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智库 > 内容

聚龙小镇的邻里文化实践及其对和谐社区建设启示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7-03-31

小镇业主的悠闲时光

小镇邻里宴

业主开心领礼物

核心提示:社区和谐以邻里和谐为基础,聚龙小镇倾力打造的幸福小镇,已成功走出一条邻里文化与和谐社区互动发展的新路。

邻里文化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古代邻里是指家乡所在的乡里,比如一个村落,邻里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以地缘为基础的人际关系。我国传统的邻里关系是以农业社会和乡村为背景的,其重要性仅次于血缘关系与宗法关系,不仅深受家族性、地方性、宗族性的治理模式和乡规民约的影响,而且承载着诸多的社会功能,蕴含厚重的传统文化,并被赋予友好往来、守望相助的深刻内涵。

邻里文化的内涵

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邻里关系,古代的邻里文化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是以“仁”“爱”为核心。中国传统文化是孔孟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仁”“爱”成为普适性价值,家国同构就是仁爱思想的体现。孔子《论语·里仁》云:“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孟子·滕文公上》说:“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南宋理学家真德秀的《劝欢诗》讲到:“千金难买是乡邻,思意相欢即是亲”,邻里交往是“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

二是以“亲仁善邻”为尺度。邻里文化将血缘关系延伸至亲仁善邻,集中体现了友善对待乡邻的仁爱精神。邻里关系虽然未必有血缘联系,但比邻而居基于相互扶助的需要,尤其在相对单一的乡村社会结构中,地缘关系具有不可替代性,并赋予处理邻里关系的道德尺度,要求以仁爱之心友善相处、团结互助,诚如你敬人一寸、人敬你一尺,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三是以“乡邻和睦”为取向。乡邻和睦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要求,人民日常生活的精神慰藉,既是地方和谐的良风美俗,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清初著名的“六尺巷”故事,成为人们推崇友邻善邻、相容相让的道德楷模。正如湖南甘氏宗族家训所言:“至若邻里,比屋联居,非亲即友。亦宜有无相通,患难相救,以让救争,以礼止暴,乃成仁厚之风。宗族和顺,乡党亲睦,自无盗贼凶恶之徒为之滋扰矣。”

四是以“相扶相助”为义务。邻里文化倡导的相扶相助、和谐向善思想,深受儒家文化的仁爱思想影响,墨家文化的兼相爱交相利、周穷济困的熏陶。南宋《袁氏世范》云:“至于邻里乡党,虽比宗族为疏,然其有无相资、缓急相倚、患难相救、疾病相扶,情义所关,亦为甚重。”说明邻里之间需和睦相处,多加抚恤,有事相互照应,尽力资助。明末清初理学家朱用纯在《治家格言》呼吁:“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我国古代的相扶相助受到官方保护,如规定个人财产处置与出让必先家族,再邻人,若前两种人都不要,才能卖给其他人,这种隐藏着的伦理道德要求,早已成为民众生活共同遵循的准则。

五是以“礼”“让”为道德。“礼”“让”既是处理邻里关系的行为规范,也是重要的道德评价标准。古人疏解纠纷不是诉诸法律,而是“礼”“让”为先,这是一种智慧。《荀子·礼论》云:“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这里的“礼”“让”既承认人性的利己本能,又要求约束其利己行为,使之合“礼”。

六是以“乡约民规”为规范。早在周代,就把邻里管理纳入国家管治的范畴。《周礼》云:秦朝乡里制度分为乡、亭、里三级制。《百官公卿表》说:“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这种连坐、保甲制度,使邻里关系结成命运共同体。宋代将邻里关系引向民间自治,制定了乡规民约。如北宋吕大钧与家乡亲邻协定的《乡约》(称《吕氏乡约》),首次将邻里关系以契约形式固定下来,内容涵盖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既有遵守乡民的修身、齐家、立业、交游等行为规范,又有迎来送往、婚丧嫁娶等俗规仪礼。《吕氏乡约》是地方乡绅自发制定、乡民自愿遵守的乡规民约,旨在扬善惩恶,用宗法思想和儒家伦理纲常对百姓施以教化。经朱熹宣传后,《吕氏乡约》风行全国,成为后世地方乡规民约的样板,邻里交往的重要法则。

对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唐代文学家元结赋诗写道:“邻里昔赠我,许之及子孙;我尝有匮乏,邻里能相分;我尝有不安,邻里能相存”。可见,邻里关系的惬意栖居,有如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的浑然洒脱,白居易“偶语闲攀芳树立,相扶醉蹋落花归”的友谊绵长,谢灵运“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的依依不舍。因此,也就有了流传至今《左传》的“非宅是卜,唯邻是卜”,《南史·吕僧珍传》的千万买邻典故,以及孟母著名的三迁故事。

邻里文化的时代价值

随着商品经济特别是城镇化发展,尽管邻里文化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但和谐向善的优良传统文化仍然值得传承发展和发扬光大。

