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带着一方水土的真知灼见与深情厚谊聚首北京,他们的风采见于每场审议会的交流发言,更显见于一份份反映真实现状、传递基层呼声的建议中。无论是聚焦“三农”、振兴东北,还是支援边疆、扶贫攻坚,一个个坚强有力的声音,诠释着人民代表履职尽责的责任与担当。
吴明兰:
大力支持老少边穷地区
随着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受区位、交通、投入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国公共文化建设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文化产业发展较为滞后、文化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布局不均衡等问题凸显。
“以我所在的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这里地处乌蒙山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具有很强的后发优势。但这里公益文化设施建设却相对薄弱,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也还比较低。”全国人大代表、六盘水市实验小学教师吴明兰坦言,目前仍有盘县文化馆、水城县文化馆、水城县图书馆、钟山区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无馆舍。据吴明兰调查统计,六盘水市尚有53个乡镇暂用精神文明活动中心,远未达到文化站建设标准,其中4个已成危房,更有绝大部分村居尚无文化活动中心。
为确保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吴明兰建议国家进一步给予老少边穷地区支持和帮助。“帮助老少边穷地区补齐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短板是当务之急。”吴明兰表示,国家应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财税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体制,在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老少边穷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还比较落后,文化企业投资规模普遍偏小,项目申报门槛较高,很多企业达不到相关申报要求。”吴明兰建议,对老少边穷地区加大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力度,针对一些规模偏小但潜力较大、特色突出、文化创意水平较高的中小企业降低项目申报门槛,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姚晓英:
精准保护民俗文化传承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许多乡村文脉正在中断,祠堂、乡村私塾消失。而文化空间建设从来都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文化的分量在人的行为选择中具有不可小觑的意义。一些民俗文化在村庄改造中消失造成文化空间压缩,其后果今天已经有目共睹。”一贯关注乡土文化生态现状及发展的全国人大代表姚晓英不无担心地说,敬畏自然的意识会在一味追求物质满足中消失,敬畏文化的约束力量容易在乡村祠堂等乡土文化载体消失中渐行渐远,守望相助的传统理念也会因之式微。
姚晓英建议,要尊重乡土文化上千年的约束力量。尊重乡土中传统民俗文化的建筑地标,拆建这类建筑更需慎重。“现代化并不等同于丢掉民俗和传统。在城镇化建设的路上,需珍惜保护民俗文化细胞;在村庄改建过程中需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社区文化空间是保证传统文化、民俗文化落地的基础细胞,必须加以精准保护。”姚晓英说。
白忠华等甘肃代表:
打造数字书屋平台
据了解,目前,甘肃省共建成农家书屋16860个,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为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新时期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虽然在寺庙书屋、社区书屋、台站书屋、农林场书屋等延伸拓展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然而由于出版物补充更新及后续管理运行工作经费不足,书屋管理员没有报酬,加上撤乡并村、异地搬迁、年轻人外出务工等原因,农家书屋的管理使用及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来自甘肃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白忠华建议,如果借助互联网打造数字书屋平台,让农民也能玩转“互联网+”,农家书屋不仅效能更加明显,农民收获也会更多。
白忠华认为,数字农家书屋益处多。首先,它可以有效拓展农家书屋的信息窗口功能。通过互联网帮助,农民群众及时掌握和了解各种致富信息、生产信息、市场需求信息和务工信息等,提高农家书屋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能力。其次,可以拓展农家书屋的培训基地功能。可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组成巡讲团开展网络“三下乡”,还可利用农家书屋微信平台,不定期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再次,可以发挥农家书屋的电商交易功能,发布最新农副特产供求信息、市场价格等,将本地特色农产品包装上线推介销售,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撑。
白忠华与其他几名来自甘肃的全国人大代表共同提出“关于将西部欠发达地区数字书屋建设资金列入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经费的建议”。“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经费问题。”白忠华直言,数字书屋建设资金需求较大,经初步测算和试点核算,每个书屋最少需资金5000元,全省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共需8430万元。“甘肃是欠发达省份,各级财政较为困难,建议国家设立数字书屋建设专项资金,并对我省给予倾斜支撑,同时对建成后的运营费用给予补助。”白忠华说。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