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智库 > 内容

互联网+,让乡村春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7-02-20

辽宁盘锦太平新村春晚

福建武平“元初客家欢”乡村春晚

新疆天山南北闹新春

浙江丽水乡村春晚

宁夏“新春乐”社火巡演

吉林百姓春晚

广西北海“暖冬遇见北海”乡村春晚

2017年广东东莞市产业工人新春歌会

安徽宿州泗县乡村春晚

从1月12日(腊月十五)至2月11日(正月十五),在我国大江南北,一场声势浩大的网络大联动点燃了全国乡村春晚演出的激情。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联欢,它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实现了一地演出、多地同时收看,共有90余万名观众通过国家数字文化网和文化共享工程·中国文化网络电视收看了演出;这是一次基层群众欢庆春节的表达,它历时一个月,为节日增添了热烈祥和的气氛和浓浓的年味;这是一次接力式的文化传递,源于浙江丽水30多年前的乡村春晚,它像一粒种子,如今已在全国各地发芽。

这就是由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发展中心”)、中国文化馆协会联合策划实施的“百姓大舞台——2017年全国乡村春晚网络联动”,它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联动全国9个省区参与,组织了15台乡村春晚,为老百姓营造了普天同庆、合家团圆的春节氛围。

线上线下互动

传播效应倍增

2016年,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精神,充分发挥文化馆(站)等公益性文化设施的阵地作用,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公共数字文化平台渠道,深入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开辟文化惠民、精准扶贫的互联网新渠道,发展中心和中国文化馆协会提出《全国文化馆(站)“全民艺术普及技能提升计划”》,集中创建百姓大舞台、全民艺术普及大讲堂、公共文化交流平台3个数字化服务品牌。其中,“百姓大舞台”项目以人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创新公共文化资源供给方式,增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全国乡村春晚网络联动是“百姓大舞台”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将发源于浙江丽水月山、传承了36年的知名乡土文化活动品牌通过系列推动、提升,在2017年春节期间,以全国联动的形式,把9个省区的15台乡村春晚通过中国文化网络电视串联起来,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直播、点播和互动服务。线下,辽宁、吉林、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宁夏、新疆九地的乡村百姓自编自演的特色乡村春晚,你方唱罢我登场;线上,“东南西北中——全国百县万村乡村春晚”分别于微信客户端、网络电视互动播出终端上线,并在百县万乡展开联动,观众通过网络就能收看到各地精彩的乡村春晚节目。

据统计,该活动包含的15台乡村春晚,共吸引了90万名群众上网点击观看,相关文章网络点击率达2万余次。其中,在浙江丽水缙云县举办的乡村春晚网络联动活动开幕式吸引了约16万名观众在线观看,收获了1.1万余个节目点赞,各地群众留下了500多条热情的祝福和留言;在福建龙岩武平县,“元初客家欢”乡村春晚通过跨平台直播共享,观看人次达到了历史新高,传播效应倍增。

涵盖东西南北中

五湖四海共欢腾

近些年,一台台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乡村春晚,因贴近生活的草根属性而深受人们喜爱。然而,这些各地的乡村春晚都具有相对分散、辐射范围受限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春晚的发展。发展中心为改善这些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推动工作:2016年2月,浙江丽水最具特色的4台乡土民俗春晚面向国际“一带一路”21国直播;5月,组织专家赴丽水调研;9月,特邀丽水参加宁夏银川中国文化馆年会及论坛;11月,在丽水举办有全国11省百余位文化局长、馆长、站长参与的全国乡村春晚百县联盟单位骨干培训。此外,还支持浙江丽水、浙江温州、福建武平、安徽池州、河南郑州五地发起成立了“全国乡村春晚百县联盟”。而此次全国乡村春晚网络联动即是对推动乡村春晚发展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

为了充分展示全国各地乡村春晚的不同特色,“百姓大舞台——2017年全国乡村春晚网络联动”从我国东西南北中5个地区选取了9个省区的15台节目进行展示,分别代表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特色的乡村春晚的面貌。

在辽宁盘山太平新村,一台办在村委会副主任家里的乡村春晚以年集、年味、年祭、年戏四部分向观众展示了东北地区的过年习俗。在年集单元,在嘈杂的集市上,老奶奶带着孙女一起赶集的场景,反映了当地人置办年货的热闹情景;年祭单元则充分体现出在东北一些乡村过年祭祖的习俗。

在广西北海,乡村春晚的节目以南北融合为主,演员中,既有本地市民,也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候鸟”一族,既有小学生,也有年逾花甲的文艺爱好者,真正体现出乡村春晚的群众性和草根性。