据2014年新浪网对邻里关系的调查,有近50%的人不知道邻居的姓名和职业;遇到困难时,近75%的人首先想到了亲戚朋友;绝大多数人认为,现在的邻里关系更加疏远。由于居住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固化,使得城市里的一扇门、一堵墙、一幢楼就像一道道鸿沟,隔断了比邻而居的欢乐,割裂了“远亲不如近邻”的优良传统。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传统的人际交往关系被割裂,乡村共同体渐行消失,使得邻里关系淡漠化,甚至陷入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尴尬窘境。邻里关系的冷漠与失落,缺少的不只是互助扶持,还有深深的孤独感。因此,重构和谐友爱、亲睦融洽的邻里文化,形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良好氛围,不仅可以缓解生活压力,使疲倦的身心得以安顿栖息,而且对破解“老死不相往来”的现代城市病,增强幸福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聚龙小镇邻里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聚龙小镇精心打造“此心安处”的邻里文化,倡导和谐向善、互助互爱、利己利人的家国情怀,积极探索邻里文化的实践路径,让业主心有归属,更有尊严地生活,已然成了当代和谐社区建设的典范。

一是“邻里和”。从“挑战没有人情味的都市生活圈”,到“构建世外桃源真品质人居幸福小镇”,再到“小镇没有陌生,我们都是一家人”,聚龙小镇不断深化邻里文化建设。构建乐趣和谐、没有隔阂、富有人情味的幸福小镇,要以邻里关系为基础。聚龙小镇创业者们率先垂范,打开家门、敞开心怀、亮出微笑,用行动开启尘封的情感;通过举办“邻里宴”“邻里情”等文体活动,让左邻右舍欢聚一堂,温暖的笑容和一声亲切的问候成了“标配”,也拾回了久违的邻里情。

二是“邻里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聚龙小镇的真实写照。“诚信良品”超市没有收银员、摄像头,仅在超市出口处放置一个透明的收银台和一块记录“赊账”的小黑板,付钱找零完全自助。这个“开放式”的超市开业至今,实现了零失窃、零缺款,表明邻里文化已在聚龙小镇落地生根,“文明诚信”之花正在绽放。

三是“邻里让”。如何破除邻居不相往来,邻里关系淡漠如冰的困境,聚龙小镇创业者们打造的“我要生活的状态”,紧贴“孩提时代的温暖、滋润生活”的初心,以“礼”“让”为先固化邻里关系,铸造熟人社会“有灵魂的”的邻里文化。就是用微笑缩短距离,用真诚消除隔膜,以真诚待人,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更有面子和获得感。

四是“邻里亲”。为破解“相见不相问、相邻不相识、相居似路人”的邻里现象,聚龙小镇导入主题新颖、富有亲情味的“邻里宴”。在端午节这天,大家自发地集聚一堂,每家每户准备几道拿手菜,新老邻居共同分享。“邻里宴”从最初的几十人、几百人发展到几千人,很多业主相互问候,左邻右舍经常串门、喝茶聊天,“最有人情味的生活圈”,成就了“远亲不如近邻”的邻里关系。

五是“邻里帮”。关爱邻里、扶贫帮困、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聚龙小镇组建了志愿者服务队、爱心义工社,设立爱心素菜餐厅,为老年人免费视力检查,用爱心温暖空巢老人,以善心扶持需要帮助的家庭,用诚心感动左邻右舍,做到了润物细无声,用实际行动诠释“远亲不如近邻”的现在邻里关系。

六是“邻里乐”。聚龙小镇倡导健康、休闲、快乐生活,拥有自己的无公害农业基地、功能完备的主题公园及运动场所,满足业主的不同休闲需求。“开心菜园”、“开心果园”,让业主们重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农耕乐趣;摄影书画、钓鱼登山、广场舞等各种户外运动,让业主们找到生活乐趣和精神依归。业主们相约出游、走访革命老区,传播着聚龙的文明种子。

七是“邻里学”。文化是“根”, 和谐是“脉”,邻里文化是“魂”。如何让邻里文化植下根来,化解“有钱活得很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区,聚龙小镇做了积极的探索。通过“读书会”、“邻里分享会”、“传统文化讲座学习班”等活动,读《弟子规》《论语》《道德经》《了凡四训》等道德礼仪,从“邻里学”悟出了邻里文化的时代价值,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教化身边的人,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八是“邻里颂”。聚龙小镇拥有大批的志愿服务者,既有社区文明监督员、清洁家园志愿者,又有照顾空巢老人的知心员工。通过评选“好邻里”、“荣誉家庭”、“荣誉社团”、“忠诚员工”等系列活动,以此来发现感动、宣传感动、传递感动,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人、身边事,感染感化业主,潜移默化地养成文明习惯,真正把聚龙小镇当成自己的家,共同维护美好的家园。

九是“邻里约”。聚龙小镇重视制定和践行《文明公约》《聚龙人行为规范》,业主们自发成立的“文明督导团”,倡议爱护环境,携手维护美好家园。对此,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生物化学博士、曾任葛兰素史剑桥Biomarker中心主任洪桂祝博士深受感动,把家安在了聚龙小镇,认为“这里环境优美,邻里之间经常走动,举办温馨家宴,仿佛重拾儿时左邻右舍齐聚一堂的快乐。这里就是我心中的人间桃源。”

