉福经常会对木雕进行反思,他发现雕塑艺术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尽管传世之作无数,但却少为人所解读,树碑立传者更少。几千年来仅仅作为工匠的谋生之计,其根源恐在于宗教塑像“不食人间烟火”的造型与人产生的隔阂感。他开始尝试在塑像中注入人性的亮点,使其和社会人生,和人性的真善美相关联。在黄泉福的心中,雕刻作品必须融入作者的情感、呼吸、脉动,才能成就传世之作。
1985年,他创办了自己的木雕厂,从此开始了天马行空的创作生涯。1988年,黄泉福携带自己创作的《中坛元帅》《三太子》《齐天大圣》3件作品,首次参加新加坡“南洋雕刻创作大赛”,一举夺得了第一名。企业订单纷至沓来,他也因此获得了“东南亚雕刻大王”的称号。
单刀赴会
雕塑大师的艺术魅力
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一幅名为《王子钓鱼图》以其堪与《清明上河图》相媲美的艺术魅力获得众多名家高度评价,让无数国内外重要宾客流连于此,赞不绝口。这幅雕刻融合了中西方雕塑技法和中国水墨画风格的大型浮雕屏风,雕刻功力高度精纯、浮雕整体结构严密,技法娴熟,雕刻细致,线条遒劲。浮雕人物、景物、动物之相宜搭配,井然有致,栩栩如生,以极有情趣之布局,构成可依附春意盎然、万类竞自由的昇平图,充满了东方魅力。这幅雕刻的创作者就是著名雕刻艺术家黄泉福。
其实,作为中国木雕界的泰斗之一,黄泉福的作品早已享誉中国,遍布世界。2000年,《敢问路在何方》荣获“2000年中国雕刻艺术节”现场比赛中第一名;2001年,为上海静安寺雕刻了高达6.2米的大型观音像;2002年,《单刀赴会》荣获“2002年中国雕刻比赛”第一名,同年又以唯一的中国艺术家代表身份参加了由全世界12个国家的艺术家参加的“东阳雕塑大赛”,现场雕刻作品《枕戈待旦——郑成功》令现场所有中外艺术家为之倾倒,折服了全场观众,在木雕界被传为佳话;2003年,在中国惠安传统雕刻“万祥杯” 大赛上, 木雕作品《闲憩》、《降龙罗汉》、《丰衣足食》分别包揽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2004年在新加坡举办的中华道教艺术节上其作品《太上老君》受到新加坡总理的高度称赞,并受到热情的接见;2005年荣获“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2007年10月,黄泉福的汉白玉雕《皆大欢喜》作品以619万元拍卖价敲定,一件尚未经过历史沉淀的雕刻作品能够受到市场这样高价追捧,足见黄泉福艺术功力之深厚,2008年木雕作品《皆大欢喜》十八弥勒佛系列荣获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金奖。2009年木雕作品《天地仁和》与《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均获得中国文化产业部举办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金奖。2010年被中国知识产权局评为“中国知识产权自主创新十大人物”。
驰骋木雕界近30年,黄泉福演绎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之旅:因崇拜传统刀刻而迷恋雕塑艺术,因苦练雕塑而走进刀刻传统;因崇拜掌握刀刻技术而求发展;因发展艰难而借助现代雕塑技术;因融会现代与传统成功而确立自己的艺术地位。通观黄泉福的雕塑艺术,无论是木雕,还是石雕。总体上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状物造型上,常见他巧妙地应用高光凸现物体的神韵;构图造景,亦不采用传统的高远、平远模式,而重视透视原理;刀触开拓,明显带有现代创新印记,夹带着现代雕塑语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当然,他并非在每幅作品中都机械地传统与现代兼施,而是灵活掌握,目的是更好地表达美妙的雕刻意境,并展示自己的艺术特色:不但具有丰富的创造才能,且深谙木雕艺术何种表现形式和技法。在其雕刀下,每件作品都有着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法,充分表达了与众不同的思维和深层次的理念,其木雕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均已达到一定高度。
和谐中华
和谐创造艺术生命
在黄泉福的创作中,有个一以贯之的主题,那就是爱国主义和世界和平。他将炽热的心融于创作中。无论是《和平观音》、《国和观音》,还是《丰衣足食》、《同心协力推向前进》,无不寄托着国强民富的爱国主义情怀。黄泉福在后来的大多数作品中,几乎全部贯穿着一个强烈的理念——打造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他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寄托在其精雕细刻的作品中,如圣佛,尤其是弥勒佛像上。他为自己多角度雕塑的各种弥勒佛刻下偈语:“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他说:“弥勒佛(福),他的喜悦能容、憨厚可掬,一举一颦皆极情地透出超凡脱俗、其乐无穷的人生观与和谐美。”这其实也是黄泉福的人生观。他认为:“只有文化艺术能使心灵净化,只有净化的心灵才能使社会和谐。”他把艺术创造融入了人的心灵,融入了和谐社会。如果说他前期创作的忧国忧民济公活佛的形象是对合理利用公共资源利国利民的理想之寄托,后期的神佛造像及寓意深刻的现代题材创作,就更为直接地表达了建设和谐社会的追求。
对祖国对家乡执着的爱已成为黄泉福大师文化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爱着,才有了一种艺术与自然的和谐,一种对哲理的人性贴近、理解和深入;爱着,便有按捺不住的热情向往,便有牵扯情怀的眷恋;爱着,心便因为爱而博大,而温柔,而激情洋溢,而馨香弥漫;爱着,才是黄泉福艺术创作的灵魂。
已过天命之年的黄泉福如今可谓功成名就。在外人看来,他应该过着怡然自得潇洒知足的生活了,然而在他的心中,还有更大的人生困惑没有得到解决,那就是木雕艺术的传承问题。2013年,经过福建省文化厅的牵线,黄泉福工作室与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办学,共同建设培养雕艺人才的学习基地,黄泉福希望以这种方式,为惠安的木雕艺术传承开拓一条长远的路。
道路没有尽头。年轻艺富的黄泉福正带着他的“金不换”雕刀走向世界,开创新的艺术世代。
来源:泉州文化产业网 责任编辑: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