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上,中国京剧院演出《锁麟囊》。吴 钢 摄影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杰出代表,这已经是世所共知的事实。特别是昆曲、粤剧、藏戏、京剧、皮影戏等相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更加增强了中国各民族传统戏剧界对于戏曲的高度自信。应该说,目前162项国家级“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所代表着的戏曲剧种、戏剧形态以及流派艺术,尽可能地涵盖了中国戏曲长期以来形成的艺术遗产,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复兴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从2003年开始,由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办的“中国传统戏曲节”,相继邀请中国戏曲剧种的代表性院团赴法演出,两年一届,连续举办7届,至今已经有20多个剧种的30个团体通过这个平台,走进了西方人的审美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巴黎中国戏曲节主要针对西方观众,采用中国戏曲外国人评选的方式,借助市场售票营销,在巴黎主流戏剧院来推广传统戏曲经典作品。这个连续举办的活动,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国故事、中国声音,逐渐成为巴黎颇具特色、广受欢迎的文化品牌。
这个平台上所展示的剧目,基本是完整的传统大戏,让观众通过唱念俱佳的经典,全面认识中国戏曲独特的美学体系,这代表了西方人通过传统经典来理解中国戏曲的一个角度。在2013年第六届中国戏曲节上,重庆市京剧团演出的现代京剧《红灯记》,引起了观众高度的观赏热情,显示出成功的现代经典作品同样具有国际文化交流的艺术魅力。事实上,面对文化多元的西方世界,中国戏曲多元的剧种形态和剧目类型,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艺术知音。在今年年初,笔者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戏剧系的学术交流中,特意将中国戏曲现代戏如《母亲》《小镇》《狗儿爷涅槃》等优秀力作,作为学术研究的样本,同样看到了德国的戏剧研究者借由展现现代生活的现代戏,深深体察到了中国戏曲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和剧种个性,这同样展示了西方人通过现代经典来理解中国戏曲的一个角度。
显然,不同国家的观众在戏剧观念上存在很大差别,但面对中国戏曲的艺术整体,他们都可以在自己理性的观剧体验中,发现中国戏曲的艺术之美。应该说,中国戏曲在面对多元的世界审视时,最应该自信地、而且是多元地推广自己的艺术遗产和艺术创造!
长期以来,在戏曲走出去的工作中,武打戏因为纯属技艺展示,且场面热闹,最容易被看作是外国人可以接受的戏曲形式。从近40年来中外戏剧交流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外国多样的戏剧艺术在中国舞台上,可以突破语言界限和文化差异,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可和喜好;中国戏曲的各类艺术样式和剧目,同样可以在国外获得异文化的接受与理解。这不但是人同此心的艺术审美常态,也是作为人类遗产需要共享的文化接受常态。因此,包括宗教祭祀戏剧、偶戏和京剧、昆曲等剧种,以及独具民族个性的戏剧样式所传承的传统戏经典、现代戏经典乃至艺术流派等等,都可以作为多元化的中国戏曲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中国戏曲的走出去,实际是中国丰富的戏曲艺术体系乃至文化体系被世界所认知的重要举措。
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戏曲还有很多事要做,最重要的当然是做好戏曲传承和创新发展。传承,是戏曲经典常演常新的保障,无论是剧种的代表性院团,还是经典剧目的表演者们,都需要将剧种的经典代表作、剧团的保留代表作、传承者的传承代表作,包括当前戏曲优秀领军演员的新创力作,在技术和艺术层面不断地予以完好传承。而创新发展,则是中国戏曲艺术体系能够不断延展的必须,用符合戏曲表演规律的法则,来展现现代中国的现代生活、现代观念和现代理想,是向世界张扬中国现代风貌的重要方式。由此,全面整合中国戏曲艺术界与学术界的力量,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平台,通过理论讲座与艺术表演相互结合的方式,培养国外戏曲的爱好者、了解者和学习者,并加强与所在国家戏剧界的密切联系,深化戏曲在海外汉学界的研究力度。当然,除了经济扶持外,戏曲界更应该探索让中国戏曲经典能够轻装出行,以符合民族审美的至简至纯的形式,走进海外异质文化中去。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