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达本人供图
【人物名片】
蔡崇达,1982年出生,晋江东石人。16岁获得全国创新作文大赛一等奖,17岁出书,18岁进入泉州师院学习。 2004年大学毕业,先后在《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周末画报》工作,曾担纲央视汶川地震专题纪录片策划及撰稿工作,并与白岩松合作《岩松看美国》系列节目。其新闻作品曾获得《南方周末》年度致敬最佳报道奖,以及亚洲出版协会特别报道大奖。 现为美国《GQ》杂志中文版主笔。
“我能感受到的就是一个生活的泉州,一个可感的泉州,把我塑造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泉州,所以我希望通过我的感受来说泉州、写泉州,让更多的人知道泉州。” 年龄不大经历不少,媒体人蔡崇达对泉州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希望家乡的文化能够走出去,又不愿意它的文化特质因此而丢失;他小心翼翼地捧着护着她,却又迫不及待想着给她五光十色,“要像经营一个世界品牌来经营泉州文化”,这就是蔡崇达的答案。
“很多人不知道泉州”
在很多不同场合,派对、演讲、艺术活动或者单纯的聊天,蔡崇达都在不停地向身边朋友推介泉州,“很多人不知道泉州,包括现在的周刊杂志在做城市宣传时,也很少会想到泉州”。但这并不是因为泉州不够好,只是因为泉州“太生活”、“太内敛”了,蔡崇达说:“许多人说想要工作在厦门,但生活在泉州,那是因为厦门的文化方式是对外的,用一种天然的美感去吸引人。泉州是内敛的,却跟生活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蔡崇达打了个比方,厦门就像是闽南的客厅,装扮得精致而舒适,而泉州则是闽南的后花园,生活与艺术在这里交融迸发,“一棵种了好几百年的树,一盆爱不释手的盆栽,家里的藏书,喜爱的玩意儿,这些都可以安置在后花园里,关键要怎么把它表现出来。”泉州这个后花园缺的并不是好风景,缺的是“被看见”。蔡崇达说:“这种文化是最有深度的,可以做的很多,只不过你要引进这个门,如何从客厅引到这个后花园。”
一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让海上梦幻岛拍摄地白榕园和登岸地南湾跟着名声大噪。“谁也不知道但也许哪一天就会有某个艺术家创作出以泉州为主题的有影响力的作品。” 蔡崇达相信,泉州的文化有这样的魅力,只要能被更多人看到,就会有更多人参与进来。
“迎合别人泉州就不像泉州了”
“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去迎合别人,结果反而抛弃了自己的特质,最终是千城一面,没有魅力,也失去了自我的价值,”蔡崇达认为,这是很多城市的弊病,泉州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应当警惕,“古老的生活状态是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是一代代文明雕刻出来的,最终形成了固有的生活方式。就像我们泉州一个简单的仪式背后,记载着很多故事,这个就是我们文化的特质。”顽固的精神秩序下慢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信仰体系和文化体系,就像深埋在地底的根系,是一种束缚,也是一种依靠。“很多泉州人外出闯荡,最终落叶归根想尽办法也要回来,就是因为一种对文化的认同感。”如果这些文化的特质没有了,泉州也就不像泉州了。
“这并不是说不要发展,泉州的文化应当朝着多元化这条路走。”蔡崇达表示,现在泉州文化发展的方向是对的,老城区把传统的美好的生活状态保存下来,新城区则尝试一些更国际化的元素,“长出”新的样子。泉州的文化产业要成长,但不能失去本身的特质,不能摧毁、改变自我成长的那个唯一的标准,否则就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文化营销要细腻也要丰满”
泉州文化产业发展目前迫切需要展现出来的是自我特质、自我感染力和自我影响力。蔡崇达认为,泉州是有这个内涵的,但要像经营一个世界品牌来经营这座城市,“泉州的文化产品就是一种软产品,但是营销一种文化是一种更细腻也更庞杂的活” 。
蔡崇达认为,营销文化这件事必须要做,而且要尽快做。那么要怎么做呢?蔡崇达说这也是他一直在思考而且很愿意分享的东西,“国内的很多城市在开发的时候是依照一个固定的标准在开发,导致许多地方被盲目开发变成了千城一面,城市的魅力被“劫持”了很多。“泉州无疑是幸运的。”泉州没有像很多城市那样被盲目开发,反而很意外地保留下很多东西,这些东西要好好继承。其次,泉州有着丰富的内涵,只不过没有好好地整理,“比如有些元素就应该时尚化,有些元素就应该古朴化,这些文化又要如何抵达一个合适的人群?还有一个就是泉州的整体形象,这都是如今泉州文化发展所应当考量的。”
对于泉州的文化产业发展,蔡崇达充满信心。但这还远远不够,“就像有好的产品你要怎么卖一样,很多事情都是需要通盘思考的。这就是泉州现在要做的事情。经营文化要细腻也得丰满,希望未来泉州文化能够打造出一个真正的世界品牌!”
(泉州网记者 黄怡)
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谢自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