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结束了?”10月22日晚,刚从中华世纪坛出来的观众姜维华再三向工作人员确定了撤展时间后,本欲回家的他再次来到入口处,走进展厅欣赏精彩的摄影作品。“这么难得的展览明天就撤了,今天干脆看个够。”
10月23日,由文化部和北京市政府主办的第四届北京国际摄影周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闭幕。自10月15日开幕以来,摄影周推出了1场主题论坛、1场专家见面会、14场推介活动、24场讲座、65个展览,共13个分会场遍布北京7个城区。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摄影周中,大讲堂板块有10万人次线上听课,主会场及分会场观众超35万人次,网上浏览量超过1000万次,摄影周成为国内外职业摄影师、策展人和摄影团队交易交流的平台,也成为摄影爱好者提高水平、开阔眼界的课堂。
百余项活动引话题热议
摄影大讲堂是历届摄影周都备受追捧的品牌活动,为了能听到国际摄影大师的现场演讲,不少摄影爱好者提前几天就开始网上预约,抢不到名额的观众只能通过网络直播解渴。
“真让人眼界大开!摄影师通过镜头记录下普通人足迹难以到达的地方,让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引起关于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思考。”来自河南省滑县的农民摄影爱好者赵相臣说。这次摄影周,他从10月18日开始每天“泡”在中华世纪坛,除了欣赏不同主题的展览,摄影大讲堂更是场场不落。“我很关注手机摄影领域的新理念和新技术。沉重的摄影设备越来越成为老年摄影爱好者的负担,手机成为摄影的新选择。如何用手机拍出专业照片,在这一方面我通过讲座收获很大。”赵相臣说。
从战争、环境、疾病、宗教等宏大主题到自然、人文风光,从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冬奥会等重大活动再到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在北京国际摄影周,人人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云影像”大众手机摄影作品展、“生于街头”街拍摄影征集展、“街拍中国”街拍摄影征集展……摄影周在开展群众性摄影征集活动方面下足了功夫。为了让展览成果惠及更多人群,往常下午就闭馆的中华世纪坛,在周五、周六、周日将闭馆时间延长至晚上9点,世纪坛南广场的影像艺术空间也将延续到10月30日撤展。如今,摄影周虽闭幕了,但主办方贯穿全年的各种摄影讲座以及线上活动却在持续开展……
摄影新观念、新技术的交融碰撞
用舞台再现的形式拍摄“俾斯麦女人节”、用暗盒技术拍摄人物…… 一大拨前卫新潮的摄影主题展出现在北京国际摄影周的现场。今年,主办方围绕“影像·在场”的主题,推出了与去年风格迥异的“梦幻的翅膀:新欧洲摄影”主题展,展出欧洲摄影界8位摄影师的85幅作品,再次引发业界讨论。
“摄影是一种国际语言。一幅经典的照片可以保存人们的思想,让人们铭记许多事物。”“梦幻的翅膀:新欧洲摄影”策展人茹丝·艾茜红表示,欧洲艺术家以极具创造性的概念摄影来解释社会问题,带给人们全新的体验。
摄影周在摄影技术展示上也推陈出新。如“在午有端——蔡元摄影收藏展”中的展品就包括电影发明者卢米埃尔兄弟曾使用过的镜头;荷兰摄影师Brigitte Spiegeler的个展中有些作品就是通过针孔照相机拍摄并加工完成的。“北京国际摄影周正一步步推进摄影的专业化和国际化,从对摄影优秀作品的期盼逐步走向对摄影者主体思想的表达。”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李树峰说,“影像创作是思想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单纯的感官刺激并不足以支撑起人们对影像的热爱,承载摄影者思想内涵的作品才能直击心灵。”
摄影“节中节”推动交流和交易
10月23日,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向社会公布了该馆入藏北京国际摄影周2016专题展的情况,“大国工匠”“记录·重构”“从错觉到知觉——陈大志摄影作品精选展”等五大展览入选。“收藏这些展览不是要将它们放进库房,而要把这些作品推介到更多的摄影节(展)中去,促进市场的交流与交易。”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执行馆长冀鹏程说。首次参加北京国际摄影周其作品就被中华世纪坛入藏的创意摄影师冯晓辉透露,不少印度朋友看过她的作品后非常感兴趣,现在已经开始接洽印度办展的事宜。
作为摄影周的一大创新,今年主办方首倡“摄影节中节”概念,即与国内外重要摄影节(展)合作,甄选各自优秀展览在对方摄影节(展)中展出。此外,摄影周中专题摄影展则通过全球范围的作品征集,将优秀的摄影作品策划成不同主题的摄影专题展览,再通过北京国际摄影周这一平台向全球推介,最终实现深入交流和公平交易。
2016年北京国际摄影周话题热议度未减,中华世纪坛已抛出了明年摄影周的一些新创意。未来,北京国际摄影周将进一步加强与各国摄影节(展)的交流融合,将其打造成国际摄影艺术展示、交流的平台。北京国际摄影周将借助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开展摄影艺术专题展;开办摄影艺术学院,推动该领域的人才培训、教育和管理;与地方省市合作推出“中国城市影像志”品牌活动,展现中国地域特色和文化。此外,在摄影艺术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结合上,将建设摄影艺术主题公园,将摄影大讲堂和论坛办成常态化的惠民活动。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谢自旋