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智库 > 内容

掀起乡村文化产业的“新财富革命”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7-02-16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能像农业“样板戏”,而是要更加多元化,城里人不是农村人的“救世主”。我们这一代人除了挖掘还原整理和传承乡村文化以外,还能扮演什么角色呢?

乡村文化产业如乡村旅游就在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当中有着自己的独特作用和地位。乡村本身是城市人群旅游或文化消费时经常光顾的地方,包括乡村旅游在内的乡村文化经济,会在中国未来的旅游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新动力的角色。

要挖掘乡村文化中的哪个部分?如何保证乡村文化的原真性?这一代人除了挖掘、整理、传承前人的文化外,是否还应该做点其他的?如果只是传承已有的乡村文化,那后人会如何评价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贡献?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明确,乡村文化的原真性不是静态、固化的,而是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的一种客观呈现。真正决定乡村文化原真性的是这种文化、这片土地的主人。专家学者、政府官员需要做的是给“主人”更多的选择方案,在乡村建设和创客行动两者结合的过程中,给乡村带来更多的文化增量,而不应该出现各种越俎代庖的事。

乡村不仅需要农业经济的提质增效,需要通过休闲、旅游等非农经济的发展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乡村更需要立足于乡村空间开拓思路。

建设乡村的人们应明白,乡村是包括农业经济在内的多元经济类型协同共生的空间。在这个大空间,上演的不再是农业经济这个“样板戏”,乡村将是百花齐放、剧目丰富的大舞台。例如,乡村如果配合国内“众创”大潮提供创作和创新的空间,一定比只围绕着农业经济做文章舞台要大得多。在乡村这个大舞台上,拓展训练、高端会议、稻田酒店、主题民宿、农机展览、文人雅集、露天电影、先锋剧院、乡间民谣、乡村音乐、民间传承、养趣培训、播种收割、艺术创作等文化艺术产业形式,都可以与乡村传统相得益彰。

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是要为乡村发展找到新的道路,发展乡村消费。不同于城市人希望乡村成为“乡愁”的附庸与寄托,乡村人对乡村的期望是生态依然青山绿水、生活富足现代、邻里关系和谐的美丽乡村、魅力乡村。在他们眼里,乡村应该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发自内心地敬畏乡村、帮助乡村,而不要再想着去对乡村有更多新的“剥削”,城市与乡村才能在一个平等互见中联系、交往、融合,新型的乡村形态才能孕生,城乡一体化才是一个真正可以实现的蓝图。

乡村发展往往容易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情况是,本地村民非常团结,外部力量很难进入,乡村发展完全依靠内在的力量。这样通过旅游把乡村消费的“盘子”做得更大时,必然会面临诸多困难与问题。另一种情况是,因为在乡村发展过程中,缺乏发展所需资金、人才,需要外部引入投资者,结果外来精英在乡村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很可能会跟当地居民存在冲突。上述两种方式都无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应当构建“政府—投资者—当地居民组织”三方协商谈判机制。

乡村居民不断向城市流动,导致很多“空心村”“城中村”的出现,无论对乡村还是城市而言这都是棘手的问题。一个乡村发展时如果不能吸引更多年轻力量的加入,衰落是其必然命运。

那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当地居民愿意留在乡村,从乡村流走的能人重新回到乡村,甚至让更多的城市人群愿意走进乡村呢?以台湾民宿为例,他们是族群进化以及城市人群向乡村流动的新理念推动了其发展,这个新理念就是“新财富革命”。

“新财富革命”认为,财富不仅仅是钱,还表现在健康、心态等方面。相对于牺牲健康拼命挣钱,然后用挣来的钱不断放到医院里为自己健康买单的行为,走向乡村、发现自我、升华自我的做法更值得倡导。国家倡导“三年内引导和支持百万名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鼓励文化界、艺术界、科技界专业人员发挥专业优势和行业影响力,在有条件的乡村进行创作创业”,这应该从族群进化进而深入到哲理层面去理解。相信这些举措真正落地之时,就是乡村经济美好图景展现之时,也是乡村现代化之时。

(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林思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