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恩大学新闻专业学生走进永春、德化,了解传统漆篮、制醋、制香工艺及瓷雕等传统文化
白瓷,也可以成这样的景观。
窖藏车间让“传统酿造”变得容易理解
如此精妙的竹编工艺令人爱不释手
传统美食动手做,味道大不一样。
当传统文化与市场接轨,将焕发出怎样的新魅力?
12月10日、11日,仰恩大学新闻专业55名大学生,带着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探索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这一课题,走访了永春老醋文创园、龙水村漆篮传承基地、香都小镇及德化顺美陶瓷文化生活馆等地,了解制作传统漆篮、制醋、制香工艺及瓷雕技艺等传统文化。
“这是一次实践性教学。”带队老师表示,泉州各县(市、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传统文化产业,它们在与市场接轨中展示出新的生命力。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教学,不仅是教学改革的有效尝试,也是大学生感知本土文化、课堂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好方式。
老醋文创园 领略南派食醋酿造工艺
醋,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调味品,然而鲜有人知其酿造技艺。“中国四大名醋”之一的永春老醋,其酿造始于北宋年间,古法酿造工艺传承千年之久。永春老醋,早已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
近年来,当地着力挖掘老醋文化底蕴,在做好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建设老醋文创园,通过醋文化展厅、窖藏车间、醋文化体验中心的展示,让大家认识醋之历、醋之异、醋之器及醋之趣。当日,仰恩大学的学生们走进旧厂房改造的文创园,深入了解老醋的制作材料和工艺流程,完成对“醋文化”的一次体验,特别是DIY项目体验,更丰富了大家对于老醋文化的认知。
老醋文创园的建设,不仅带动南派醋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了当地醋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提升了产业附加值。
神奇漆篮 竹篮打水水不漏
有句古话说,风吹烛火火不灭,说的是灯笼;竹篮打水水不漏,说的是永春的漆篮。算起来,永春漆篮自明正德年间流传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成为闽南人婚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漆篮的大本营,就在永春仙夹镇龙水村。
相传,仙夹镇的油漆匠在给传统竹编制品上漆后,发现竹器不仅更加坚固耐用,而且不易变形,此后漆器技艺流传至今。而“竹篮水不漏”的秘密,还在于其制作工艺,当地师傅介绍,从劈丝开始,就要将竹片劈成“薄如纱、细如丝”的竹篾,并保持在三四米。之后,再将篮胚放到石灰水中烧煮,而后裱褙纱布,抹上桐油灰后再盖上生漆。经前后30余道工序,方能做到滴水不漏。2009年,“漆篮工艺”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到仙夹参观完漆篮传承基地,学生们来到岵山镇上逛逛有着李家大院之称的“福兴堂”,这座百年老宅为著名爱国商人李武宗历时6年建成,是民国后期闽南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作,其融贯中西的建筑风格,吸引了学生们驻足观赏。这座占地1570平方米的省级文保单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正盘活资源,成为当地最热门的一个参观点,迎接八方来客。
香都闻香 看古老制香业绿色蝶变
早在明末清初,在泉州的阿拉伯后裔来到永春达埔,利用当地丰富的竹子、香料等资源,制作和贩卖篾香,开启当地的制香史。400多年来,当地居民将制香技艺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2006年,“永春篾香”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4年,永春一跃而成为“中国香都”。
过去,走进永春达埔,沿省道两侧可见一个个密密麻麻铺满蔑香的晒香场;而今,再来到达埔镇,这个有着近400年制香技艺的小镇,已不仅满足于制造蔑香,正追随市场需求,逐步实现从传统加工制造到创新创意、从传统朝拜香向多元文化的转型升级。
在彬达香文化创意园,设有传习堂、现代制香车间、天然晒香场、香料制作场、香文化学堂、香道表演厅、DIY天然香坊、香料生态园等,学生们在此观看了篾香、搓香、盘香、水车动力制作香料等传统技艺的演示过程,还欣赏了香道表演等,体验DIY制香,充分了解传统香文化的内涵和底蕴。
瓷都品瓷 陶艺DIY体验
与永春相邻的德化,素有“瓷国明珠”之称,其源远流长的瓷塑历史、精湛的雕刻技艺、精美的陶瓷产品,早已闻名中外。近年来,当地政府在做大做强陶瓷产业的同时,也积极推进其转型升级,丰富陶瓷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与此同时,陶瓷工业旅游悄然兴起。
作为福建首批观光工厂,顺美陶瓷文化生活馆设有国际文化区、礼品区、茶具区、大师作品区、DIY体验区等不同的区域,将德化陶瓷文化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在国际文化区,众多迪斯尼动画原型工艺品,展示了该企业在产品开发上与国际市场接轨、打造世界工厂的成果。DIY体验区,则可让大家亲自体验手拉坯、彩画等制瓷流程,深入领略瓷塑魅力。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