在福建武平,一场体现客家文化的“元初客家欢”乡村春晚为观众展现了客家人的生活场景。演出以春、夏、秋、冬四季篇章为主体结构,采用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客家人自古沿袭下来的生活风尚。

在新疆阿勒泰和喀什,两场乡村春晚均以室内演出、室外举办民俗展示的形式进行,呼麦、摔跤、斗羊……每个节目、每个体育游艺项目都彰显着民族特色,为观众呈现了新疆地区独具特色的乡村春晚。

在安徽宿州泗县,一场由佃庄村村民自办的乡村春晚吸引了众人。演出包括了歌舞、戏曲、广场舞、武术、非遗表演等,展现了当地村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村民自编自演

体现地域特色

乡村春晚以其村民自编自演的草根性打动了观众。有的节目虽然“土得掉渣”,但是因其接地气、反映了百姓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情感,并由身边人或是采用地方方言表演,更能使人产生共鸣。

在福建武平上演的“元初客家欢”乡村春晚,在网络直播中赢得了较高的点击率,这与其充分反映了当地的客家文化息息相关。在情景表演《客家春早》中,演员均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自然的流露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亲切。来自下镇村40多岁的朱丽萍说,由于自己一直喜好文艺,10年前她就带头成立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组织村民一起自编自演文艺节目。这些年每逢春节,不少村都在自发组织乡村春晚,而她公司下属的文艺团队经常被邀请去演出。“因为我们编排的节目大多反映了村民的真实生活,大伙儿特别喜欢看。”朱丽萍说。对网络直播这种形式,她也非常赞赏,“这种形式非常好,原来我们只是自己演给自己的乡亲们看,通过网络直播,传播范围扩大了,全国的观众都可以看到我们的表演,非常开心!”

在浙江丽水缙云县,来自当地大源镇小章村的村民们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牵着山羊,演绎了草根味十足的《乡村春晚大拜年》。看着台上熟悉的农家装扮,观众们发出会心的笑声。浙江丽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艺术处处长林岳豹说,乡村春晚就是由这些贴近生活、接地气的节目组成的,这些节目通过展现农民生产劳作的特色特点,令老百姓更有亲切感。

在新疆喀什,乡村春晚办在当地的农村小礼堂,虽然没有暖气取暖,但是座无虚席的热闹场面温暖着每一位演员。“这些演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表演热情特别高,像这样的演出要在零下20多度的环境下进行,条件比较艰苦,但是他们的热情十分高涨。”新疆群众艺术馆馆长艾尼瓦尔说。

搭乘互联网快车

体现服务新模式

乡村春晚逐渐成为当代乡村群众自办文化迎接新春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以农民为主角,以举办时间的特殊性、参与群体的广泛性以及扎根基层的草根性,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同时也成为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变农村文化生活从“被动接受”到“自主创办”的一个有效载体。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认为,乡村春晚长盛不衰的内在原因是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又与经济社会发展所形成的人际交流时空环境相适应。最早的月山春晚,就是村里的父老乡亲聚到一起欢度春节的一个仪式。改革开放以后,人口聚居发生了重大变化,年轻人平常外出打工,只有春节是乡亲团聚的最好时机,继承着文化传统,适应着新的人群聚集特点,一年一度的乡村春晚为乡亲们见面团聚、宣泄情感、追忆乡愁提供了绝好的甚至也是唯一的机会和平台。于是,月山春晚由点到面、星火燎原,逐渐发展为丽水乡村春晚。这一现象折射了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规律:地域文化传统和现实需求有机融合,才能催生出有生命力的、属于老百姓自己的文化形态;反过来说,只有老百姓自己是创造者、参与者、主宰者,乡村文化活动才能长盛不衰。

通过“互联网+”,将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乡村春晚组织起来,是“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一种创新。“百姓大舞台——2017年全国乡村春晚网络联动”充分发挥网络与新媒体的优势,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直播、展播,通过全国“看”春晚、全民“梦”春晚、全球“连”春晚、全民“聊”春晚、“十台经典、百部精品”遴选等互动交流活动,广泛调动了群众的参与热情,构建起线上线下联动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巫志南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项活动吸引了基层百姓广泛参与,激活了公共文化机构的资源存量,带动了地方经济、就业、旅游等的发展,提升了基层百姓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氛围,是一项可以覆盖全国、向国外拓展的群众文化活动。”

如今,数字文化服务正面临极好的机遇,此次活动正是通过“互联网+”将各地乡村春晚整合起来,抓住了群众对数字文化需求的迅速增长和国家“互联网+”的战略,进一步丰富内容、聚拢资源、畅通线路、方便使用,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是将数字文化服务做大做强的一次有益探索。

来源: 责任编辑:林思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