总之,聚龙小镇是由一群不忘初心的创业者打造的现代“桃花源”。“我们居住在这里”、“我们一起建设这里”、“我们都是聚龙的邻居”、“我们为聚龙人感到自豪”,这些简单有哲理性的口头禅,折射出邻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正如有的学者指出:聚龙小镇邻里文化建设探索,已成为国际视野中社区研究、城乡研究乃至中国研究的模式范本。

一是坚持文化先行。聚龙小镇邻里文化突出“和”、“乐”、“亲”、“学”、“约”等文化传统元素,长期开展喜闻乐见、氛围浓郁、互动性强的文化活动,既能吸引业主的兴趣,又能提升他们的生活品味、身心健康和文化素质,实现了多元发展要求。

二是做足邻里文章。聚龙小镇高度重视邻里文化,通过“邻里宴”、“邻里素菜餐厅”、“邻里顺风车”、“邻里驿站”、“邻里自助超市”等创新平台,传递向善友情,让业主们主动融入社区大家庭,初步实现以邻为亲、以和为贵、以文为根、以助为乐的邻里文化目标。

三是发挥社团力量。聚龙小镇重视社团作用,让更多的人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爱的传递使公益服务成为一种风尚。通过宣传表彰、榜样引领,以邻里的好人好事感染、教育身边的人,凝结正能量,使邻里文化成为社区德育教育阵地,达到寓教于人的目的。

四是规范邻里行为。聚龙小镇广泛征求意见,鼓励业主积极参与,共同提炼价值认同的《文明公约》,用于规范邻里行为,使业主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实践者和维护者。用“邻里情”感动人,增强业主的社区意识、服务观念和奉献精神,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新风尚。

五是满足内在需求。聚龙小镇力求“做实”、“做深”、“做高”邻里文化。“做实”就是使邻里文化更贴近实际、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成为服务“老百姓过日子”的基层文化;“做深”就是凸显邻里文化内涵,突出邻里文化建设的群众性、全面性和先进性,满足人的多元发展需要;“做高”就是提升品位,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吸引青年群体、白领阶层和社会精英积极参与邻里文化建设。

聚龙小镇邻里文化对和谐社区建设的启示

聚龙小镇从鲜为人知的“地瓜村”蜕变为“世外桃源”,以邻里文化为载体,吸引业主走出“小家”融入“大家”,由陌生到熟悉、从朋友到胜似亲人,演绎着“同在小镇住,本是一家人”的动人故事。清华大学社会学系郭于华教授认为,聚龙小镇参与建造的良序社会,具有创新精神与社区自治理念。知名学者阎崇年研究员指出,聚龙小镇以人为主,以文为魂,以德为风,以邻为亲。澳大利亚学者Dr.Daniel认为,聚龙小镇找到了中国化的生存哲学和生活方式,成为中国社区邻里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

1.注重业主多元需求。以往的社区建设大多注重环境改善,目标比较单一、手法僵硬。聚龙小镇坚持“为民活动、活动为民”,邻里文化建设融入业主需要,按照现代都市生活要求,更加注重社区邻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积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文明与纯朴乡情融合发展,不断丰富提升和谐社区的治理模式。

2.打造邻里文化精髓。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亲缘关系为核心的邻里关系已被打破,导致邻里关系的冷漠与隔阂。聚龙小镇邻里文化建设以和谐社区建设为支撑,以沟通融入为抓手,注重传承弘扬传统的优秀邻里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创新精神充实完善和谐社区建设理念。

3.鼓励业主广泛参与。业主参与成就了聚龙小镇的邻里文化,促进谐社区建设顺利进行。做深做实邻里文化,增强业主合作意识与认同感,有利于邻里友好相处,促进尊老爱幼、扶贫济困、老有所乐、幼有所教,不断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共享社区利益与责任,促进业主平等地参与社区管理、社区发展与社区自我服务。

4.架起邻里交往桥梁。邻里文化有滋润心灵、拥抱亲情的功能,是增进业主理解、相近相亲的重要方式之一。和谐社区建设重在沟通,要以邻里关系为基础,以邻里文化建设为依托,通过邻里文化的载体平台,更好地为和谐社区建设架起一座心灵交往的桥梁纽带。

5.提高社区居民素质。深化邻里文化建设,细微之处见精神,通过主题教育、榜样力量、典型引领等途径,让居民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在交流中开阔思路。要积极培育公益性社区组织,使之成为邻里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不断提升归属感与自豪感,共同建设和谐社区的幸福家园。

6.凝聚社区发展共识。社区是由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姓氏、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陌生人”聚集而成,需要邻里的相认、相助、相知、相爱。和谐社区建设是认同感与归属感统一,居民公共意识是重要的衡量标尺。因此,构建积极向善友爱的邻里文化,加快和谐社区建设,需要引导居民形成共识,维护共同利益,锻造共同的价值观。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林思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