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本人提供)
刘再复,1941年出生于泉州南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院所所长、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9年出国后先后在芝加哥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卑诗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以及台湾的中央大学、东海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担任客座教授、荣誉教授、讲座教授和访问学者;著有《性格组合论》、《罪与文学》、《红楼四书》、《双典批判》、《漂流手记》十卷等四十多部学术论著与散文集,并被译为英、韩、日、法等多种文字。
1988年,他参加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成为了受瑞典学院邀请的第一位中国文学家,这一年的获奖者是埃及小说家纳吉布•迈哈福兹。他是著名的作家和评论家刘再复,这位生于泉州南安的大人物如今定居美国,在回复记者的采访邮件时,认真而谦和,谈及家乡的人事,又变得深情款款。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自己拥有榕树一样美丽的灵魂,因为根植于故土的榕树,是他永恒的爱恋。
家乡变化巨大 希望保留“古典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再复是这句话的践行者,1989年至今,他游学四十多个国家,到五十多所高校演讲,被人们称为“漂泊的思想者”。但恰如放飞的风筝,也总有一根细线牵引,而线的这头就是家乡泉州。
“远在他乡时,我最想念祖国与家乡的是‘人’,是家乡曾经关怀过我的亲人、友人和老师。”2011年,刘再复回国参加厦门大学九十周年校庆,同时回泉州看望亲人。阔别24年,泉州变化之大,让他印象深刻:“泉州城市规模扩大了,城市里充满繁荣气象。交通四通八达,我从厦门坐小车到泉州仅需一个小时,真不可思议。有这种成就,很不容易。”对泉州的经济成就,刘再复也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当然,改变中也有“不尽理想”的地方,刘再复说: “泉州是座古城,改变中本可以更多地保留一些古典美,或者说整体风貌还应该保留古典美,但似乎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今天想起来,便觉得‘浮华感’大于 ‘美感’。”谈起“古典美”,刘再复首推东西塔:“东西塔实在太美了,绝对是世上所罕见。日本的佛文化那么盛,金阁寺等寺庙也确实十分辉煌,但恐怕找不到可与东西塔相比美的古典建筑。我真想再到泉州时能坐在东西塔前,静静地再欣赏半天或一天。”
泉州缺一流文学家 文化有“两大宝贝”
泉州被誉为“多元文化宝库”,家乡文化如此丰厚,刘再复自然倍感骄傲,但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他说泉州文化最令人遗憾的是并没有出现过一流的大文学家: “无论在哪,谈起泉州,学者、朋友们夸奖的都是我们家乡的木偶戏、高甲戏、梨园戏等,并非文学。虽然我们有欧阳詹,他很了不起,跋涉千里到西安奔赴科举,成为八闽历史上第一名进士,破了天荒,《全唐诗》里选了他八十首诗。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他也不能算一流诗人。”
将时间拉近一点,刘再复说泉州(地区)当代倒是出了三位杰出的诗人:蔡其矫、舒婷和余光中。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后两位已被世界所发现。 但也有令人遗憾处,刘再复说:“六十多年来,福建出了一些杰出诗人与文学评论家,但未产生杰出的小说家,这是为什么?此现象值得研究。有人说是语言转换问题,闽南语一旦转成普通话就不幽默,也有人说小说需要想象力,而福建人不善于虚构。”
虽然有遗憾,但刘再复也强调文学大家的出现都是偶然,并不能靠“建设”得来的,泉州文化史上倒是有两个“大宝贝”,值得发扬光大,那就是明代的李贽和现代的李叔同。刘再复说:“李贽是中国思想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人物。而李叔同(弘一法师),则是中国现代佛学思想的伟大代表,去年我阅读了他的全集,更觉得他的心灵真是光芒万丈,其大慈悲体系,至今还在激发我的灵感。仅仅这两位伟大的人物,泉州的文化宝库就足以自豪。”
传统文化式微 当有‘兴灭继绝’的意识
2004年,作为香港城市大学教授的刘再复回国,并出版了一系列的著作阐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刘再复热”。泉州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给刘再复印象最深的是以木偶戏、梨园戏、高甲戏所代表的传统艺术。他向记者讲述了在他乡遇到家乡木偶戏的故事:
1992年,刘再复到瑞典时,有一天,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教授告诉他:“今天晚上,要请您去看您家乡的木偶戏。”马悦然教授是瑞典木偶戏协会主席。当晚上演的剧目是古希腊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演出给刘再复极大的震撼:“原来,木偶戏也可以演出世界名著,而且比活人的演出更逼真,更精彩,更哲学。这是源于我们家乡的木偶艺术啊!这怎么能不保护、不传承、不发扬光大呢?”
然而泉州传统戏曲文化的生存现状与其艺术价值并不相符,要想从困境中解救泉州传统文化,首先需要观念上的调整和重视。刘再复提到了白先勇先生,盛赞其是“真正在从事我国传统艺术的‘兴灭继绝’之大业”的人,他说:“白先勇先生正是意识到昆剧可能走向式微的命运,所以他以高度的热情重新开掘上演《牡丹亭》。我在台湾时,他也请我去观赏。”面对泉州的传统文化不容乐观的现状,刘再复提醒到:“ 木偶戏、梨园戏、高甲戏,如果得不到扶持,一定会走向衰弱。对于这些泉州特有的戏曲,我们也应当有‘兴灭继绝’的意识。”
游历四方,反观家乡,刘再复说在他的眼中,城市分“有灵魂的城市”与“没有灵魂的城市”两种,“泉州本应该是福建最有灵魂的城市,但至今,灵魂仍然未能充分呈现。”而文化底蕴深厚的泉州,还蕴藏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华侨文化”,这是尚未被充分重视,尚未被完全开发的宝贵资源,刘再复说:“泉州是华侨的‘故都’,不仅是 ‘故乡’。因此,它本应是华侨文化的大本营和集中地。我今天希望通过泉州网,郑重表示,我期待泉州成为‘华侨文化之都’。希望海外华侨,尤其是东南亚华侨,也能关注这一名称。”
华侨文化之都,这也是属于刘再复的“泉州梦”。
(泉州网记者 郭巧燕)
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谢自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